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仁

張振仁

張振仁,石油機械製造專家。長期從事石油機械的研究與製造工作,組織測繪大批圖紙在上海生產多種機械設備和零部件,供給解放初期的玉門油田和延長油礦,確保恢復和發展生產急需。組織上海多家工廠成為石油機械製造的重要基地,致力於寶雞、撫順等石油機械工廠的改造工作,支援了克拉瑪依、大慶、勝利、大港、華北等油田會戰的需要,努力開創石油機械國產化之路。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振仁,1913年4月8日出生於山東省黃縣,祖籍江蘇省吳江市。1931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高中,後又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7年6月畢業。他在天津學習時,日本侵略軍屢屢尋釁,經常炮擊平津一帶。南開大學與在天津的日本侵略軍的軍營近在咫尺,他親眼目睹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和國民黨政府的節節退讓惡果,激發了愛國熱情。張振仁胸懷工業救國之志,在大學讀書期間,接近很多進步同學,接受他們傳播的革命思想,積極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40年,他在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電業司工作,任工程師。1941年3月,他在重慶國民政府時期成立的資源委員會甘肅油礦局業務處任材料課長、工程師,從事石油機械製造和器材物資供應等工作。1945年4月他由重慶經印度轉抵美國學習,先後在洛杉磯、紐約電力公司發電廠實習。1946至1947年,他在紐約學習和工作期間,曾在哥倫比亞大學選修經濟管理方面的課程,這對他以後的石油機械製造等工作中很有幫助。

張振仁一向痛恨國民黨政府腐敗,期盼新中國的成立。聽說北平解放就急著要回國。但當時由於他的妻子孫觀華系聯合國總部秘書處工作人員,契約期未滿,暫時不能成行。張振仁就一方面與上海地下黨聯繫,一方面積極作回國準備,毅然決然捨棄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於1949年2月乘機回到祖國的懷抱。孫觀華以接孩子名義請假,乘船於5月初回到上海。張振仁回到上海立即到中國石油公司報到,在工程室任工程師。

工作事跡

1950年5月,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成立上海辦事處,張振仁擔任上海辦事處副主任,主要負責技術方面工作。1955 年2月,他調北京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計畫處擔任主任工程師。1960年初,開始大慶油田會戰,張振仁千方百計組織各地石油機械製造生產廠家,以最優質的器材、機械零配件供應大慶油田會戰。1969年初下放湖北省潛江幹校勞動鍛鍊。1973年3月,調天津大港油田供應處任主任工程師。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堅守崗位,保護石油機械和配件。1981年2月,他調石油工業部成套技術引進公司,擔任顧問、高級工程師。

1989年,張振仁於北京病逝,為我國石油機械製造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技術成就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許多港口被日軍侵占,進口物資極為困難,重慶以及大後方的飛機、汽車等所需石油來源幾近斷絕。1940年開始在玉門老君廟開發石油礦藏,並於1941年3月在重慶成立資源委員會甘肅油礦局。張振仁到油礦任材料課長、工程師,從事石油機械的設計、製造、石油器材物資供應等工作,為石油勘探開發生產一線服務。當時玉門老君廟是一片戈壁荒漠,從鑽井、採油所需各種石油機械設備都沒有,全部需依賴進口。開採石油所用的第一台鑽機是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同意從解放區延長油礦借來的。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原來從香港或仰光進口器材物資的途徑被切斷,外國器材設備無法進口,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自行設計、自行選廠生產。

1941年冬,甘肅油礦局領導提出第二年產量增加9倍的計畫,對機械器材的需求更加緊迫,如何將這些機械器材設備製造好並且運輸到玉門更是個難題。張振仁積極組織技術人員選廠加工生產所需設備器材。一方面克服各種困難,想方設法將器材設備包括人員以及礦區職工所需用品運送到礦區,對生產一線及時完成任務起到了積極作用;一方面設計、製造石油機械供應礦區。張振仁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工作到1945年5月赴美國學習。

1944年以後,美國租借法案用“庚子賠款”返還的錢,同意重慶國民政府選派技術人員去美國工礦企業學習培訓。1945 年4月由重慶經印度轉抵美國,先後在洛杉磯、紐約電力公司發電廠實習。美國的發電廠設備先進、發電量大,他在實習中虛心向技術人員學習請教,獲益匪淺。當時重慶國民政府原計畫修建長江三峽水力發電廠,由美資助,曾在電力組挑選一半人留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峽谷實習,張振仁是其中之一,後因三峽開發計畫取消而作罷。

出國學習

1947年春,電力組學習人員回國,張振仁留在資源委員會駐美辦事處工作,為甘肅油礦局訂購所需器材設備。原玉門油礦所需採礦、煉油等器材、設備都是整套從美國進口,他在美國對各石油公司及其機械裝備都可以直接了解,又可比價,選購其質量高、價格低、適合我國生產情況的設備,不但節約了外匯,又省卻了不少中間環節。

張振仁在美國學習期間,看到美國的工礦企業不僅生產技術先進,其管理經驗也很先進、科學,可以很好借鑑,因此,1946年至1947年他在紐約學習和工作期間,曾在哥倫比亞大學選修經濟管理方面的課程。他的理想就是用自己的雙手,為祖國創造更多的財富,盼望祖國早日強大。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張振仁趕忙回到上海,到中國石油公司報到。他想,石油是國家急需物資,發展我國石油工業需要大量石油機械和設備器材,上海是國內先進的工業生產基地,工業設備好,生產技術先進,應當而且可以生產出各種石油機械設備,支援生產一線。所以他決心留在石油崗位,用過去學到的技術和經驗為發展新中國的石油工業貢獻力量。1950年,張振仁在上海辦事處主要負責技術工作。他不辭辛勞,到上海各機械生產廠家深入調查,了解其設備情況、生產條件和技術力量,根據礦區的要求組織上海各廠家生產礦場鑽探、石油煉製的設備、配件。玉門油礦原來使用的各種機械設備都是從美國整套進口,解放後美國對我國實行禁運,我們必須自力更生製造配件乃至整機。上海的工業生產水平在國內雖屬先進,但與國際上先進國家比較當時仍落後很多。而石油生產所需的各種機械設備及配件的要求又比較高,產品種類繁多,規格各異,零配件用量大,材料質量要求高,生產中遇到不少困難。當時上海工廠連合金鋼都不能生產。上海辦事處雖有技術人才,但人員少,力量不足,連繪圖的技術員都沒有,必須組織外力繪圖。因此組織生產困難很多。張振仁不畏艱難,帶領技術人員奮力工作,對測繪的圖紙逐張認真審核,一絲不苟,全力支援油礦生產,使得玉門油礦和延長油礦很快恢復生產,解放初期,玉門油礦的生產持續上升。

自力更生

隨著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等陸續開發,生產石油所需物資設備數量大增。當時,美國對我國禁運,1960年蘇聯又撕毀契約,停止向我國供應設備,我們必須自力更生,自行製造石油機械設備及配件,走國產化的道路。但是,我國的石油機械製造業幾乎是空白。時任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計畫處主任工程師的張振仁,主動組織技術人員對各地工廠的設備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一方面組織生產技術及生產設備較為先進的工廠生產急需的石油機械零配件,如組織上海大隆機器廠以及其他六家工廠製造鑽井使用的鑽頭;同時又到西安、寶雞等地工廠了解生產能力,研究攻關,生產各種零配件,提高產品質量。寶雞石油機械廠原來是隴海鐵路的一個機車修理廠,1953年劃歸石油管理總局。抗日戰爭初期張振仁曾在該廠工作過,所以對廠況比較熟悉,於是他多次到該廠蹲點。這個廠的設備陳舊,技術力量也薄弱。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過不斷改造擴建,發展成為工種比較齊全、專業配套、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檢測手段較完善的工廠。到了60年代,就已經能設計製造中型鑽探設備以及專用工具。與此同時,他還致力於撫順石油機械廠的改造工程。

張振仁在組織領導石油機械生產中深入細緻,思考縝密,認真負責,任勞任怨。他為生產服務、為基層服務的精神得到上級領導和基層同志的讚揚。他為我國石油機械及零配件的研製和石油機械國產化作了堅實的基礎工作。

油田會戰

1960年初,大慶油田會戰開始,急需大量鑽機以及各種石油機械零配件。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的高級技術人員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奔赴油田,一部分留在北京。張振仁在北京幾乎每晚都通過電話與大慶會戰指揮部聯繫,了解油田開發所需設備物資,及時組織供應,為生產第一線服務,有力地支援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對勝利、任丘、克拉瑪依等油田開發的支援也竭盡全力。

張振仁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以共產黨員的標準更嚴格要求自己。1973年3月,他到天津大港油田供應處任主任工程師,已經年屆花甲,而且患有高血壓及冠心病,他不顧自己的健康狀況,每天在油田奔走,到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制訂組織設備、機件的製造計畫,對擴建油田作出了積極貢獻,並且還擔任大港油田國外器材進口計畫的顧問。在工作中多次獲獎,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稱讚。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他堅守崗位,不離礦區。大家讚揚說:“大港油田生產的每一噸原油,都凝結著張振仁和他的戰友們的心血。”

個人簡歷

1913年4月8日 出生於山東省黃縣。

1930-1937年 在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學習。

1937-1940年 在隴海鐵路連雲港電廠、長安機廠、寶雞機廠任工程師。

1940-1941年 在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電業司任工程師。

1941-1945年 在資源委員會甘肅油礦局業務處任材料課長、工程師。

1945-1947年 由資源委員會選送美國實習。

1947-1949年 在資源委員會駐美辦事處工作,期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研究生。1949年回國。

1950-1955年 任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上海辦事處副主任。

1955-1969年 任石油工業部供應製造局計畫處主任工程師。

1969-1973年 在湖北潛江“五七幹校”參加勞動。

1973-1981年 任石油工業部大港油田供應處主任工程師。

1981-1989年 任石油工業部石油成套技術引進公司顧問、高級工程師。

1989年 病逝於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