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瓊劇

廣東瓊劇的起源,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與西方戲劇相比,中國戲曲雖然並不直接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其歷史也不及西方戲劇久遠,但它的起源問題更加複雜棘手,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而作為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瓊劇的起源只能從對中國戲曲的正本清源中來進行。


廣東瓊劇


瓊劇起源的問題,至少可以歸納出四種觀點:(一)“模仿說”,其代表為《海南島志》 。其志曰:“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來自潮州。明之國中葉,土人仿之,而土劇遂興。”也就是說,瓊劇是明初的海南人對流行於元代的木偶戲的模仿。此說其實是中國戲曲“模仿說”的翻版。先秦“優孟衣冠”和宋傀儡戲表演,都曾被認為是戲曲的起源。(二)“外來說”,其堅持者多為瓊劇老藝人。崖城老藝人范景樂說:“瓊州土戲的前身是雜劇,來源於福建。崖州人過去稱瓊劇為閩南雜劇瓊州雜劇。”瓊東老藝人李斗光說:“瓊劇源淵於潮州的正音戲,後學潮劇才文戲唱瓊音,武戲含官話。”在中國戲曲的起源問題上,也曾有人認為中國本無戲曲,是在漢代受到來自印度的梵劇的影響後,才有產生了中國戲曲。(三)“土著說”,此說在瓊劇界頗有影響。明確提出此說者,是著有《海南漢人戲劇概論》一文的岑家梧。他認為,瓊劇起源於海南當地民間歌謠,是一種土生土長的藝術。擁護此說的較多,認為瓊劇界流傳的“無中板,即無瓊劇”,就是此說的佐證。他們認為,作為瓊劇的核心——“中板”先於瓊劇,其源頭為海南的民間歌謠。陳之也《瓊劇史略》認為:“海南土戲產生後,根據海南語音的特點,對梨園戲音樂唱腔加以發行吸收了本地民歌小調、歌舞八音,甚至拋棄了曲牌,僅留滾調部分,由此逐漸顯出地方色彩。”這就是說,先有海南土戲,然後才有土戲對梨園戲等弋陽腔諸劇的吸收改造。(四)“宗教說”。筆者撰寫此書時,曾多次向瓊劇愛好者調查瓊劇的起源問題,他們幾乎眾品一詞:“瓊劇來源於道教”。這種觀點其實是王國維的“巫覡說”。在《宋元戲曲考》中,王國維指出:“後世戲劇,當自巫、優二者出”。“巫與優之別:巫以樂神,而優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而優以調謔為主;巫為女為之,而優以男為之。”他還認為,戲曲與“巫”的關係要比與“優”的關係更密切:“巫覡之興,雖在上皇之世,然俳優則遠在其後。”“巫”,在《說文解字》中,被解為“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瓊劇源於道教的觀點雖然缺乏有力的論證,但決不可忽視。

這四種瓊劇起源觀,雖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未必都很準確。正如中國戲曲的起源一樣,瓊劇的發生與形成也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某一要素,而應從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諸種要素的影響和作用。其實,就在中國戲曲已經走向成熟的南戲時期,偏安一隅的海南島仍然不知戲劇為何物。蘇軾謫儋,用他凝鍊的詩歌語言給我們提供了北宋的海南已有民謠和舞蹈存在的史實。蘇軾詩云:“野老已歌半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清人翁方綱有詩記蘇軾離儋時的情景:“黎歌蠻舞祝公歸。”“野歌”、“黎歌”和“蠻舞”,足以說明當時的海南只有歌舞而無戲劇。

海南有戲劇(木偶戲),最早也應在宋末元初。金兵南下和元朝建立,使躲避戰亂的來瓊移民劇增。在大陸移民中,不管道流浪江湖的木偶戲藝人。簡單的道具,易於掌握的表演藝術,使木偶戲在海南島很容易地落下腳來。木偶戲源於北宋時的開封,後流入臨安,在南宋瀕亡時又隨江湖藝人漂泊到閩南,最後又經粵東,穿過瓊州海峽,來到海南島。當時流行於海南島的木偶戲形態,如今已很難確知,但從今日文昌、瓊山一帶仍以木偶戲祭祖敬神和婚娶喪葬,可知當時的木偶戲也不外乎是酬神娛人。然而,當時的木偶戲與現在的海南木偶戲肯定不同。前者是宋元雜劇的一部分,而後者已是瓊劇文化的組成,其語言唱腔、行當和鑼鼓均與瓊劇無異。

正是元代有木偶戲流行的事實,產生了瓊劇源於木偶戲的“模仿”說。《海南島志》論證說:“故今之土劇班,稱木頭班為師史。”瓊劇產生以前,海南人祈求平安,主要是以載歌載舞的“儺”。“木頭班”進入海南後,便代替了原始歌舞,成為海南人做“齋”的主要形式。由於戲劇的起源與宗教的關係極為密切,人們便誤以為瓊劇的師法對象是木偶戲。根據戲劇發生的規律,我們只能說,木偶戲對瓊劇的生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並不是本源。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瓊劇的外來說。雜萬里,在海南的出現僅晚於木偶戲。大約在明中葉,海南便有了“雜劇”演出。明《正德瓊台志》云:“迎春日,府衛盛服至東郊迎春館,武弁各竟辦雜劇。五月十一日,衛所扮裝關王會。“府衛”、“衛所”等,是元明時期朝廷在海南的軍屯治所,至今在海南島的西部還有以衛、所、屯等命名的村鎮。駐瓊軍人扮演雜劇,當然不可能具有專業水平。他們的目的只在於通過雜劇的演出,自娛自樂,以減輕對於中原家鄉的罹。他們所演的雜劇與宋元雜劇當屬相同體系,不重聲腔,但強調科白,是一種用“官話”表演的戲劇。由於是軍人演出,這種重科白和武打的“雜劇”,便被稱為“軍戲”。

因此,關於瓊劇起源的各種說法都不夠全面。瓊劇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模仿過傳入海南的各種戲曲劇種,但這些劇種只是瓊劇生成的“流”,而不是“源”。僅有“模仿”,是產生不出魅力獨特的藝術的。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瓊劇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雄渾廣闊的背景下,以海南文化為基礎,並且經過傳入海南的中國戲曲諸劇種的碰撞、交流和融匯,最後才在海南島生長出來的新劇種,從而使中國戲曲百花園綻開了一枝別具特色的“瓊花”——瓊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