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賓陽炮龍節

廣西賓陽炮龍節

炮龍節, 全國罕見過年狂歡--賓陽炮龍節 炮龍節源於何時,賓陽人說不清楚,賓陽的縣誌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一種說法是,炮龍節是在清朝期間,從廣東的盧姓3兄弟傳到賓陽蘆圩鎮,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賓陽三聯社區的居民,常為“炮龍節最早就是從我們三聯社區興起的”而自豪。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炮龍節, 全國罕見過年狂歡--賓陽炮龍節炮龍節源於何時,賓陽人說不清楚,賓陽的縣誌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一種說法是,炮龍節是在清朝期間,從廣東的盧姓3兄弟傳到賓陽蘆圩鎮,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賓陽三聯社區的居民,常為“炮龍節最早就是從我們三聯社區興起的”而自豪。

歷史傳說 據介紹,在北宋儂智高起義時,三聯杜區是賓陽府所在地,當時官兵與起義軍就在附近激戰,但未分勝負。於是官兵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一這天全城紮起炮龍張燈節彩,而城裡居民提前過起了元宵節,城內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儂智高探得訊息後被迷惑了,以為對方正在過節不會有軍事行動,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官兵突襲打敗了。此後,當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過起了炮龍節。

傳統炮龍年年舞,年年傳統舞炮龍。賓陽炮龍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2008年6月賓陽炮龍節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吃燈酒是賓陽人民歡度炮龍節的一個重要傳統習俗。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燈盞花開歡盛世,酒香人醉樂綿綿”,這是古人讚頌賓陽燈酒節的詩句,也描繪了太平盛世喜慶豐年的美好景象。燈酒本是“丁酒”,是一年來有喜得貴子(民間也叫“添丁”)的人家為了表示慶賀,獻出閹雞等好菜好酒宴請鄰居街坊共同慶祝,同時希望來參加的各家各戶也人丁興旺,來年喜得貴子事業興旺發達。到現在吃燈酒則是人們共同出資,“丁酒”仍是原來的“丁酒”,可是賦予了燈酒會時人們聯絡感情,規劃創造美好未來等更多新意。

節日場面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是賓陽的炮龍節,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了這“龍騰人躍”的場面吧!

彩架當步

時間:上午11時18分

8頭雄師在陣陣鑼聲、鼓聲和觀眾的笑聲、歌聲中時而騰空,時而搖頭晃腦。

“彩架,出場啦!”在市民的掌聲中,6台彩架終於“乾呼萬喚始出來”。首先入場的是賓陽南街社區“蓮花飄香”、“大戰洪洲”2台彩架;隨後出來的仁愛社區的“甘露滿人間”彩架上,觀音童女身披紗衣,手揮“仙草”灑下點滴甘露;而三聯社區的彩架是“梁祝姻緣”、“三姐傳情”。

彩架遊行時,一般裝制4、8、10台不等,伴以舞龍、舞獅、彩燈、音樂櫃等,隊伍有250米至500米

長。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彩架上有數名孩童扮飾的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或坐或立,手裡還有伴劍、弓、刀之類的小道具,裝配巧妙,五彩繽紛。

開光儀式

時間:傍晚7時

當天傍晚6時40分,從四面八方奔涌到佛光寺開光點的市民與遊客,一睹炮龍舞風采,幾十平方米的瓦房內真是人山人海。

只見一條白須巨龍被蓋住雙眼,幾十位警察維護秩序。在佛光寺的視窗,一位阿婆拿著一隻雞,等待開光;旁邊的角落香火裊裊,不時有民眾去燒香;許多台攝像機、照相機早巳等候。

時間到晚上7時。

“開光!”開光師傅大聲說。人群像炸開了鍋,紛紛湧向開光點,使開光處的人群混亂,幾乎失控。

兩名男青年舞著子珠和財珠,帶領龍頭靠近視窗開光。拿雞的阿婆用嘴咬破雞的羽冠後,用雞血對準龍嘴內含的龍珠塗血,佛光寺另一位主持撕開遮蓋雞眼睛的布。當龍頭向上仰,阿婆拿雞準備塗龍眼時,站在視窗下面的人群衝到龍頭下面,伸手去抓龍鬚。白須巨龍的雙眼塗雞血後,高仰著頭轉身離開。“啪啪啪”,鞭炮聲在四面八方響起,巨龍王狂舞,鞭炮聲響徹雲霄。

開光儀式結束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大小鑼鼓、鈸、木魚

)等樂器開路,火籃高舉,火把相隨,按事先安排好的線路,在賓陽縣城所在地蘆圩鎮的永武、同仁,楓江、太平、仁愛等11條街道循序漸進。

炸炮龍

時間:晚上,時40分至9時30分轟隆的炮聲震耳欲聾,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火藥味,火把此刻揮動著,佛光寺前臨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歡騰,此時人群在這裡歡呼著,不知疲倦的遊客伸長脖子望著,生怕錯過每個精彩的鏡頭。

舞龍者頭戴藤帽,身系腰帶,吆喝著赤膊上陣,任由鞭炮在身邊爆炸。炮助龍興,龍憑炮威,18條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火焰;時而搖擺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大金珠相互輝映。一串串的電光爆竹,驚天動地脆響,為巨龍助威助興。

鑽龍肚

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夾道相迎,將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有的家庭一買就是幾十萬頭的鞭炮,從自家4樓懸掛而下,要燃放完這些鞭炮,起碼需要20分鐘。炮龍在鋪天蓋地的爆竹中左右翻騰起舞,給每一戶人家叩頭送福。在當地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當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時,炮龍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個通宵,炮龍才舞過一條小街。

當龍在炮光中游舞時,人們紛紛擠到迴廊下,伺機“鑽龍肚”,即從龍的肚皮下穿行。傳說鑽了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大人事業有成,家寇美滿;若是年輕的情侶攜手鑽龍,今生定能喜結良緣,白頭偕老。鑽龍肚不僅給人一種在炮聲火光中穿行的刺激感,更因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舞動的龍身,片刻不熄的爆竹聲,大人、青年、孩子紛紛穿梭在龍身的左右,樂悠悠的,全然忽略爆竹在身邊炸響。

搶龍珠

龍身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著吉祥如意:捋下幾絲龍鬚,系在家畜欄上,能求得家畜無病無瘟;扯一小塊龍皮,可保你今年五穀豐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龍含於口中的財珠,商人獲得此珠就能生意興旺、財源廣進。所以,引來人們不遺餘力地“搶龍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頭。

據當地人介紹,隨後當炮龍行至街尾時,整條龍僅剩下骨架和筋。這時由族中長者指揮人們燃

起火堆,奏響八音,把龍投進火中,讓它隨著熊熊的烈火升天,這叫做“送龍歸天”、至此,舞龍就算結束了。人們就著那堆熊熊烈火,架起一口大鍋下了水;米、碎肉、作料等熬一大鍋“龍粥”以慰勞舞龍的勇士,各家各戶的人們也紛紛來分享“龍粥”。據說喝了“龍粥”能消痛去病。這時天也大亮了。

炮龍節歷史

炮龍比一般常見的彩龍要大,裝裱簡單,短有7節,長有11節不等;龍長有30-40米,龍頭龍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舉舞之前,一般由組織單位發動捐獻,籌備,張貼龍路(即向全城各單位各戶發出邀請喜貼),敬請當日炮竹增光。是日,黃昏時分,無論是舞龍人,還是鳴炮者,無論是父老鄉親還是貴客嘉賓,他們從四面八方奔踴到各個開光點,興奮地等待著開光一刻。舉舞時,組織單位首先舉行開光(開光可分多個點)儀式。開光時,"啪啪啪",總指揮準時發出三發信號彈,震撼人心的開光時刻突現,多處開光點的幾十條龍同時向天地拜幾拜,迅速間萬炮齊鳴,光焰沖天,巨龍狂舞,歡聲雷動。整個縣城傾刻變成了炮龍之城,輝煌之城。開光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樂器以大小鑼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開路,高舉火藍、火把相隨,按事先安排的龍路循序漸進。舞龍者可分多套人馬,輪流舉舞,他們頭戴滕帽,身系腰帶,個個赤膞上陣任由多少鞭炮爆灼。請看吧,炮助龍興,龍憑炮威,那一條條穿著金色龍袍的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吉祥的火焰,時而搖著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太金珠相戲相樂,一串串的電光炮竹,驚天動地煨響著,為巨龍助威助興。炮龍每到各家各戶各單位,都事先備足炮竹夾道而迎。凡炮龍到之處,鞭炮齊鳴,焰火繽紛,萬頭攢動,鼓樂助興,熱鬧非凡。炮龍每到一家都必須待鞭炮響停後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數量有的戶放幾千頭,有的放數十萬頭。舞龍一定要沿原來邀請的大街小巷舉龍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為止。炮龍舉舞一般連續晝夜,炮竹長鳴,也可直至兩晝夜。舞龍者(人馬)不怕疲勞,晝夜不睡,堅持到底。如有炮龍被炮毀,不管多少條龍全在所不顧。炮龍節,人們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萬頭贊動,鞭炮轟鳴,霧氣沖天,竹光映紅滿城,街道全是鋪滿炮竹紙屑和火藥的塵砂。

賓陽炮龍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全在於當地人民認為舞炮龍能招吉祥興旺。當晚舞炮龍時,有不少人抱子抱孫去鑽"龍肚",以求吉祥;敬請炮龍進自家屋宅舉舞,更為吉利。有些民眾求子心切,早與龍隊私下定取"龍珠",以求添丁發財。

80年代後

賓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龍節規模更為盛大。1993年炮龍節,賓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隆重召開炮龍節招待會,邀請廣西區、地、鄰縣各廳、部、委、辦、局、銀行、公司、軍分區等有關領導及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外籍在華的專家、教授等200多人參加。這年炮龍節,為歷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龍28條,游遍全城12條街道,熱鬧通屑達旦。2007年,為了展示賓陽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豐富的民俗風情,打響炮龍文化特色品牌,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舉辦百龍舞賓州炮龍節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