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凝

張祥凝

(一九二——一九五八),號作齋居士。曾藏漢永建三年(一二八)之『項伯庶鍾』,此為南海金石重器,因顏所居曰項鍾廬。廣東番禺之橫沙鄉人。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成長

其家本小康,為側室所出,七歲喪父,遂中落,其母節衣縮食供其就學,作齋亦曲順母意,人稱孝子。少嗜藝術,曾人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習國畫,未卒業,轉廣州大學中文系攻讀。時劉體智、呂化松、童鼎等,以攝影雄霸羊城,作齋見獵心喜,用國畫手法處理風景構圖,別出途轍,眾皆稱善,與劉、呂、童等諸氏,同譽為影壇高手。其於畫專事山水,喜黃公望、董香光、王石谷諸家法,尤醉心王孟端,心迫手摹,筆蒼意淡,可謂善學。曾加入廣州國畫研究會,時得盧子樞先生之濡染啟迪,畫益空靈超脫,即書法亦同師董氏也。嘗與李研山、鄧芬合組天池畫社,吾粵以山水名家者,作齋蓋其佼佼者之一。

其治印蓋出偶然。吾師趙少昂先生早歲致力繪事之餘,一度曾廣購印譜、刀石之屬,欲偶揮鐵筆以遣興。昂翁以革新國畫為務,作齋則一意尊古,三十年代廣東畫壇正開展新舊畫派理論之爭,然兩人互相尊重,交情至篤。作齋為趙府常客,見譜具皆備,遂率爾試為奏刀,竟得彷佛,喜甚。鏇獲劉留庵先生從侄玉林之介,晉謁鄧爾雅先生。鄧老精六書,深究牧甫印藝,為嶺南—代印宗,作齋頻往請益,復遍搜牧甫印蛻以供取法,習之逾年,盡得牧甫印作鈷銳挺勁、光潔妍美之趣,即邊款亦迫肖之。聞日寇陷粵,迫於生計,曾仿牧甫印百數十方,以濟要厄,非深通此道者,莫能辨也。又在趙師處得見高劍父、高奇峰兩先生畫作用印悉出徐星州手,愛其古茂渾樸,試師其法,亦神采奕然。余尤喜其擬先秦古璽,錯落自然,離合有序,愈小愈見其精審。偶法《天發神讖碑》,亦無不得其妙趣。朱子范教授曾論其印云:『初由黟陵入手,爛熟之後,乃上窺秦漢鑄印,溯流及於丁敬身、鄧頑伯,旁出西泠七家,泛濫浙宗,而探討於曼生,用筆廉悍,奏刀砉然,不支離、不怪誕、不妄作、不矜奇,必使刀有餘妍,篆有根據,句斟字酌,古趣盎然。』所評固非過譽,然謂泛濫浙宗,則似未當。

成名

億戊子(一九四八)初冬,余居廣州,一日往文德路書肆瀏覽,途經黃般若先生主持之友石齋,正擬駐足觀賞所陳,時作齋適攜二十餘紙山水畫幅置於裱畫檯上,與般若先生共話,餘人內寒暄畢,作齋謂余曰:『此余計畫在文獻館展覽之作品也,皆未題識,君若喜之,歡迎選藏,當為遵囑書款。—紙港幣十金。』既承相邀,余選三幅,約日再取。一為水墨《水溪圖》,二為淺絳山水;一有稍大人物者,作齋為題七絕,首句今已無從記憶,余為:『硯池新浴墨生光。北窗時有涼風至,搨得黃庭—兩章。』余最愛此幀,惜已失諸紅羊之劫。余未嘗求其印,惟於冷攤得其為張君華所鐫數方,皆經意之作。辛卯(—九五—)春,朱子范、吳肇鍾兩先生為作齋設書畫展於香江,蓋戊子欲辦未成,自是始償宿願者。時訂有潤例,凡選藏畫—幀者,皆媵刻印一方,二美俱備,生面別開,識者多樂與結翰墨金石之緣。後惜為阿芙蓉所害,遽以病隕,年僅四十有八。苟天假以年,並去其不良之嗜,則藝事之精進,安可限量耶。

個人作品

張祥凝----作品 張祥凝----作品
張祥凝----作品 張祥凝----作品
張祥凝----作品 張祥凝----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