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觿茅

廣西觿茅

廣西觿茅, 二名法Dimeria guangxiensis S. L. Chen et G. Y. Sheng,禾本科觿茅屬一年生細弱禾草植物。產於中國廣西;生於海拔540米以下,是生物學植物系統分類中單子葉植物綱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廣西觿茅廣西觿茅

廣西觿(xī)茅DimeriaguangxiensisS.L.ChenetG.Y.She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0(2)卷||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觿茅屬DimeriaR.Br.||廣西觿茅DimeriaguangxiensisS.L.ChenetG.Y.Sheng
5.廣西觿(xī)茅(植物研究)圖版43
DimeriaguangxiensisS.L.ChenetG.Y.ShenginBull.Bot.Res.13(1):77-78.1993.

形態特徵

一年生細弱禾草。稈直立,高35-40厘米,具6-8節,節具倒髯毛,可分枝,分枝極纖細,往往頂生一單生總狀花序。葉鞘老時禾稈色,在下部者長於節間,在上部者短於節間,密被疣基毛或毛脫落而僅留有疣基,邊緣乾膜質,透明,無毛;葉舌與葉鞘頂邊緣聯合,長約0.5毫米,弧形,邊緣破裂狀;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1.5-3.5毫米,上面淡紅棕色,下面黃褐色,先端短漸尖,基部與葉鞘頂略狹,兩面均被細疣基毛,尤以下面毛密,頂生葉極退化,呈針狀。總狀花序2或在分枝稈頂為1,長2.5-3.5厘米,直立,總狀花序軸紫褐色或淺棕紅色,一側扁平,寬約0.8毫米,近邊緣具脈,呈溝狀凹陷,邊緣較鈍,具短纖毛;小穗柄長0.3-0.5毫米,頂端漏斗狀,呈兩行互動排列於軸的一側,稜角被短纖毛;小穗棕褐色,長圓形,長約3.5毫米,先端尖,基盤稍尖,具髯毛;第一穎與小穗等長或略短,寬約0.5毫米(不含纖毛長),邊緣稍薄,密被細短柔毛,脊上密被短纖毛;第二穎與小穗等長,長橢圓形,寬約1毫米,背脊具較寬翼,沿翼具短纖毛,常雜有1-2根細長毛,邊緣狹膜質,透明,疏具纖毛,余幾無毛,先端尖;第一外稃倒卵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透明膜質,無脈,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長約2.5毫米,透明膜質,先端2淺裂,裂口間伸出一芒,芒長約8毫米,多數較直,分不出芒柱,但單生總狀花序小穗的芒常有芒柱,且常伸出小穗外,芒柱棕黃色,長1-2毫米;芒針稍粗糙,雄蕊2,花葯長約0.8毫米;花柱基短聯合;柱狀帚刷狀。穎果長圓形,棕紅色,透明狀,兩側扁,長約2毫米。花果期10月。

廣西觿茅廣西觿茅

地區分布

產於廣西;生於海拔540米以下的草地、山頂、山坡向陽處。模式標本采自廣西懷集。
在廣西懷集和容縣兩地發現本種的類型,其單生花序和小穗的形態酷似華觿茅D.sinensisRendle,惟本種的小穗芒直而稍短,長約8毫米,無芒柱,花葯長約0.8毫米,且本種以2枚總狀花序為主。總狀花序2枚的形態近似鐮形觿茅DimeriafalcataHack.,惟本種花序軸邊緣稍鈍無翼,具纖毛,小穗第二穎具脊呈寬翼,花葯長約0.8毫米等性狀較易區別。

禾本科·觿茅屬、玉蜀黍族植物

玉蜀黍族(Trib. Maydeae Dumort.),族名模式:玉蜀黍屬(Zea Linn.),大都自然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有9屬35種,中國自然分布有2屬4種;常見栽培有3屬6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