張育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

張育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

張育林(1958—),陝西寶雞千陽人,中將軍銜。歷任裝備指揮技術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基地司令員、國防科技大學校長(副大軍區職)等職。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育林張育林
1978年由千陽中學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就讀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先後在國防科技大學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獲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8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後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
1984年7月起,在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動力學與控制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歷任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液體推進技術教研室講師、副教授、副主任、教授、主任、博士生導師,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
2003年, 任裝備指揮技術學院,任副院長、院長。
2004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基地司令員(正軍職)。
2008年07月,任國防科技大學校長(副大軍區職)。
2011年7月,任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 2016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

晉升軍銜

2010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

個人榮譽

1984年在國際宇航聯合會第34屆大會上獲Manlina航天獎章。
他主持完成的“流量定位變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等科研成果獲得部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1990年被國家教委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95年獲首屆中國航天獎。
1997年被批准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獲得“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

社會職位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軍備觀念

全國人大代表、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張育林中將2014年3月6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軍隊堅持以實戰化標準發展武器裝備,不跟他人“比寶”,不與任何國家進行軍備競賽。
“著眼未來戰爭需求發展能打仗、打勝仗的裝備,比一味追求指標領先更重要。”張育林說,“實戰化”意味著裝備從設計、研製、生產到試驗鑑定的全過程,都要按照未來戰爭的戰場環境和作戰流程進行,把部隊和裝備相結合,力爭發展出能夠突破強敵作戰體系的裝備。
武器裝備是戰鬥力的物質技術基礎。張育林認為,腳踏實地瞄準實戰的同時,未來武器裝備的發展還必須在前沿性、戰略性的新技術領域尋求突破。
“從蒸汽機到網際網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都是由新技術、而不是常規技術的突破帶來的。軍事領域同樣如此,只有突破新技術,才可能實現戰鬥力革命性的提升。”張育林說,“這要求我們必須掌握核心技術,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發布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說,人民解放軍加快高新技術裝備發展,改善武器裝備質量結構,基本建成以第二代為主體、第三代為骨幹的武器裝備體系。
針對外界把中國軍隊近年來一系列新裝備亮相稱為“井噴式發展”的說法,張育林表示,中國與已開發國家的軍事裝備相比還有相當差距,而裝備優良也並不完全等同於軍事力量強大。
“世界戰爭史一再證明,戰爭的決定因素不在武器裝備,而在於人。”張育林說,能否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戰法甚至創新戰爭,能否真正實現人與武器的結合,才是戰鬥力的核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