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韶

張應韶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南的何源村龍鬚井。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應韶:字治鳳,中國道教龍虎山第十六代天師,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南崖山龍鬚井上(現金谿縣何源天門嶺龍鬚井上),擅長辟穀

張應韶天師張應韶天師
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遂葬井旁,所耕之地號“黃沙坑”。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相關傳說:

天師長安街丟法印,應韶龍鬚井大歸隱
文|南宮琦何源村籍)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張道陵不就。為避喧囂,便離開京都,

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求修身仙術。他與弟子王長渡江南下,經江西貴溪縣雲錦山時,見這裡遙山疊翠遠木澄清,岩崖水斜藤蘿倒掛,屋舍星點,炊煙裊裊,傳說為仙人棲息之所,於是結廬而居,築壇煉丹,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丹成而龍虎現,所以雲錦山又名龍虎山。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都居此地,雖然民間稱他們為天師,但是官方卻沒有認可天師的稱號。直到第十五代天師張高時,唐玄宗親自召見,請他登壇講學,並正式冊封張高為“漢祖天師”。
長安市上,美酒飄香,張高姿宇超曠,“好酒縱飲,一石不醉”,一日酒後竟然把太上老君贈張道陵先生的天師玉印遺忘在長安酒家的酒桌上,當時長安市上一個少年奮力奪印,印卻毫釐未動,又以鐵錘敲之,絲毫未損,次日天師尋印上門,袍袖一卷,印入袖中,天師便飄然而去,後張高傳教於其子張應韶。
張應韶,字治鳳。少年聰慧,博聞強識。書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趣從琴棋書畫詩賦文章。承父恬淡之風,繼祖得道之氣,性情清高,淡於名利。龍虎山經十幾代天師收徒傳教,又得歷朝皇室眷顧,早已名滿宇內,聲震五湖,再也不是張道陵當年看到的“屋舍星點,炊煙裊裊”的那番世外桃源。一日夏雨傾盆之後,應韶閉門靜坐,忽聽流水跌碎,於是啟窗遠視,但見龍虎山南的河源(今作何源)崖山天門內嶺蜿蜒數十里,深谷荒原,崆峒奧演,青黛翠滴,崖壁斗絕;又見那雲霧氤氳迷漫,瀑布如白綾懸掛,於是攜笛往之。越胡墅嶺,過石岡山,行至今何源村境內,但見峰勢險峻,四周懸崖峭壁,幽谷深淵,谷內瀑布連群。瀑下相間有潭,流水相連,若素線串珠,潭邊茂林修竹,巨石雜亂相疊。間處如洞若穴。穴中或有清流溢外,或有頑石好奇探內。山羊走崖壁如行平川,野猴攀枝木如過大道,或聽虎嘯,或聞龍呤。見此美景,應韶樂之,歇於井旁,井旁有一灶枸樹,坐橫鐵笛,停雲留水,數里外可聞。井中潛龍聞笛,浮水探首謂天師曰:“汝為雲錦山天師乎”,對曰:“諾。何以知之?”吾本雲錦神龍,祖天師曾於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召我見之,曰:“崖山雄峻,九九起伏,雲林鐘秀,六六綿延。汝可守之,盛世逢道於井旁,亂世遇僧於潭中”今宣宇廓清,天下鹹寧,觀先生俊貌異俗,仙風道骨,想必為雲錦山天師。”
應韶隱居心生,於是在與妻秦氏,長子張頤在井旁結廬,並在廬旁黃沙坑開闢一荒地耕作自娛,應韶天師常御神龍,過山躍淵,或于山崖玄洞裡讀經,或于飛瀑深潭旁靜坐。金秋井旁有果藤茂盛,名木通,其果狀似牛睪,色澤金黃,天師常食其果,後人稱此果為天師果;崖山天門嶺靈藥谷盛產黃精,《五符經》載:“黃精獲天地之淳精,得坤土之精粹”,應韶認為黃精乃仙家服食之品,於是服之,容顏永駐,歲月一來,亦復如復。後修成辟谷之術,能百日不食。
一日,懸笛井上,以印劍授子順告知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歲,張頤遂葬父於井旁。秦氏傷心過度,張頤天師整月衣不解帶,在床前殷切服侍。他曾經說道:“人不忠孝而欲學道成仙,是舍舟揖而涉大川也!”神龍至應韶羽化後便潛於井底,張頤天師曾數次請見,神龍不就,言不違祖天師之訓。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張應韶號“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相關詩文:

明太祖《天師贊之十六代天師》:
繼傳十六,人皆辟穀。
日食黃精,貌態異俗。
歲月一來,亦復如復。
牛背西風,蒼山一曲。
張玉運《龍鬚井》:
潛龍蟄仗井渫老,井畔遍匝龍鬚草。
風梳雨櫛不計年,奮掀一拂天地小。
靈泉活活瀉九區,區區滿捋痴龍珠。
采之擷之編為席,高眠不捲冷雲噓。
東窗隱士《仙跡尋蹤》:
天師隱逸龍鬚井,井畔躬耕似野雲。
一日飛升遺印劍,太山從此少笛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