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石

張劍石

張劍石,1904年出生,乳名金光,又名麗生,河南省宜陽縣東趙保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劍石

張劍石張劍石
,(1904~1994 ),乳名金光,又名麗生,出生於河南省宜陽縣趙保鄉東趙村一個富裕的商戶家庭。

生評經歷

1904年出生,乳名金光,又名麗生,河南省宜陽縣東趙保人。
1921年考入陝西省立三中學習。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秘密組織“驅逐劉(鎮華)、吳(心田)大同盟”。
1926年4月,張劍石跟隨同學黨維榕來到上海,後經同鄉張兆芳介紹,參加了上海大學舉辦的“夏令講學會”。當時,上海大學是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等著名共產黨人都曾在該校擔任教員。在這些人的諄諄教誨下,張劍石堅定了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決心,並於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年6月,張劍石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30年春受黨組織委託,和張自安回宜陽,在趙保、韓城等地發展黨員,創建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
1933年9月,張劍石到北平(北京)參加東北軍,後和中共北平地委負責人陶希晉、呂正操(當時任東北軍六十七軍六九一團團長)接上聯繫,聯繫愛國青年,組織抗日軍人同盟會。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劍石參加“抗日敢死隊”工作,身先士卒,先後在河北的高陽、河澗、白洋淀和永定河等地阻擊日軍。
1938~1939年,張劍石回宜陽領導救亡運動。1938年7月,在豫西特委特派員邵文杰的主持下,中共宜陽縣委在趙保得以復建,張劍石擔任縣委書記。
1941年春開始,張劍石任睢杞太抗日根據地中共地委民運部長、組織部長。 
1944年5月,日軍侵占豫西後,張劍石於7月中旬奉命返回趙保,開闢抗日根據地,同年10月,以趙保為中心,在伊河、洛河之間建立抗日根據地,成立中共伊洛工委、伊洛辦事處、伊洛獨立團。後又成立了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張劍石任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和獨立團政委。
1945年1月,日軍和偽軍組織近千人圍攻東趙保,當時守寨部隊只300多人,在張劍石領導下,頑強抵抗,並設疑兵計迷惑敵人。日偽軍不敢久戰而撤退。
2月,中共伊洛工委改為中共伊洛特委,張劍石任特委副書記兼伊洛獨立支隊司令員。國民黨河南省主席劉茂恩調動駐宜陽、伊川、嵩縣國民黨正規軍和地方武裝5000餘人圍攻東趙保。張劍石和特委領導一直堅守了7天8夜,後在二分區十八團的援助下,取得了東趙保保衛戰的勝利,受到黨中央和河南軍區的嘉獎。
1949年1月,張劍石任洛陽地區專員公署專員,兼剿匪指揮部政委。
1955年,張劍石調往鄭州,先後任省政協秘書長、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省視察室副主任。

主要事跡

張劍石張劍石
1925年,22歲的張劍石回到家鄉趙保。目睹家鄉官匪勾結、欺壓百姓的社會景象,張劍石奮筆疾書“捍衛家鄉豈容退,改造社會是我責”的條幅,並將條幅貼在床頭,以激勵自己。隨後,張劍石和同村知識青年張光亞張光祖等人籌建了教育實業促進會,他們創建平民夜校,免費向村民教授文化知識,並大力宣揚“興學、自由、民主、平等”的革命主張。
1926年7月,張劍石返回豫西開展革命活動。翌年春,張劍石在家鄉士紳和校董們的推薦下,就任東趙保國小的校長。張劍石一改過去學校與世隔絕的狀況,通過組織農民演講會、創建圖書館等形式向師生和民眾宣傳革命思想,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北伐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為揭露國民黨反動當局的醜惡嘴臉,進一步宣傳革命思想,張劍石在原有的教育實業促進會的基礎上,成立了革命團體——河南青年合作社,旨在號召人民民眾聯合起來,謀求自身的解放,在豫西地區引起強烈反響。
1929年6月,張劍石聽說他在上海時的團組織負責人王伯陽在開封一帶從事地下工作,便前往開封與其取得聯繫。經王伯陽介紹,張劍石由共青團員轉為正式黨員。此後不久,時任中共洛陽特別黨支部書記的萬壽山指示張劍石回到宜陽,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
1930年11月,張劍石發展同村的張達人張瑞標入黨,趙保黨小組宣告成立。“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黨旗,張劍石在雪地上畫了一個‘鐮刀斧頭’就帶著同志宣誓了。
隨後,張劍石又先後發展武子卓、王尚庚、蔡和庭等多人入黨。在張劍石的領導下,宜陽縣的黨組織得到蓬勃發展,截至1932年7月,中共宜陽縣委下轄8個區委,黨員總計130餘人。
鑒於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黨小組成立後,張劍石還積極組建革命武裝。當時趙保匪患嚴重,刀客猖獗。趙保黨小組根據張劍石指示,成立“戒嚴會”,組建了一支40餘人的武裝。後來,“戒嚴會”更名“公安會”,他們輪流夜巡,社會秩序逐漸安定,外逃百姓紛紛還鄉。“戒嚴會”是宜陽地區第一支由黨領導的武裝力量。
隨後,張劍石調任中共洛陽中心縣委特派員,他先後深入伊陽(今汝陽)、陝縣等地的軍隊中開展革命宣傳活動,並在這些軍隊內建立了地下黨組織。1933年2月,張劍石以河嶽通訊社外勤記者身份為掩護,輾轉嵩縣的田湖、鳴皋、潭頭(當時鳴皋、潭頭屬嵩縣)等地,指導當地黨建工作。同年9月,張劍石為躲避反動派追捕,被迫參加東北軍。
“七七事變”後,張劍石返回宜陽,著手重建之前遭到破壞的黨組織。1938年7月,在豫西特委特派員邵文杰的主持下,中共宜陽縣委在趙保得以復建,張劍石擔任縣委書記。
“當時趙保的革命形勢非常好,曾被譽為豫西地區的‘小延安’。”趙保鄉退休文化幹部陳留道介紹,為使黨的工作有一個鞏固的據點,張劍石設法在趙保建立地方政權,他先後推舉共產黨員張達人、王玉珍擔任趙保聯保主任。
1939年,張劍石為宣傳抗日,在趙保創辦了屏陽中學和大眾圖書館,地下黨員秘密從洛陽的八路軍辦事處運來進步書籍,供民眾翻閱,傳播革命火種,使趙保成為豫西抗日救亡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1944年5月,日軍侵占豫西,所到之處,無惡不作。黨中央決定創建伊洛區抗日根據地,時任冀魯豫區十二地委組織部長的張劍石奉命於7月間返回宜陽。當時宜陽敵、偽、頑三股勢力,犬牙交錯,形勢異常複雜。張劍石設法與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取得聯繫,在皮定均、徐子榮的幫助下,伊洛專署、伊洛抗日軍分區相繼在趙保成立。當地民眾爭相加入抗日武裝,截至1944年年底,已由最初不到100人發展到300餘人。
1945年1月5日,千餘名日偽軍圍攻趙保,張劍石臨危不懼,傳令武裝人員緊鎖寨門,嚴陣以待。6日下午,一隊敵人已衝到離東寨門不足300米的地方。張劍石急調兩挺機槍加強防守,同時,派出一支小分隊出南門,迂迴到敵人側後方,突然發動襲擊。敵人腹背受敵,無心戀戰,急向東北方向逃竄。
經過艱苦努力,到1945年7月,伊洛區已發展成為下轄一個專署和一個軍分區及洛南、伊西、嵩北3個縣級政權,擁有2000餘名軍政人員的抗日根據地。張劍石為伊洛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作出很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