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棉驛鄉

張棉驛鄉,因漢朝在此設驛站而得名。 屬深山區,是一個以回族人口占主體的貧困農業鄉。 全鄉下轄11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共有2229戶,總人口11328人,其中:回族人口6762人,漢族4566人。

簡介

張棉驛鄉,因漢朝在此設驛站而得名。張華、天華兩條公路穿越張棉鄉境內。屬深山區,是一個以回族人口占主體的貧困農業鄉。
全鄉下轄11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共有2229戶,總人口11328人,其中:回族人口6762人,漢族4566人。全鄉總面積是36756畝,其中耕地面積26756畝,糧田面積22485畝,人均占有耕地2.41;有草地4385畝,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充足的飼草來源;林地面積3255.8畝,退耕綠化面積2351.8畝,綠化覆蓋率達到6.6%。境內地勢為西南低東北高,地表較為不平,地勢起伏較大,海拔在1900――21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4.6℃,晝夜溫差5―10℃,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屬高寒陰濕區,全年無霜期180天左右。山區冬季較長,一般為5個月左右。

自然資源

張棉鄉自然資源豐富。境內的石灰石、石英石、硫鐵礦石等有一定的儲量,河地沙礫資源居全縣第一位。東硤、周家、盤山林區生長有天麻、黨參、柴胡、半夏、黃芪等中藥材,出產蕨菜、山貨等林副產品。以先馬等9個村民眾為主,利用農閒時節,加工麥桔、柳條編織品,遠銷西北各地。

發展定位

張棉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農業穩鄉、畜牧強鄉、商貿活鄉、產業大鄉”的目標定位,按照“東牛西羊、山區草畜、川區洋芋、全鄉勞務”的發展布局,著力實施四大戰略(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開發、商貿流通、勞務輸出),建立五大基地(畜牧、牧草、蠶豆、洋芋、中藥材),努力實現四個突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小城鎮建設、農民增收)強力推動張綿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