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03年,前身是廣州市工人醫院,1981年改稱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已更名為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院位於廣州長堤,坐落在珠江之濱,交通方便,環境優美。醫院醫療技術雄厚,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名及省、市優秀專家十多名,職工1300多人,是一所分科齊全、設備先進、服務一流的三級甲等醫院。醫院一最具特色的醫療業務是微創外科,它具有創傷小、癒合快,術後恢復快、感染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日益受到病者歡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創立於1903年。

特色科室

醫院擁有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1個[內科學(呼吸病系)];呼吸系統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呼研所);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個(呼吸內科、胸外科、重症醫學科、泌尿外科、變態反應科、腫瘤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1個(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1個(中醫肺病專科);廣東省重點學科3個(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21個(呼吸內科、胸外科、重症醫學科、泌尿外科、變態反應科、腫瘤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婦科、血液內科、心血管內科、耳鼻喉科、檢驗科、神經內科、急診科、兒科、消化內科、醫學影像科、骨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臨床護理);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3個(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泌尿外科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骨科矯形技術與植入材料重點實驗室)。2001年以來,醫院共主持國家“973”項目3項、“十五”攻關項目3項、“十一五”攻關項目1項、“十二五”攻關項目2項、“863”項目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3項,全院共獲各種科技獎勵71項。

醫護團隊

現有職工2823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80多人,博士生導師20人和碩士生導師115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央保健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人、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2人、長江學者1人、珠江學者1人。

醫院介紹

醫院根據自身優勢,深挖潛力,創建技術品牌,相繼形成了呼吸內科、泌尿外科、窺鏡外科、胸外科、小兒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血液專業、心臟內科、禿髮治療、肝病診治等特色專科。設在院內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現任所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教授。研究所下設呼吸內科、胸外科、英東廣州重症監護醫學中心、實驗部等多個部門(科室),專門從事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和臨床診治工作。特別在哮喘、呼吸衰竭、肺炎(肺部感染)、肺氣腫、慢支炎、支氣管異物摘取、肺部外科及胸腔鏡技術、套用纖維支氣管鏡診斷與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肺癌的基礎研究與防治等領域都十分出色,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特別是2002年投入使用的,由國家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捐資1000萬港幣興建的“英東廣州重症監護醫學中心”,無論醫療設備,病房設施都是一流的。中心採用先進的層流式空氣淨化機及中央空調系統,有效地實現了室內空氣淨化,大大降低了病人之間通過空氣傳播的交叉感染。採用集成式的氣源、動力供應系統,保證了監護系統的安全工作;中心購置了美國Spacelab公司的監護系統,可對病人進行循環動力學、呼吸動力學及營養代謝方面的不間斷監測。

病者的所有生理指征可自動分析,配合計算機網路,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可對監護中心內所有病人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監控;所內擁有隔離式病床,呼吸動力治療系統以及各種型號的多功能呼吸機,能滿足各類患者的通氣要求;呼吸機與計算機連線,所有調節及測定參數均可自動記錄和保存。呼吸疾病研究所現代化的醫療及監護設施,為病人的治療、搶救工作提供了最安全科學的保證。

醫院特色

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醫院另一最具特色的醫療業務是微創外科。它具有創傷小、癒合快,術後恢復快、感染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日益受到病者歡迎,成為近年來全世界迅速發展的新技術。

此外該院在內科方面治療高血壓、冠心病、難治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心絞痛、心肌炎、胃炎、胃潰瘍、手足麻痹、血液透析;中醫科在頑咳、慢支、哮喘、小兒痙支炎、慢性胃炎、心血管疾病;婦產科不孕症、高危妊娠、婦科疾病、崩漏、婦科炎症;外科顱腦內種瘤、腦血管病、癲癇、椎間盤突出、人工關節置換、肺氣腫、肩周炎、整形美容、燒傷、脫臼;康復科利用傳統醫學如針灸、推拿、按摩,結合現代醫療技術,治療頸椎病、腰腿病、中風偏癱、面神經麻痹、雷射手術、雷射針灸、痔瘡、雞眼、甲溝炎、消除紋身等,以上各種疾病,都有資深專家為患者做到精心、周到、安全、經濟的診治;兒科對小兒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治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長期緩解率達較高百分比,被全國小兒血液病學組指定為華南地區小兒白血病的診治中心。

由北京眼科專家及本院眼科專家主診,引進全套國外先進眼科醫療設備的“施爾明眼科中心”設在院內,為眼科患者疾病如:白內障、青光眼、斜視、近視矯正、各類炎症等,提供最先進和安全的治療。

科室設定

醫院的急診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膚(性病)科、放射科等都有省、市知名專家長年坐診,全面為各類病人提供優質服務。

其中,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成立30餘年,承擔皮膚性病預防、診治、科研和教學工作,現有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人、高年住院醫生1人,博士1人,碩士2人,護師2人,技師1人,技術力量雄厚。皮膚科開展的主要業務有各種疑難性皮膚病、性病的診治;雷射、高頻電灼、冷凍治療各種皮膚贅生物、色素痣等;高壓注射器治療疤痕、斑禿、結節性痒疹及增厚性皮膚病等;開展頭髮移植、白癜風表皮移植及其它皮膚科小手術;脫髮綜合治療;真菌實驗室檢查和毛髮結構檢查;常見過敏原檢測等等。

學術交流

醫院注重學術交流,近年來,先後舉辦了全國第一期腹腔鏡手術講習班、全國第一屆胸腔鏡學習班、全國食道胸腔鏡手術研討會、第二、三屆全國哮喘會議、全國醫院會計電算化會議等大型學術會議。1996年在國內首次利用先進的遠程視像系統與香港同時舉辦“全國腔內泌尿外科新進展學習班”,1999年承辦了國際推廣“哮喘全球防治戰略”研討會,20多個國家2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醫院榮譽

醫院大力開展科學研究,1995年以來,醫院共承擔九五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24項,市廳級項目94項,獲得各級科研經費1527萬元;獲得國家級科研成果獎三項(其中一項是合作項目),省部級成果獎8項,市廳級成果獎29項;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篇,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196篇,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415篇。在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上也取得了較好成績,近20年來,呼研所為推廣呼吸治療技術,每年舉辦一期“呼吸監護與呼吸治療學”學習班,為全國培養了350多位高級呼吸疾病專科醫師。呼研所研製的膈肌功能測定儀、新型非創傷性通氣面罩、優特力生營養素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微創外科中心繫統地組織和接受了全國各地泌尿外科專業人員進修和培訓,先後舉辦了40多期培訓進修班,對全國十多個省40多家醫院2000多名學員進行了技術培訓;在廣州市科委的組織與支持下,該中心數次赴西藏進行腹腔內窺鏡技術的推廣和指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該院研製的APL型氣壓腔內碎石機,在全國50多家醫院得到套用。

其它相關

制度化、科學化、網路化是醫院管理特色。1994年全院實現了微機聯網管理,1996年醫院率先與廣州市電信局合作建立了遠程醫療會診系統(與珠海、香港兩地聯通),1997年醫院被衛生部確定為全國第I期“金衛工程遠程教學、醫療會診系統”在廣東省的第一間網點醫院,被評為“廣州市最佳服務單位標兵”,連續四次(8年)被省衛生廳評為廣東省“文明醫院”,1995年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1996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系統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先進單位”,1997年被廣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標兵”稱號,1998年被評為廣東省“百家文明醫院”,2002年被評為廣州市行風建設先進單位。醫院無論在醫療技術和醫德建設方面都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

該院在《2007全國醫院排名》中呼吸內科排名名列第二

周邊公交:(廣醫一院(靖海路)總站)194 40 58

醫師介紹

何為群醫生簡介

1990年畢業於廣州醫學院醫療系,從事呼吸內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10餘年,擅長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診療。

林定增醫生簡介

1968年於中山醫科大學本科,從事內科工作直至1977年,先後在廣州西醫學習中醫班及中醫藥大學共學習了三年。之後轉到中醫教研組參加醫療、教學和科研。一直堅持中西結合研究,特別是中藥現代藥理與西藥相結合在臨床套用的研究,成績顯著,曾獲兩項國家專利。

徐遠達醫生簡介

廣州醫學院呼吸內科碩士,擔任廣東省危重病醫學分會秘書,曾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進修危重病血液淨化技術,2000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譚亞夏醫生簡介

1979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曾在日本京都大學胸部疾病研究所進修。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主要研究方向為支氣管哮喘。現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級科研課題,發表論文20篇,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

喬兆屏醫生簡介

從事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工作30年,對呼吸系常見病、多發病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老年性慢阻肺疾病、重症哮喘、肺癌合併惡性胸水、呼吸衰竭等診治和研究有較深的體會。

吳華醫生簡介

1978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醫療系,從事呼吸內科專業工作20多年,對呼吸系統常見病,如慢支炎、COPD、支氣管擴張、哮喘、肺癌、肺炎等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經驗。自1997年開展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診斷以及溶栓治療和抗凝治療,療效顯著。此外,對臨床教學和科研頗有研究,參與《中國老年病學》、《呼吸病手冊》和《臨床診療指南-呼吸病學分冊》等書的編寫工作,已完成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肺血栓栓塞症的規範化診治工作》,發表論文10餘篇。

劉曉青醫生簡介

從事呼吸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10餘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長期從事呼吸危重症疾病的搶救工作,對重症病人的臨床救治和研究有一定造詣。

李靖醫生簡介

曾到美國進修兩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分子免疫學碩士。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等病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撰寫了近二十篇學術論著在國內外著名醫學專業雜誌上發表。

張挪富醫生簡介

擔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睡眠學組成員。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及科研工作近20年,對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和急、危重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負責和參與省、市、廳級科研項目多項。

吳振英醫生簡介

1962年醫療系畢業,從事臨床醫療工作30多年。對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診斷治療有一定的經驗。特別擅長於慢性咳嗽,支氣管炎、肺心病、支氣管擴張、哮喘、肺間質纖維化、肺癌的診斷及治療受到病人的歡迎和認可

羅遠明醫生簡介

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及科研工作二十餘年。1995至2003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學習工作,從事臨床及實驗研究。2001年獲得倫敦大學呼吸醫學博士學位,掌握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對氣促的診治有較多的經驗。幾乎每年均參加歐美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論文,在世界級的雜誌上發表有關呼吸疾病的論文及論著達55篇。

賴克方醫生簡介

1985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軍醫系,1991年第三軍醫大學呼吸專業碩士畢業,1998年獲呼吸內科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轉至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後流動站(廣州呼研所)工作,從事呼吸內科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0年,研究方向為慢性咳嗽與支氣管哮喘,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省市級課題,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參編論著3部,獲全軍科技進步獎3項。

李素雲醫生簡介

李素雲,女,婦科主任。1989年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南京某三甲醫院婦科中心工作近十餘年,曾擔任該中心婦科副主任一職,2002被評為南京十大"傑出醫療人員"榮譽稱號。

李素雲主任一直在臨床工作,並先後在南方醫科大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多次被派往澳大利亞等國進修學習,具有系統紮實的婦科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無痛人流、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多次應邀參加全國性不孕不育、計畫生育學術交流會。擅長運用中西醫及高新技術治療婦科疑難雜症及治療盆腔炎、宮頸疾病、反覆發作的陰道炎、月經不調、功血及各種原因引起的不孕症。尤其對計畫生育手術和宮頸糜爛及宮頸癌前病變有獨到見解。

地理位置

醫院地址:沿江西路151號

乘車路線:

① 廣州火車站:從廣州火車站走約40米到廣州火車站總站坐 550路

(坐2站)到小北站2.下車後往回走10米上人行天橋,沿著天秀大廈(粉紅色)方向下天橋,直走50米可見醫院門診大樓。

② 省客運站(汽車):走約120米到流花車站乘坐30路(坐3站)到小北站2,下車後上人行天橋,沿著天秀大廈(粉紅色)方向下天橋,直走50米可見醫院門診大樓。

③ 廣州火車東站:從廣州火車東站走約80米到廣州火車東站總站坐 233路 (坐10站)到小北花圈站2下.走約190米到小北路243號。

④ 捷運5號線:坐捷運5號線到小北站下車,A出口出站後直接上人行天橋,沿著天秀大廈(粉紅色)方向下天橋,直走50米即可見醫院門診大樓。

廣東省三級甲等醫院一覽

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是中國大陸對醫院實行“三級九等”的劃分等級中最高的一級。考核的主要項目包括醫療服務與管理、醫療質量與安全、技術水平與效率,民營醫院也可以參與等級評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依照《醫院分級管理辦法》中的條例進行判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