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關帝廟大殿

廣饒關帝廟大殿

位於山東省廣饒縣城內。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大殿三間,面闊12.63米,進深10.7米,歇山頂。梁架方式為明間六架椽屋,斗拱重昂五鋪作,呈宋代建築風格,是山東現存早期木結構建築之一。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東省

廣饒關帝廟大殿IV-106

簡介

廣饒關帝廟大殿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中國北部山東省廣饒縣城西北的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是一座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的,用來祭祀關羽的廟宇。

建於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葺。1997年再次對大殿進行了修繕,但仍保留了殿內的宋代建築構件。該殿為全木結構,歇山頂式建築,飛檐翹角。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長近13米,進深約11米,殿身高10.4米,台基高1.12米。殿內樑柱的構架方式與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的廳堂建築相同。關帝廟大殿是山東省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全木結構建築,是研究宋代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

歷史

..

南宋大殿位於廣饒縣城西北隅,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為“關帝廟”。原廟址南北長130餘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閣、三義堂、戲樓及東西廂房等建築,現僅存大殿一座,系關帝廟主體部分。該殿坐北面南,其座月台磚石砌築,寬12.9米,長18.3米,高1.12米。殿面寬3間、12.63米,深三間、10.75米,殿身高10.39米,建築形式為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這座大殿保持了宋代建築特有的風格,系研究我國中古時期木構建築的珍貴資料。建國後此大殿維修過兩次,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以南宋大殿為中心,建成一座古典式紀念園——孫武祠,南宋大殿成為祠堂正殿。孫武祠系典型的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嚴整飭。前院山門洞內有一壁刻,系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維衍撰寫的《孫武故里考簡記》,上稱根據《史記》、《資治通鑑》、《太平廣記》等諸多典籍的記載及專家學者的勘察考證,確定孫武故里即在齊國古樂安城,乃今日之廣饒縣,“兵法千載,榮光鄉里”。中庭石階之下,矗立孫武高大的石像,目視遠方,深思熟慮,一派戰略家的深沉風度。

..

步入後院,拾級而上,即至孫武正殿,祠前有遲浩田同志書寫的匾額“孫武祠”三個遒勁的大字,堂前兩大香爐,分列左右,不時散發縷縷香菸。殿內正中是一座孫武伏案疾書的銅像,四周牆壁上,布有《孫子斬二妃》、《晉見吳王》等壁畫精品,活龍活現,躍然壁上。西廂殿第6展室,《孫子兵法》十三篇巨幅刻瓷長卷環繞四壁。

第2展室內,更是書畫琳琅,相映成趣,國內史界名流奉獻墨寶約69餘幅,其中著名文物考古學家張政火良先生的書法“廣闊富饒齊國地,樂業安居孫武鄉”,清麗素雅,沉靜有韻,深得遊人青睞。

南宋大殿規模雄偉,氣勢壯觀,保存完好,是山東省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結構建築,是研究唐宋時期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1977年,該殿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1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關帝廟大殿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的木結構建築。殿高10.39米,東西面闊12.63米,南北進深10.70米,坐落於1.12米的台基上。其構架方式為六架椽屋,乳對四椽栿,用三柱,用材按宋為六等材,斗栱重昂五鋪作。檐柱間有側角升起,斗栱鋪作前檐與兩山相同,後檐略有變化,前檐五鋪作重栱出雙下昂,里轉五鋪作重栱出雙抄。後檐外轉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當心間45度斜出補間鋪作一朵。摶縫結點間使用蜀柱、叉手、托腳、丁華抹頦栱、合[木沓]等唐宋建築形式的構件。梁栿卷剎規整,具有明顯而獨特的早期木構建築特徵。殿內樑柱的構架方式與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的廳堂建築相同。經專家考證約為宋元時期作品。

..

關帝廟大殿規模雄偉、保存完好,木構架基本未經後世更換,是山東省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為研究我國早期的建築技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鑒於該殿所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該殿於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與保護

關帝廟就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羽忠肝義膽的形象在中國廣為流傳,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鏇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有人假託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廣饒關帝廟位於山東省廣饒縣城西北隅,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因而又稱“南宋大殿”。根據上文介紹我們知道,宋朝是關羽“由人變神”的升華時期,宋徽宗連續四次給關羽褒封,使關羽的地位陡然上升。我猜想,關羽在宋朝地位的上升與當時宋金對峙的緊張局面有關。朝廷希望通過宣傳關羽這個“忠義典型”來達到凝聚人心、團結抗金的目的。各地相繼建立關羽廟就是當地政府回響朝廷號召,為了讓老百姓直觀地感受當時“主鏇律”而樹立的“樣板”。不過北宋皇帝封神的努力沒能避免國破家亡的慘劇,1126年(靖康元年)發生了有名的“靖康之變”,金兵攻破北宋都城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臨安稱帝,年號建炎,史稱南宋。此時,金兵主力雖已南下,位於魯北一隅的廣饒卻仍在南宋政府的控制下。在這危急存亡之秋,當地人不去組織軍隊勤王抗敵,卻大興土木,於建炎二年(1128年)建了一座關羽廟來寄託自己的忠君愛國情懷,真叫人匪夷所思。在金人大坑裡的宋徽宗如果知道自己的臣民此時仍在按他的指示搞“造神運動”的話,該作何感想呢?形象工程害死人啊!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攻破青州,廣饒也隨之淪陷,關老爺沒能使當地擺脫被異族占領的命運。

南宋大殿作為古蹟最早載入明萬曆樂安(廣饒)縣誌。金永安、泰和年間該殿首次維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新鑄關羽銅像,嘉靖二十年(1541)建“三義堂”於大殿後,隆慶、萬曆年間大殿均重修後建“鐘樓”於二門左,清康熙、雍正年間共拓地28畝於“三義堂”後建“春秋樓”,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後殿暨觀劇台,同治六年(1867)重修“春秋樓”每歲秋仲月次丁暨五月十三日致祭。該廟正殿雖經歷代維修,但平面布局、大木構架、斗拱等基本保持了初建的風貌,其結構方式,構件尺度,用材比例等具有明顯的宋代建築特徵。大殿前後的配套建築自明代開始增建,至清道光年間發展成魯北最大的關帝廟寺院,並且香火極盛。

關帝廟開發中的問題

不管建好後的關帝廟含有多少“贗品”的成分,政府的重建工作對於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還是有幫助的。但令人氣憤的是,當地政府在保護關帝廟的過程中卻偷換概念,把原本“關老爺”的廟堂改名成了“孫武祠”!

事情還得從當地的一個名人糾紛開始說起。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其代表作《孫子兵法》在我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世界第一兵家名書”。孫武的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他的出生地卻一直不明確。史記上只是說他是“齊國人”,具體在齊國什麼地方沒有說。《新唐書》說孫武的祖父“采邑樂安”,而現在的廣饒、惠民這兩個臨近的縣都曾在歷史上稱過樂安,並且《新唐書》中的樂安具體範圍是多大誰也說不清楚。於是兩地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名人爭奪戰。這本是當今中國名人扯皮現象中非常常見的一景,不過廣饒縣十分不應該地把孫武死後一千年才出生的關羽扯了進去。

..

惠民方面本著“口說無憑”的精神在縣境內大興土木,自籌資金建了一座所謂的“孫子故園”,這也是好多有名人情節的地方屢試不爽的手法。廣饒縣也毫不示弱,立即著手建立自己的孫武“遺蹟”。在考慮建設地點的時候就盯上了關帝廟裡的“南宋大殿”。這座建築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修繕大殿並重建周圍的建築群可以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專項資金,建好後還可以把寫有“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掛上,相比惠民那邊自籌資金還得不到官方認可的“自建方式”,真是既經濟又能忽悠人。至於是給孫武建的還是給關羽建的,那就看當地政府自己怎么說了。於是廣饒方面以保護關帝廟的名義申請到了國務院的專項資金開始重建,建好就卻搖身一變,把原本的關帝廟改名成了“孫武祠”!原來大殿上掛著的“武聖殿”(關羽)換了一個字成了“兵聖殿”(孫武)!原來關羽的塑像也被換成了孫武的雕像。一座本是宋朝時給關羽建的廟,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了春秋時期孫武的“故居”,這種偷梁換柱的本事真是高啊!這一招還真矇騙了不少惠民那邊的人,我曾經跟惠民的同學討論過孫武的問題。他抱怨說惠民為了建孫武故園全縣集資攤派,而廣饒的孫武祠是國家批的錢,因此廣饒的更正式一些,惠民的沒有被國家承認。我聽後連連點頭稱是,心想:“世界上還真有上當的主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