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侍郎

張侍郎,即雲南保山歷史人物張志淳,明代正德中為南京戶部侍郎,故名。是明代雲南最為著名的學者,其代表作《南園漫錄》,是明代雲南學人惟一入選《四庫全書》者。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保山歷史人物張志淳,[明](一四五八至?)字進之,號南園,雲南保山人,一作江寧(今南京)人。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進士,正德中為南京戶部侍郎。著書自娛,尤究意詩文、書、畫,鹹造名家。《列卿紀》

張志淳是明代雲南最為著名的學者,其代表作《南園漫錄》,是明代雲南學人惟一入選《四庫全書》者。筆者是前幾年因研究楊慎而知道張志淳及《南園漫錄》的,惜未及深究。自2004年保山市發現張志淳墓及其夫人沈善正乾屍且在保山市博物館展出以後,張志淳重新受人關注。【回放——2004年2月25日,保山師專歷史系學生李光周等人聽到隆陽區漢莊鎮(今蘭城街道辦事處漢營社區)張家山村後的林子裡有一具古屍的傳言後,憑著專業的敏感,他們結伴前去一探究竟。2月26日,本報記者前往實地調查、採訪,報導引起市區文管單位的重視, 3月1日前往專門調查,初步判斷為明代張志淳之墓。3月17日,省文物處派專家閔瑞一行詳細調查,確認古屍乃距今500多年的明朝張志淳之妻沈氏。3月26日,在昆明醫學院副院長崔進及省考古所吉學平專家的指導下,古屍被接回現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處理。後經兩年多時間,市區文物部門搶救性徹底清理髮掘,其墓葬葬制、墓冢結構、主人身份、屍體處理方法等歷史之謎得以揭示,一座規模恢宏的明代三品官墓園呈現於世人眼前。 】

張志淳雖官至三品侍郎,但不得展平生之志,政治地位並不突出。查《明人傳記資料索引》,竟沒有別人寫的傳記資料可供索引,僅在雲南地方志中可略窺一二。幸最近其墓志銘得以發現,從而使人們對其生平活動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張志淳,字進之,自號南園野人。其籍貫,有不同記錄,或作江寧人,或作永昌人。其實是誤解明代籍與貫所致。明人所謂“貫”,相當今天的祖籍,而“籍”則是現居住地役籍。《明一統志》卷87“其先江寧人,洪武中,遷金齒司”,此說比較可靠。張志淳的曾祖父張傑是應天府江寧縣(今南京)人,因“詿誤”,洪武末年謫戍雲南金齒司,成為雲南職業軍人(衛籍,也稱“軍籍”)。金齒司,全稱“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因百姓少,撤銷了原有的永昌府建制,升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所以,據明代進士題名錄均作“張志淳,雲南金齒司,軍籍,應天府江寧縣人”。

張志淳其生卒年,或作“1457~1538”,享年80歲,誤。當為天順二年(1458年)生,嘉靖十七年(1538)卒,“年八十一”。

明代軍人系職業軍人,長子要繼承軍人職業,但庶子可以走其它人生之道。到張志淳父親張昺時,“家日饒裕”,張家進入富人行列,同時開始走讀書之路。張昺是明代保山建學初期的名師,有《地理撮要》、《純庵稿》等重要著述。又是保山萬民稱頌的慈善家,支持興辦學校,並“以千金置義田於蒲縹”,對生活貧困“不能婚、葬者”都給予接濟;對無依靠的孤兒都安排住所,教學技藝,長大後為之婚配;“孀居者皆有常給”;而且行善之後不願讓人知道,拒絕報答。對家族中有不良行為的人嚴加教育管束,“必令改之而後已”,特別反對酗酒。張昺卒後,葬在太保山後的大寶蓋山崗。

受家庭影響,張志淳自幼聰慧好學,酷愛詩文書畫,“六藝鹹通”。22歲參加雲貴鄉試,中舉第一名。成化二十年(1484),時年26歲的張志淳高中二甲第4名。弘治間,任吏部文選主事,歷升選郎,用賢拔滯門無請謁,與天台黃元昭齊名。正徳初,擢太常少卿,提督四譯館,懲入館貴族子弟多空名之弊,就是混文憑。他制定規章嚴加整頓,使這些貴族子弟“各肄其業”,於是“敝習一變”,受到時論的稱讚。

張志淳是比較正直的官員,如反對兵部尚書劉大夏任用不學之小人張彩,為此得罪張彩。“及彩再附劉瑾,起為文選郎中,無何升僉都御史,即轉吏侍,予遂有南都之行。”考張彩是正德三年(1508)任吏部侍郎。次年,張彩又進一步升為吏部尚書。這一年,張志淳名義上晉升南京工部右侍郎,實際上被排擠出北京官場。沈氏“欣然為之治裝”以赴南京,張志淳甚感欣慰。五年,晉南京戸部右侍郎。這年八月,劉瑾黨倒台。六年(1511),張志淳也被勒致仕,從此退出政治舞台。致仕原因,據說是“坐劉瑾黨”。張志淳是否屬劉瑾黨,“無事跡可見,疑亦康海、王九思之類也”,此說有一定道理。

此後,張志淳居家27年。正德十五年(1520),張志淳曾替陶潛《陶靖節集》重版作序。次年,巡撫何孟春提出罷鎮復府建議,張志淳大力支持了罷鎮復府的重大改革。嘉靖元年(1522),罷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止為永昌衛,復置永昌軍民府(今保山市)。張志淳家族屬永昌衛軍隊編制,故後多作“永昌衛人”。同年,張志淳家庭傳來喜事,16歲的幼子張合中雲貴鄉解第一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張合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尋改兵部職方司主事。嘉靖十二年(1533)春,尋甸府城成,張志淳為作《新建尋甸府城記》。同年,張志淳側室狄印真卒,張合回家守喪。嘉靖十五年,服除,改吏部稽勛司主事,後調考功司。嘉靖十七年,張志淳卒。不久,夫人沈善正也卒。張合與兒子張梧萬里遠送訃報入京,上疏懇請,皇帝特批,同意按三品規格建墓。張合等人按級別在保山縣(今保山市隆陽區漢莊鎮莊房村)的黃竹山(入葬張氏後改名恩慶山,俗稱張家山)建造了大墓,將張氏及夫人沈氏、狄氏埋葬於此,俗稱“張大墳”。2004年發現時,已經被盜。主室兩棺包裹著印花絲綢,北棺棺前綢中印有“正義大夫資治尹南京戶部右侍郎張公柩”,南棺棺前綢中印有“大明制封淑人沈氏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