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

建康城

建康城是東吳(建鄴),南朝宋、南齊、南梁、陳朝、五代十國(吳和南唐),明朝前期都城和陪都,擁有極高的經濟、文化,軍事、政治地位,堪稱我國建築史的奇蹟!秦漢的江南,還沒有開發,生活水平落後,但是,在東漢末期發生了變化,孫權在江南建都,名建鄴,從此,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極快!一個郡的糧食可以供幾個郡的人吃,建康因處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所以極為繁榮富強!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建康的規模也極其龐大,以建康皇宮(建康台城),為中心,無外郭成,東西各四十里,人口眾多!建康在南梁武帝時期建設的最大,吸引了印度等各國商人前來參觀。南朝皇帝又興佛,在建康城中建立了許許多多富麗堂皇的寺廟,一個建康城,就有僧尼十餘萬,建康有又石頭城和長江天塹做保護,因此極為堅固,在梁武帝晚年,侯景叛亂,將梁武帝餓死在台城,又將富庶的江南生靈塗炭,還差點毀了建康,陳武帝平定侯景之亂,開始有計畫的修築建康城,到了陳後主時期,建康城的繁華比起南梁的有過之而不及!更為氣派繁華!到了陳朝後主禎明三年正月,隋軍破建康,俘虜陳後主,陳朝滅亡,隋文帝下令,將建康城夷為平地(除石頭城外,設為郡)!繁榮富庶的建康城就成了平地了……南宋建炎三年又(為行都)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元朝,建康府先後改稱建康路、集慶路。

簡介

建康城在今南京市,是三國時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京師的名稱,六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吳時名建業,西晉末改稱建康。自公元229年吳建都建業到589年陳亡,除去西晉和梁元帝時外,作為都城前後歷時322年。建康城東北依鐘山,西北瀕長江,沿江丘陵起伏,東、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環繞,歷來稱形勝之地。

歷史

吳的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長,東西略短,位置約在今南京城北部。宮城在城內偏北部分,西為孫權建的太初宮,東為孫皓建的昭明宮和苑城。

東晉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吳舊城,增闢九座城門。齊時在土城外包磚。宮城是東晉鹹和年間在吳昭明宮、苑城的舊址新建的,稱建康宮,又稱台城。據記載有宮牆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大司馬門,直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兩門之間是二里長的御道。御道兩側開有御溝,溝旁植槐、柳。大司馬門前東西向橫街,正對都城的東、西正門。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郊。宮城北有華林園,原是東吳的舊宮苑,宋時加以擴建。復舟山有樂游苑,宋時就東晉藥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東晉時築長堤以防水患,並引湖水通入華林園、天淵池和宮內諸溝,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城極為豪華,風景如畫。

建康無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北郊長江邊築白石壘,東北有鐘山,東有東府城,東南兩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柵,設籬門,成為外圍防線。都城南面正門即宣陽門,再往南五里為朱雀門,門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橋朱雀航。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里御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長乾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烏衣巷則是東晉王、謝名門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貴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東青溪附近風景優美的地帶。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內外遍布佛寺,有五百餘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瓦官寺、開善寺和城東北攝山的石窟寺等。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長江,又從秦淮河引運瀆直通宮城太倉,運輸貢賦,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運瀆,以保證漕運和城壕用水。

建康城作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斷發展,商業繁華,人才薈萃,文物鼎盛,成為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到了五代十國,吳國(史稱南吳),在南朝建康城遺址上建設建康(金陵),以建康為西都,以江都(揚州),為東都,到了南唐,任用建康為都城,北宋滅南唐,設為州。

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來過金陵,並改江寧府為"建康府",表示要在這裡領導抗金,恢復北宋的河山。

1135~1162年,建康城先後四次重修。建康城內的布局是:將南唐宮城改為行宮,宮門前的虹橋改名"天津橋"(今內橋)。行宮的東、北、西三面大多是軍營,官署和學校主要在行宮的東南面,如今的"夫子廟"就是宋代開始建立的"建康府學"。商業區和居民區,則集中在行宮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兩岸。

到了明朝,朱元璋以南京為都,建立明朝,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

建康城象徵著中華文明,象徵著中國南方的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