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南

張一南

張一南,1996年12月入伍,福建漳浦人,中共黨員,某部以為三級士官、小有名氣的“網路通”。他,只有國中文化,12年軍旅生涯中,他不斷地變換工作任務,但他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從駕駛員到網管員,從網管員到新聞報導員,從報導員再到新聞主編。如今,身兼數職的他,即將脫下心愛的軍裝,踏上新的人生征途。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擔任野戰化勤務保障值勤   蔣海軍 攝 擔任野戰化勤務保障值勤 蔣海軍 攝

張一南,1996年12月入伍,福建漳浦人,中共黨員,2000年以來先後擔任摩步某師所屬團、營自動化工作站管理員,現任某師政工網管理員兼新聞主編、總政《全軍政工網》部隊新聞頻道特約編輯、特約記者,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報》特約記者,參與了師、團、營綜合信息網、政工網的建設工作,先後多次出色完成重大的網路通信保障任務。通過自學,他先後獲得大專、本科文憑。2004年取得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2006年因建設政工網工作成績突出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2007年參加師網站評比取得第一名,2007年被師評為“學習成才標兵”,2008年10月由他設計製作、策劃管理的政工網站點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軍優秀政工網站點”。

讓時光回到幾年前的演兵場上。炮聲轟鳴,硝煙瀰漫。臨冬時節,南京軍區某部實兵實彈演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擔負通信偵察的勤務隊正全速向某地域機動,突然,一道指令通過電台傳來,部隊立即轉入戰鬥狀態。一名駕駛指揮自動化車的三級士官迅速跳出駕駛室,轉身鑽進後車廂作戰室。但見他運指如飛熟練地操作著自動化指揮系統,在“敵”複雜電磁干擾下,他迅速啟動通信預案,架構文電伺服器、配置路由……數分鐘後,一份份作戰指令便通過這個“高速信息通道”快速傳遞到各個作戰要素。這位三級士官就是某部小有名氣的“網路通”張一南。

打開駐閩某師的政工網,看到眼前設計精美、內容豐富、功能強大的頁面,人們很難想像,這竟然出自一個只有國中文化基礎,入伍前從未接觸過電腦的農村戰士之手。去年,他還在該部舉辦的全師網站綜合評比中奪得全師第一名的好成績,認識他的戰友們都很羨慕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績。而了解熟悉他的戰友更是對他那種學習的“痴情“發出由衷的讚嘆:能擁有這手精湛的網路技能,是源於他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成功的果實從來都是汗水澆灌而成的啊!

檢查、維護機房網路設備 胡 強   攝 檢查、維護機房網路設備 胡 強 攝

相關新聞

在苦練中走向——成才

機會總會垂愛有心人。1996年,對於基層官兵來說電腦還是罩著一張神密“面紗”的東西。1997年冬天,連隊終於迎來上級配發的第一台電腦。強烈的好奇心如同磁鐵般一樣緊緊吸住了他。然而,興奮的他卻突然被“潑”了一頭冷水,原來,連隊幹部對這台新配發的電腦格外“寵愛”,生怕被不小心“弄壞了”,就把它鎖了起來。他沒有灰心,而是利用課餘和休息時間,在陳舊不堪的“假電腦”--小霸王學習機中拚命練習漢字錄入。很快,他的打字速度便在連隊里遙遙領先,受到了連隊幹部的表揚和鼓勵,連隊因此破例讓他第一個接觸這個“寶貝”。這讓他贏得了學習電腦的 “資格證”。後來他在機關幫忙時一次不經意 “才藝”展示,給機關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打那以後經常被機關請去幫忙錄入檔案。他很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電腦知識,有時勞累過度的他竟趴在鍵盤上睡著了。經過刻苦的學習,他很快能熟練地操作各種辦公軟體。2001年,又一個機會來了,團在原有的建制中擴編了自動化站,配發了一輛作戰指揮車,並面對基層公開選拔一名會操作計算機的駕駛員。他經過層層推薦走上了自動化站的駕駛員的崗位。按崗位任務劃分,他的任務主要是管好一台通信車。但他認為:作為新時期的新型士官,就必須掌握多種技能,既要一專也要多能,這樣才能在部隊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乾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全身心地鑽研指揮自動化的專業技術。然而當純英文的網路設備說明書擺在眼前時,他那一點點的英語知識水平嚴重“告急”。面對“攔路虎”,他拿起了英語詞典,對照說明書邊查邊翻譯,遇到一些技術上的難題,就虛心向身邊的老技師討教。經過一個月的摸索學習,他就能夠熟練地操作站里的6大類25種網路設備的安裝、配置,成為全師自動化系統業務能力最為熟練的計算機操作員和全師自動化技術人員隊伍里的尖子人才。

執著不悔的追求贏得豐厚知識回報。2005年初,因編制體制調整,駕駛員一律按建制歸口連隊管理。人雖離開了自動化站,但他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網路知識的學習探索,而是努力將所學的知識套用到為部隊建設發展中。當他看到基層信息網路建設落後,官兵文化娛樂活動過於單一,經過細緻調查了解,他寫了一份《當前基層部隊網路建設存在問題分析及意見對策》的調查報告,遞交到師蘇參謀長的手中。他大膽向領導請纓開設網上“官兵交流網”網站,取得部隊領導的支持後,他馬上買來一大摞“ASP”網路方面的教學書籍,除了參加集體活動,他就把自己關房間裡,細心研讀。每到休息日時,他便帶上筆記本一頭扎進書店裡,一呆就是整整的一天,餓了啃部隊帶出來的饅頭,渴了喝軍用水壺的開水,回來後顧不得吃飯便將摘抄的筆記通過電腦對程式進行調試。為製作出站點精美的頁面效果,他又從零開始學“PS”、“FLASH”等相關美工設計軟體。有時為了調試一段程式,他會放下剛吃了一半的飯,或半夜裡突然醒來,再次上機運行調試程式。在寒氣逼人的冬天,他患有嚴重風濕病的雙腿傳來陣陣的巨痛,他用棉被裹住雙腿,用被包繩把雙腿緊緊的捆住。儘管如此,他還經常一乾就是一個通宵。單位領導心痛他的身體,曾下命令強制讓他停下工作好好休息,他卻笑著說,雖然頁面美工已基本完成,但網站的功能還不完善,頁面冗餘代碼也較多。每次成功實現一個網路功能,成功調試一段代碼,再多的苦累也會煙消雲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由他精心設計推出的“軍星小暖屋”信息交流網深受官兵喜愛,成為大家交流的紐帶和橋樑,因此得到師有關領導的高度讚揚。

在參與重大任務中磨礪自己。他堅持將知識用在部隊建設的“刀刃”上,積極為部隊建設發展建言獻策。2005年,全軍部隊實施“網路進班排”工程,他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主動參與了師直屬隊的信息網路工程建設。由他提出的網路拓樸結構方案,解決了維護管理煩鎖問題,縮短了光纖鋪設長度,增強了的信息傳遞的可靠性,使原有的網路拓樸結構得到進一步的最佳化,並節約了2萬多元的經費,使用管理也更加輕鬆便捷。網路開通後,隨之而來的網路管理問題也不斷出現,師直屬隊沒有專門維護管理網路的專業人員,在通信、自動化站等部門的支持下,他主動擔任起維護直屬隊網路的任務。幾年來,他一個人為這個幾千人使用的網路運行值守,解決了數萬餘次的網路故障,使網路鏈路一直保持通暢,被戰友們譽為“直屬隊自動化站長”。由此,他也得到了用知識服務部隊的“甜頭”,更加堅定把“知識”融入到提升部隊作戰準備能力的信心。幾年來,他先後多次參與部隊新裝備形成戰鬥力的攻關課題。2006年部隊新配發了總參研製的高新技術工程偵察車,而控制該裝備設備的是幾套非常複雜的電腦程式軟體,能懂操作的人不多。為使新裝備儘快形成戰鬥力,冒著酷暑高溫,他和幾名大學生幹部一起攻關,日夜泡在工程偵察車車廂里展開課題研究。從傳樞單元控制、操縱平台儀器、到終端反應設備,他一項一項探索求解,一個一個地檢驗測試。60℃高溫的車廂里,經常混身上下濕成“落湯雞”一樣,但他沒有退縮。經過不懈努力,該裝備在配發後僅半個月就形成了戰鬥力,參加了上級組織的大型演習,出色完成了保障任務。

調試、維護政工網站點程式 胡 強 攝 調試、維護政工網站點程式 胡 強 攝

在服務中走向——“全能”

軍人的價值在於奉獻。在服務官兵中實現人生價值是他的人生追求。針對基層官兵計算機故障多、維修難這一情況,利用自己所長積極為營連官兵進行電腦維護,不管誰的電腦出了“毛病”,只要到他的手裡便能頓時“起死回生”,官兵們都說他是“軟、硬”兼吃。也有人說,你都12年這么“老”了,卻還跑在一大群軍銜比你低的“小兵”中給他們維修電腦。他總樂著說,我是在為官兵服務中積累經驗和增長知識。在幫戰友維修電腦中,他發現很多戰士缺乏對計算機知識的了解,遇到一點小故障就“束手無策”。為讓官兵們掌握更多的計算機知識,得到領導的支持後,他開辦了周末網路知識學習班,每周利用一個晚上,為大家輔導網路知識。還擔任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培訓輔導員。從此後,戰士們不再抱怨學計算機“無從下手”,大部分均能熟練地操作Office辦公軟體Photoshop圖形處理軟體,有的官兵還學會了製作網頁。在他的指導下,各單位紛紛製作推出了自己的網站,設立了兼職網路管理員。為方便官兵學習,他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有關資料梳理分類,編成了《網路基礎知識問答》、《網路頁面製作體會淺談》和《計算機常見故障排除法》匯集,在網上辦起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的專題網站,還通過《計算機網上“診所”》留言頻道為基層官兵線上答難解疑,官兵們親切地稱他為“張醫生”!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去年,師政治部在全師的範圍內公開選拔政工網管理員,他從全師眾多“網路高手”中脫穎而出。到師政治部後,領導交給一項任務:用7天時間完成對師政工網包括數十個子網站進行改版!時間緊迫,任務繁重,許多技術問題難以解決。他沒有氣餒,不分晝夜地加班加點乾,利用休息時間奔走於圖書館和福州軟體園,查找資料,請教專家。7天后,一個設計精美、風格獨特、功能強大的網站,涵蓋網上政工、訓練教學、娛樂學習於一體的綜合網路平台呈現在眼前,師黨委一致給予很高評價。他沒有因此而滿足。為增強“建網用網”功能,發揮網路的政工作用,推動部隊政工開展,他從網路管理員中分身出來擔起“網記”的角色,為網站第一時間采寫報導火熱軍營的部隊動態。由於從未接觸過新聞寫作,為提高和掌握寫作的技巧,他主動向身邊的新聞幹事虛心學習討教,借閱大量的新聞寫作書籍,通過網路向各級政工網編輯請教學習。他積極向報社投稿,有一天接到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報社一位編輯的電話指導之後,讓他啟發很大,“找到”了新聞靈感,從此陸續有文章開始在該報上發表。如今,他在全軍政工網、中央和軍區級等報紙刊物共發表文章200多篇,其中30多篇文章被環球時報、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中華網等地方各大入口網站給予轉載。

他將個人技能轉化為團隊整體實力。為把政工網建設成宣傳部隊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的“機關報”,成為反映部隊建設的一面“視窗”,他開通了網上“雄師新聞”頻道的線上投稿功能,並擔任頻道的新聞編輯。由於多數報導員新聞寫作能力不高,新聞敏感性不足,紛紛給他打來電話請教新聞寫作技藝和投稿方法,政工網新聞編輯部電話讓兼職“主編”、“策劃”、“網管”一身的他應接不暇,並耐心細緻地為他們講解指導。為提高他們的能力素質,他建立了基層通訊員通聯制度,開展網上報導員集訓、舉辦新聞組稿會,加強對基層通訊員的培訓和幫帶指導。對官兵投稿過程存在的問題,他一有時間,就深入一線,與基層報導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為充分調動基層官兵投稿的積極性,還多次策劃組織網上“好新聞獎”評選活動開展。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業餘報導員逐漸走向成熟,成為基層報導的中堅力量。該平台成為基層官兵學習交流的“熱線頻道”,每天報導部隊經驗做法和最新動態的訊息量有幾百篇。

報導福州奧運聖火傳遞  劉海青 攝 報導福州奧運聖火傳遞 劉海青 攝

在奉獻中走向——成功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成才屬於敢拼願付出的人。一個愛學習、懂得學習的人不會讓生命中任何一分一秒浪費流失掉。農村老家沒有電腦,為了便於學習和查詢網路學習資料,每年休假時,在僅有短短的36天假期中都把自己“關”在城關大姐家學習電腦。終日“穿梭”在一大堆程式代碼之間,窗外城市的繁華,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他“游離”在程式間的思緒。一鄰居感慨地對他說,人家休假回家是享受,而你卻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工作”。農村的父母親看著村子與他同齡的現在小孩有的都上國小了,對於年齡早已“奔三”他,他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給他介紹的姑娘,他不是拖著不去,就是見個面也是三言兩語就急匆匆趕回他那熟悉的“17寸”空間裡。在父母的埋怨中,他整個假期在家中停留的時間加起來竟沒超過2天。

用責任詮釋一名士官的心中“大孝”。去年春節前夕,部隊正開展《生命關口》教育,他既要保障遠程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的開設,還要采寫反應部隊教育的新聞動態。為了堅守崗位,他每天忙得顧不上吃飯和休息。 “媽媽在回家的路上,被從車廂上拋下的貨物砸傷頭部,已經昏迷了三天三夜了,現還在醫院搶救,你趕快回來吧!” 2007年1月27日,姐姐忍不住地給她打來電話。眼前浮顯著母親髮絲斑白的蒼老面龐,他的心如刀絞般的痛,恨不得馬上回到母親的跟前。但是,作為師司令部直屬隊唯一掌握這個系統的負責人和新聞報導員,崗位需要他,責任更需要他。他將悲傷壓在心底,把淚水吞進肚裡,繼續默默地堅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直到母親過了危險期,當他第一次和母親通上電話時,愧疚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地奔涌而出。他答應母親,教育活動結束後就馬上回家,一定陪她老人家好好過個年。可當春節“節日期間活動”工作計畫表發下來後才發現,網站要改版,節日活動要報導,多項競賽活動還需要通過網路進行。一邊是領導寄予的厚望,一邊是遠方母親心中的那份牽掛,他反覆權衡著。最終,在春節家家團團圓圓的時刻,他毅然把身影留了下來,用喜慶網頁捎給官兵們節日問候,更用責任去詮釋一名士官的心中的“大孝”。整個春節的“放假”期間,他晝夜撲在基層一線采拍節日活動的照片和錄像,深夜中還要加班加點維護網站,編寫新聞稿件,經常乾到凌晨,勞累過度的他在大年初三住進了衛生隊。

用熱愛鋪設“成才路”。12年來他把學習看作生命中的光芒,不知疲倦地戰鬥著。終於在去年底的一天,因日以繼夜的加班加點,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他突然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都要靠吃大量的藥物來改善調節生理機能。醫生和科室的領導、同事總告誡他,要合理安排好工作作息。而對工作的那份摯熱,他還是常常在編審稿件、更新新聞、維護網站中乾到深夜。直到現在快脫下軍裝了,他每天仍然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如今,在他的帶動下,該師政工網成為官兵學習交流互動的“動感地帶”和豐富的“精神大餐”,工作學習離不開的“好伴侶”。基層官兵走進政工網、參與政工網的熱情也得到空前提高,網站的日均瀏覽量高達1萬餘次。經過他編髮的新聞報導被集團軍、軍區和全軍政工網大量採用。基層還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政工網人”,150多個政工網優秀撰稿人,360多個政工網優秀通訊員。今年10月22日,該師政工網被總政治部表彰為“全軍優秀政工網站點”,是整個南京軍區唯一受表彰的師級單位。該師部隊的先進做法和優秀典型正從政工網這裡不斷地走出師、團,走向全軍。幾年來,他自學書籍230多本,撰寫學習筆記達360多本,維修電腦達58000多台次,計算機授課培訓達430多次數,安全行車160000多萬里,參加完成大小軍事演習和通信保障任務32次數,先後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紅旗車駕駛員”、“優秀團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如今,12載的軍旅時光已逝,然而當軍旅生涯走向尾聲時,他仍然還在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在他腳下延伸的足跡,有苦有樂也有淚,他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每一份收穫的背後必定飽含著無數的艱辛,戰勝自己,堅持走下去,才能贏得勝利。“軍人生來為戰勝”只要能吃苦,敢拼、敢做“夢”,堅持不放棄心中那份美好的追求,夢想就不會遠,事實證明“小”戰士也能大有作為。

採訪結束後,他再次轉身落坐在“17寸”工作檯,“嘀噠嘀噠……”一陣輕快嫻熟的擊鍵聲音再次傳來。我們相信,脫下軍裝後的他,在新一輪“戰鬥”中,將以“軍人本色”奏出響亮的人生新曲。

(陳良勝、何先鋒、張良、鄧長江、溫志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