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歸源

引火歸源,又名引火歸元,顧名思義,就是引虛浮之火歸於本源。是針對虛火上浮、火不歸源而設的一種治療方法,是中醫特有的一種治法。本法首見於《傷寒論》,其通脈四逆湯、四逆湯被後世認為是此法的具體套用。唐。王冰注釋《內經。至真要大論》“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的方大義時說“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媧,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啖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

病機

引火歸源,臨床上就必然有離源之火的見證。這個火,是指臨床上的浮陽、浮火、虛火、陰火,也叫龍火;源,亦作元,主要指腎,因腎為陽氣之根,陰火之宅,故本法又稱“導龍入海”。而這種火為什麼會離源呢?“源”又是指的哪裡呢?綜合曆代醫家古籍所載,本人認為,這種“源”當指命門。祖國醫學認為“命門為元氣之根,真火之宅......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命門火是推動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源動力。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曾說:“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由此可見這種命門之火對於人體的重要性。而命門之火又賴真陰制約藏而不露,以行溫洵之職,若真陰不足以制陽,則此火離源而起,升騰上炎,而成龍雷之火。所謂虛火者,因虛而致也;龍火者,水虧無所潛藏也;浮游之火、無根之火者下無真陰為引墜之根也,此諸火皆為腎水涸竭、真陰虧損所致。

真陰虧損陰不斂陽

正常情況下,命門動氣而使水升火降,相交既濟;火藏水中,龍火不升,正如唐容川說:“腎水充足”使“龍雷不升”。否則,將會導致“火不歸源”。此時,已經是腎水虧於下,心火炎於上,多見口乾唇裂,頻欲飲水的症狀,醫者細細擦之,則會發現患者還有脈舌均無陽證徵象。若是獨用滋陰降火之法,往往見效不明顯,此種情況,善治者在原來治方中少佐附子,當是效如桴鼓。附子,本是大辛大熱之品,腎水虧而用之,實屬疑惑?命門居於兩腎之中,而兼水火,陰中藏陽,此陰陽互根,且真陰乃是真陽之基,陽無此基則不斂。今真陰虧絕,陽氣也是失其所依,不能內守,浮越於外。由此,少佐附子,以“引”浮越之“火”下“歸”其“源”。此法又稱為“反佐”,在真陰虧損,陰不斂陽的時候可以充分體現“引”字的妙意!猶如老馬識途。近代醫學大家章次公先生,善用此法,特別在其對“失眠”治驗中常有記載。如“姚,男,頭昏,夜難安寐,口乾唇碎,服西藥七、八月無效。每夜必飲水數次,否則口乾不可名狀,影響睡眠。察其舌色淡白無華,按其脈沉細無力,不能以為熱證而投涼。附子、生白朮、熟地、五味子、黨參、懷牛膝、麥冬”。方中以熟地、牛膝補腎陰,五味子、麥冬養心陰,腎水足則濟於心,心陰充則虛火斂,再納附子以引火歸原,故服藥後其效大彰。正如程國彭言:“腎氣虛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浮游於上。當用辛熱雜於壯水藥中導熱下行。所謂引火歸源,導龍入海”。
陰盛陽衰,陽為陰格
“陰盛陽衰,陽受陰格”,就是“陰盛格陽”的意思。“陰盛格陽”,是指寒邪內盛,逼陽於外或格陽於上。此類證候是在基礎證(即《傷寒論》中的“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上兼見腎陽不潛證,並且都以所載的“四逆湯”為基礎方進行加味治療。也如王冰云:“病之火甚者。尤龍火也,得濕而焰,遇火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火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在臨床上,卻有很多人都把格陽於外與格陽於上混為一談,或是臨床處方模糊不清。對此,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格陽於外,肉桂當之  
格陽於外,它是更加典型的“真寒假熱”證。《傷寒論》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它所要描述、突出正是在“真寒”(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中見身不惡寒反熱、赤足露身、煩躁的“假熱”證,以通脈四逆湯速破陰寒,除格回陽。杏林之中,獨有吳佩衡一人慧眼識英雄,經常在大劑通脈四逆湯加入肉桂,稱為“回陽飲”,用來治療陰盛陽衰,格陽於外的危急重證,《吳佩衡醫案》中的驗案均可以說明(因篇幅問題恕不錄載)。所以,肉桂並非張錫純所言:“非救危扶顛之大藥”,事實上反因其“性能下達”,補腎助陽而達到引火歸源的作用,實是先鋒之功。
格陽於上,龜蔥介下一點真陽寄寓二陰之中,此正是“後天坎卦定位”。火神派祖師鄭氏在《醫理真傳》中言:“須知此際之龍,乃初生之龍,不能飛騰而興雲布雨,惟潛於淵中,以水為家,以水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於下也。”若如“經云:陰盛者,陽必衰”就會使“虛火上沖等症”。究其理,正是“水盛,水盛一分,龍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是龍之因水盛而游”。多表現為上“假熱”下“真寒”的臨床症狀。這種情況下,若是“更滋其陰,是不啻雪地加霜”。故其治者,必以桂附乾薑力補坎中之陽,也在方中加入龜蔥介以潛其陽。《醫理真傳》載有“潛陽丹”,就是治療少陽之真氣為群陰逼迫,不能歸原出現的“面目忽浮腫,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閉目覺神飄揚無依者”。方中龜板如鄭言:“有通陰助陽之力”,用以引導遊龍歸位。鄭氏也載白通湯一方。此方本是仲景用於治療“格陽於上”的經驗方,唐步祺在《闡釋》方中蔥白時言:“蔥白辛溫,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陽氣,為治陽隔於上之要藥。”可見蔥白具有引火歸源的作用。這也是易為醫者所忽略的!這裡應當提到“祝附子”祝味菊先生,附子每與生龍骨、生牡蠣、磁石同用,稱為“溫潛之法”。此法用於咯血、失眠、心悸、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屬於虛陽上越者,甚驗!介齒質重之品用於引火歸源,乃是祝老個人心得。推其理,盡在交通陰陽,防止大熱之藥難以入陰。
由於陽虛而陰不化,不化之陰稱為死陰,死陰不除則真陽難補,火就難以歸宅。八味腎氣丸中有茯苓、澤瀉、丹皮三味瀉藥,以瀉腎中死陰,也可以防止單用桂、附補火以致引起上焦火旺更甚,反而適得其反。這是仲景配藥至妙所在。

真元渙散虛陽浮越

此即是亡陽,指真陽虛衰,虛陽不能固守而浮越渙散。其臨床上多表現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臥,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脈微細欲絕,或浮數而空的等危重證候,其中也可以兼見心煩躁動,面色浮紅的症狀。一旦出現,就表示危在旦夕,急當救治。必須重用溫熱之品以回陽固脫,方如參附湯。《醫宗金鑒》云:“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此處則可將參附喻為霹靂之火,追復散失之元陽,收立竿見影之效。在臨床實踐,醫者應該以辯證論治為基礎,靈活套用“引火歸源”之法,以救人於危急之中。

代表藥物

肉桂,辛甘大熱,入肺、脾、心、腎、胃諸經。有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之效,還有溫通經脈,鼓舞氣血生長之功,其渾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腎中陽氣,並能納氣歸腎,引火歸源。它是許多溫中散寒大辛大熱之藥中善動的一味,其“引火歸源”之說常見於明、清的醫籍中,吳儀洛《本草從新》中稱肉桂能“引無根之火,降而歸源”。就是說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若命門火衰,則陽氣無根,而虛火上升,稱為“浮火”或“虛陽”,臨床表現為上熱下寒等證候,可用肉桂補下元真火,使浮火得以下降,是治療腎的虛火上升的方法,即引火歸源。正是由於肉桂具有“熱而善動”的特點,才使它成為歷代醫家作為引火歸源的常用藥。但是,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它只能作為反佐藥使用,就是在大隊滋陰壯水藥中少佐肉桂幾分(以現在的劑量不宜超過5克),用多了則失去引火歸源之本義。引火歸源是中醫學治療方法中的一種常用治法,而當此大任者只是一種用量極小的反佐藥。
綜上所述,肉桂之引火歸源功能,是取其同氣相求,甚者從之,引導離源之火下歸於命門,而非取其溫補之力,在用法上,引火歸源是在滋陰藥中用幾分即可,而溫補是於溫補藥中大劑迭進,前者為反佐,後者為君藥,同一肉桂,用法迥異。

附子

張景岳:“(附子)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里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本草正》)倪朱謨:“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源,則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萆匯言》)

臨床套用

1、上熱下寒證症見面色浮紅,頭暈耳鳴,口舌糜爛,牙齒松痛,腰酸腿軟,兩足發涼,舌質嫩紅,脈虛等。可用肉桂、附子、熟地、五味子等藥。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於腎,熟地、五味子補腎陰而收斂,使真火安於本宅而諸症自消。
2、腎不納氣證症見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喘息更甚,面紅足冷,咽乾口燥,氣不得續,汗出,舌紅,脈細。此乃陰不斂陽,氣失攝納,治宜滋陰納氣,引火歸源。可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治之,其中肉桂即有引火歸源之意。
3、戴陽證症見顴紅如妝,呼吸急促,脈浮大虛或微細欲絕等危象。此為真寒格陽於外,陽氣上越欲脫之危症也,治宜補元陽,斂浮陽,可在人參、附子、乾薑之類益氣回陽救急藥物中加用肉桂,以降無根之火歸於本源。
4、格陽證症見身雖熱,卻反喜衣被,口雖渴而不欲飲,手足雖躁動,但神態安靜,脈雖洪大,但按無力等。此為陰盛格陽證,即內寒而外熱。治宜於附子、乾薑中加用肉桂以破其內之陰寒,引降浮熱,通達內外。
5、心腎不交症見心悸不寐,五心煩熱,口乾津少,腰酸夢遺,舌紅脈細數等。此為心腎不交,治宜交通心腎,寒溫並用,使陰從陽化,水火交濟,如交泰丸用少量肉桂與黃連配伍治之
6、急驟喉痹證症見咽喉部腫痛多痰,此為虛寒陰火者,可於利咽化痰藥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浮火。
7、復發性口瘡症見口腔靡爛,時發時愈,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緩等,治宜滋陰補陽,引火歸源,於大隊滋陰養液藥中少佐肉桂、附子以引火歸源。
8、血症如血症論所述:“血家虛火,又宜地黃湯,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龍骨,以引導之。”此肉桂即引虛火歸於本位之意也。
本法所針對的病機乃陰虛不能涵陽,或陰盛迫陽上越,或陽虛不能固守本位,導致虛陽上浮,龍火上僭。凡傷寒、雜病,如病人稟賦虛寒,或勞倦、性慾過度,或誤服寒涼等所致的腎火虛浮的假熱證,即火不歸源證,具體如內傷發熱、頭痛、眩暈、消渴、血證、陽痿、耳鳴、驚悸怔忡、失眠、淋證、癃閉、牙痛、咽痛、口舌生瘡等,均適用於本法治療。
愚每治此類病人,皆用此法而屢獲良效,特別是虛火牙痛、口瘡等更是隨手奏效,對於口瘡視病情所需肉桂曾用至12克,同時配以黃柏15克以清虛熱、燥濕斂瘡、效果極佳。引火歸源之妙,在此盡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