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恆[國民黨高級軍事幕僚]

張太恆[國民黨高級軍事幕僚]
張太恆[國民黨高級軍事幕僚]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太恆(1884—1952),字明魏,號浩笙,別名繼善,江西都昌周溪鄉牌樓曹村人,江西籍中以軍職而擢任文職的五員“封疆大吏”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太恆(1884年—1952年2月5日),字明魏,號浩笙,別名繼善。1884年出生於江西都昌周溪鄉牌樓曹村。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長期任高級軍事幕僚,頗有儒將風度。他同李烈鈞(武寧人),劉峙(吉安人)、熊式輝(安義人)、方天(贛縣人)並列為江西籍中以軍職而擢任文職的五員"封疆大吏"。

內戰時期

1906年考入江西陸軍國小,因其身材魁梧,成績優良,深受江西新軍五十四標一營管帶兼該校教習官李烈鈞器重,1909年被選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攻讀陸軍專業。辛亥革命爆發,曹浩森回國追隨李烈鈞投入革命。

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後,李烈鈞義憤填膺,通電反對袁世凱,6月初潛赴上海,與孫中山共謀決策,同月中旬趕回江西組織武裝起義。曹浩森聞訊後,立即輟學回贛,編入討袁軍左翼林虎部下,擔任一團團副,駐軍德安。7月12日於湖口舉旗,連戰告捷。二次革命失敗後,轉赴新加坡等南洋諸國,先後擔任棉蘭《蘇門答臘報》華文總編和火山華僑敦本國小校長。1915年12月,袁世凱竊國稱帝,蔡鍔在雲南發難,曹浩森得知訊息後,隨李烈鈞由印尼潛回國內,在雲南組織討袁護國第二軍,擔任李烈鈞所率滇軍第二軍31團團長,奉命驅逐龍濟光,占領廣州。1918年5月,調升滇粵桂聯軍總司令部副軍長。由廣東護法軍政府參謀本部選送日本陸軍大學深造。赴日後,因受段祺瑞北洋軍閥政府阻撓,1920年12月自日本回國,服務于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1921年5月,代表孫中山赴貴州鎮遠旅巡視,任參謀本部特派參謀、贊襄滇黔援桂軍第三路、第四路軍務兼援桂軍第三路司令部參謀長,由貴州隨軍入廣西柳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後,曹曾留守京城治喪並處理後事。

1925年5月,張太恆經李烈鈞推薦到馮玉祥部下,先後擔任西北邊防督辦公署參謀處長、參謀長。1926年3月,各帝國主義趁馮玉祥去蘇聯考察之機,策動討赤盟軍五路進攻馮部。曹浩森於4月命國民軍撤退北平,集結南口,與“討赤軍”頑強地戰鬥了三個多月,大挫敵軍精銳,由於寡不敵眾,加上餉械供應不足,終於敗退甘肅、寧夏。南口大戰鉗制了北洋軍閥兵力,幫助了同年7月出師北伐的國民革命軍。9月上旬,馮玉祥回國了解情況後,立即趕赴五原,與于右任等組織國民軍聯軍,並發表宣言,與北伐軍南北呼應。曹浩森被任命為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五原誓師,在中國大西北舉起了武裝討逆旗幟,對剛開始的北伐戰爭作出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1931年1月,張太恆被提升為軍政部常務次長,兼陸軍署署長。1938年當選國民黨五全大會代表。1940年當選國民黨國民大會軍人代表。

1941年,張太恆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在任時撫輯流亡、厚養民生,積極支援第三第九兩戰區對日作戰。1945年日本投降,省政府遷還南昌,曹浩森力主修養生息,為政清簡,自1941年至1946年5年余治贛期間,他勵精圖治,留下了清廉美名。

個人品質

張太恆素以儒家的“廉潔”思想自勵,以清白做人為原則,遵循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和“禮義廉恥”信條及不斷革命的思想,致力於國家統一。曹在生活上非常儉樸,就任江西省主席期間,粗衣素食,不貪不占,不僅沒有在城市購置房產,在鄉間除了祖傳房屋數間及3畝左右的土地外,未置分田寸土。他的廉潔,在當時的社會上是享有很高盛譽的。當他卸任江西省主席時,南昌的市民要為他修建浩森圖書館,並於其側造下榻處,以表思念,曹浩森力辭不允,終未成事。

1946年,張太恆卸任江西省主席後,在南京就任國民黨中央監察院委員、東南行政指揮部主任等職。1948年以陸軍上將軍銜退役,9月攜妾李甘雅經由南昌去台灣。晚年書錄程顥詩一首,“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作為養生之道。1952年2月5日患胃癌逝世於台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