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吉林大學校長]

張希[吉林大學校長]

張希,1965年生,祖籍湖南長沙,生於遼寧省本溪市,畢業於本溪市第一中學。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聚合物的各種組裝技術研究。發展了基於分子間不同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組裝方法,實現了多種構築基元的有序組裝,並用以製備有機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基於弱相互作用的協同效應,構築了穩定的組裝體系;通過微環境調節,製備了可逆功能超分子材料。基於單分子力譜技術,研究聚合物體系的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為從單分子水平認識分子結構、超分子結構及組裝驅動力提供了實驗依據。獲1998年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獎勵。2016年當選為美國化學會會士,同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張希主要從事超分子組裝、有序分子薄膜及單分子力譜等方面的研究,致力於將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同超分子化學相結合, 賦予超分子以新內涵,並開拓高分子研究新方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希張希

1982年9月,張希進入吉林大學化學系學習,先後獲得分析化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7月)、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理學碩士學位(1989年7月) 。

1989年9月,作為吉林大學化學系-德國Mainz大學有機化學所聯合培養的博士生,師從沈家驄院士、H.Ringsdorf教授。

1991年8月,前往德國Mainz大學有機化學所學習(-1992年11月)。

1992年12月,獲得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92年12月-1994年10月)、教授(1994年10月-2003年12月)、博士生導師(1996年10月-2003年12月)。

1993年1月,進入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鄒廣田院士進行博士後工作(-1994年12月)。

1994年,入選原國家教委“優秀跨世紀人才計畫”。同年獲得霍英東青年基金。

1997年5月,擔任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4年3月)。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同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1999年3月,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4年,進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工作,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希張希

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隸屬於化學部。

2008年,擔任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2014年)。

2011年6月,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同年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2013年,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14年)。

2014年7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主任(-2018年3月)。12月,出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6年10月21日,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獎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同年當選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8年2月,被任命為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2018年12月13日,被任命為吉林大學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張希張希
科研綜述

張希是清華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在超分子組裝與聚合物薄膜方面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發展了基於分子間不同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組裝方法,實現了多種構築基元的有序組裝,並用以製備有機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基於弱相互作用的協同效應,構築了穩定的組裝體系通過微環境調節,製備了可逆功能超分子材料。基於單分子力譜技術,研究聚合物的界面結構和表面黏附力,為從單分子水平認識分子結構、超分子結構及組裝驅動力提供了實驗依據。
承擔項目&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名稱
2004年 有機、聚合物體系的層狀組裝與功能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獲獎人)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張希在Angew.Chem.Int.Ed.,J.Am.Chem.Soc.,Adv.Mater.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多篇,應邀為國內外出版的8本專著各撰寫一章。
Zhang,X;Shi,F;Niu,J;etal.Superhydrophobicsurfaces:fromstructuralcontroltofunctionalapplication.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2008,18(6):621-633
Zhang,X;Shi,F;Yu,X;etal.Polyelectrolytemultilayerasmatrixforelectrochemicaldepositionofgoldclusters:towardsuper-hydrophobicsurface.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2004,126(10):3064-3065
Gao,J;Liu,F;Liu,YL;etal.Environment-FriendlyMethodToProduceGrapheneThatEmploysVitaminCandAminoAcid.ChemistryofMaterials,2010,22(7):2213-2218
Zhang,X;Chen,H;Zhang,HYLayer-by-layerassembly:fromconventionaltounconventionalmethods.ChemicalCommunications,2007,(14):1395-1405
Zhang,X;Wang,CSupramolecularamphiphiles.ChemicalSocietyReviews,2011,40(1):94-101
Wang,Yapei;Ma,Ning;Wang,Zhiqiang;etal.Photocontrolledreversiblesupramolecularassembliesofanazobenzene-containingsurfactantwithalpha-cyclodextrin.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07,46(16):2823-2826
Wang,Chao;Wang,Zhiqiang;Zhang,XiAmphiphilicBuildingBlocksforSelf-Assembly:FromAmphiphilestoSupra-amphiphiles.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2012,45(4):608-618
Wang,LY;Wang,ZQ;Zhang,X;etal.Anewapproachforthefabricationofanalternatingmultilayerfilmofpoly(4-vinylpyridine)andpoly(acrylicacid)basedonhydrogenbonding.MacromolecularRapidCommunications,1997,18(6):509-514
Yang,Liulin;Tan,Xinxin;Wang,Zhiqiang;etal.SupramolecularPolymers:HistoricalDevelopment,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Functions.ChemicalReviews,2015,115(15):7196-7239
Ma,N;Li,Y;Xu,HP;etal.DualRedoxResponsiveAssembliesFormedfromDiselenideBlockCopolymers.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2010,132(2):442-
Shi,F;Wang,ZQ;Zhang,XCombiningalayer-by-layerassemblingtechniquewithelectrochemicaldepositionofgoldaggregatestomimicthelegsofwaterstriders.AdvancedMaterials,2005,17(8):1005-
Wang,Y;Xu,H;Zhang,XTuningtheAmphiphilicityofBuildingBlocks:ControlledSelf-AssemblyandDisassemblyforFunctionalSupramolecularMaterials.AdvancedMaterials,2009,21(28):2849-2864
Liu,YL;Yu,Y;Gao,JA;etal.Water-SolubleSupramolecularPolymerizationDrivenbyMultipleHost-StabilizedCharge-TransferInteraction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2010,49(37):6576-6579
Zhao,N;Shi,F;Wang,ZQ;etal.Combininglayer-by-layerassemblywithelectrodepositionofsilveraggregatesforfabricatingsuperhydrophobicsurfaces.Langmuir,2005,21(10):4713-4716
Yu,X;Wang,ZQ;Jiang,YG;etal.ReversiblepH-responsivesurface:Fromsuperhydrophobicitytosuperhydrophilicity.AdvancedMaterials,2005,17(10):1289-
Yang,Hui;Yuan,Bin;Zhang,Xi;etal.SupramolecularChemistryatInterfaces:Host-GuestInteractionsforFabricatingMultifunctionalBiointerfaces.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2014,47(7):2106-2115
Liu,Yiliu;Wang,Zhiqiang;Zhang,XiCharacterizationofsupramolecularpolymers.ChemicalSocietyReviews,2012,41(18):5922-5932
Shi,F;Niu,J;Liu,JL;etal.Towardsunderstandingwhyasuperhydrophobiccoatingisneededbywaterstriders.AdvancedMaterials,2007,19(17):2257-
Sun,JQ;Wu,T;Sun,YP;etal.Fabricationofacovalentlyattachedmultilayerviaphotolysisoflayer-by-layerself-assembledfilmscontainingdiazo-resins.ChemicalCommunications,1998,(17):1853-1854

學術交流

截至2016年,張希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和大會報告200多次。2012年6月24-29日,應邀參加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召開的第44屆世界高分子大會,並以“單分子力譜與高分子作用”為題做了一小時的大會報告。2016年8月21-25日,應美國化學會邀請中國化學會代表團參加美國化學會第252次年會,並被授予美國化學會會士證書。
部分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時間 地點
1994.8-1994.10 德國Mainz大學有機化學所訪問學者
1995.1-1995.3 德國Mainz大學有機化學所訪問學者
1996.11-1997.2 德國Muenster大學物理研究所訪問教授
1998.2 香港大學化學系訪問教授
1998.11-12 德國Muenster大學物理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0.8-9 德國Muenster大學物理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1.10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化學系訪問教授
2001.11 荷蘭Twente大學高分子材料與技術系訪問教授
2001.11-2002.1 德國Muenster大學物理研究所訪問教授
2003.9 比利時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訪問教授
2004.12 美國Harvard 大學訪問教授
2005.2 荷蘭Twente大學MESA+納米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人才培養

截至2017年,張希一共培養博士生50多名,碩士10多名,出站博士後10多名。1997年獲得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特等獎”。2005年獲得清華大學第八屆“良師益友”。具體培養學生的信息如下 :
姓名 畢業時間 學位 姓名 畢業時間 學位 姓名 畢業時間 學位
王波 1996年 碩士 白世龍 2005年 碩士 劉志華 2011年 博士
薄志山 1997年 博士 陳歡 2006年 博士 蔣振華 2011年 博士
李宏斌 1998年 博士 許華平 2006年 博士 萬鵬博 2011年 博士
孫軼鵬 1998年 博士 趙楠 2006年 碩士 王朝 2011年 博士
王力彥 1999年 博士 於曦 2006年 碩士 吳光鷺 2012年 博士
熊輝明 2000年 博士 石峰 2007年 博士 邢義波 2012年 碩士
張麗 2001年 博士 石味青 2007年 博士 張佳瑋 2013年 博士後
孫俊奇 2001年 博士 劉傳軍 2007年 博士 劉一流 2013年 博士
吳濤 2001年 碩士 馬寧 2007年 博士 易宇 2013年 碩士
鄒釤 2001年 碩士 楊巡宇 2007年 博士 李飛 2014年 博士後
鄒勃 2002年 博士 魏浩 2007年 博士後 楊輝 2014年 博士後
張文科 2002年 博士 尹守春 2008年 博士後 丁岩 2014年 博士
霍峰蔚 2002年 碩士 牛嘉 2008年 碩士 韓朋 2014年 博士
許巧兵 2002年 碩士 劉贊 2008年 碩士 劉凱 2014年 博士
付昱 2003年 博士 宋波 2009年 博士 楊柳林 2015年 博士後
王馳 2003年 碩士 蔣玉貴 2009年 博士 王廣通 2015年 博士
崔樹勛 2004年 博士 王亞培 2009年 博士 任慧峰 2015年 博士
仇登利 2004年 博士 陳森林 2009年 博士 譚欣欣 2015年 博士
王明鋒 2004年 碩士 陳曉欣 2010年 博士後 徐江飛 2016年 博士後
張璐 2004年 碩士 張義恆 2010年 博士 徐俊 2016年 博士
董彬 2005年 博士 高見 2010年 博士 房若辰 2016年 博士
牟忠誠 2005年 博士 於瑩 2010年 博士 宋橋 2017年 博士
孫晶 2005年 博士 曾光洪 2011年 博士 袁斌 2017年 博士
張宏宇 2005年 博士 劉方 2011年 博士 康岳桐 2017年 博士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7年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1998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1998年 吉林省“十大傑出青年”
2001年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2004年 科技部“973”計畫先進個人
2004年 第八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
2005年 第三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
2006年 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部)
2008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RSC) Fellow
2009年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邀請報告榮譽獎
2010年 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
2011年 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
2011年 北京市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2013年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Fellow
2013年 香港浸會大學傑出客座教授
2016年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訪問學者獎
2016年 復旦大學“吳征鎧化學獎”
2016年 美國化學會(ACS)Fellow
201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7年 Peter Timms 報告獎

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7年-2010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七屆)理事
2008年-2017年 《Langmuir》副主編
2011年-2014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八屆)副理事長、常務理事
2015年-2018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九屆)理事會理事
2015年-2018年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副主任
2016年~2019年 《高分子學報》主編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SC)》編委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Wiley-VCH)》編委
《Small (Wiley-VCH)》編委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編委
《Polymer Chemistry (RSC)》編委
《Polymer (Elsevier)》編委
《Polymer International (Wiley-VCH)》編委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Springer)》編委
《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Physics (Wiley-VCH)》編委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Wiley-VCH)》編委
《Polymer Journal (NPG)》編委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RSC)》編委
《ACS Omega (ACS)》編委
2016年-2017年 環太平洋高分子聯合會(Pacific Polymer Federation)主席
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兼職教授

人物評價

張希長期從事超分子體系的構築、調控與功能研究,致力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分子工程學,主要學術成就包括:提出了超兩親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發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組裝方法,並以此製備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擔任了美國化學會《Langmuir》雜誌副主編,組織了多次中美化學學術研討會,為促進中美兩國的化學交流與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華大學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