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宮水庫

廟宮水庫

廟宮水庫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縣城南30km處的伊遜河幹流上,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樞紐工程。

簡介

圖片圖片
廟宮水庫由河北省承德行署水利局設計,承德市組織施工,工程經歷了1959初建,1964年度汛工程,1970年續建和1976年安全加固四個階段。1978年6月建成,達到現狀規模。水庫現狀防洪標準為百年設計,兩千年校核。
2000年9月完成了廟宮水庫大壩安全鑑定,2001年通過了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核查。大壩安全鑑定結論為:工程存在下游壩坡過陡、淤積嚴重等較嚴重問題,影響大壩的安全,不能正常運行。大壩安全類別評定為三類。隨後省設計院進行了除險加固初步設計,並經海委和水利部審查通過,除險加固工程主要工程項目有:加固下游壩坡,增設排沙洞,更換部分泄水建築物的閘門和啟閉機並完善電器設備,修補溢洪道、輸水洞、泄洪洞等現有建築物破損部位。
廟宮水庫自建成至今,在防洪興利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對促進承德市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自建庫以來共攔蓄致災洪水8次,防洪效益約6200萬元,灌溉與發電效益1250萬元,合計效益7450萬元,約為水庫總投資的3倍。

技術指標

1、流域特性:伊遜河是灤河最大的一條支流,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發源於圍場縣塞罕壩南緣,在四合永鎮流入廟宮水庫,廟宮水庫以上流域面積2370k㎡,占全流域面積的35%。水庫下遊河道流經隆化縣和灤平縣,於承德市灤河鎮注入灤河,全長約200km,其中廟宮水庫以上約70km。伊遜河支流較多,流域內地貌類型複雜,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整個流域地形北高南低,海拔高程360~1400m。河曲發育,蜿蜒於群山之間,河谷寬100~2000m。水庫總庫容1.83億m3。流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467mm,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約900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億m3,多年平均輸沙量460萬t。歷史最大入庫洪峰流量為1920m3/s,發生在1972年7月18日,歷史最高洪水位778.85m(假定大沽高程,假定大沽基面—16.868=1985國家高程基準,下同),發生在1994年8月27日。
2、大壩:廟宮水庫樞紐建築物有:攔河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電站。水庫現狀攔河壩壩型為均質土壩,樁號0+000~0+400段為主壩段,其餘為副壩。主壩長400m,壩頂高程為787.2m,最大壩高44.2m,防浪牆高1.2m,壩頂寬5m;副壩長140m,壩頂高程為787.2m,最大壩高2.6m,壩頂寬5m。壩體基礎排水採用堆石做成的排水錐形體(帶褥墊)。水庫加固後,對下游壩坡在原基礎上進行壩坡放緩培坡加固,壩軸線、壩高、壩頂寬度均不變,最大壩高為44.2m,壩頂高程為787.2m,防浪牆頂高程788.4m,壩頂寬5.0m,主壩長400.0m。副壩長140.0m。
3、溢洪道:正常溢洪道位於副壩左壩頭,全長210m,其中閘室段長15.0m,進口高程771.0m,堰頂高程772.4m,共兩孔,孔口總淨寬21.6m,由兩扇10.8m×7.6m升臥式平板鋼閘門控制。
4、出水洞:出水洞包括泄洪洞和輸水洞。泄洪洞位於大壩左岸,距溢洪道約110m的高山處。形式為壓力隧洞,洞徑4.0m,進口段長10m,啟閉室段長7.5m,出口消能段長15m,泄洪洞總長230.7m。進口高程758.0m,最大輸水能力為216m3/s。輸水洞位於主壩左側,進口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塔架結構,塔架頂部設一啟閉機室,最大輸水能力為限泄70m3/s。廟宮水庫泥沙淤積嚴重,廟宮水庫除險加固後,新增排沙洞。
5、水電站:電站在輸水洞出口左側,裝有三台機組,總容量為1500kW。
6、水庫淹沒處理:廟宮水庫征地高程為780.0m,淹沒耕地0.67萬畝,遷移人口2346人。
7、灌溉及供水:廟宮水庫原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現狀灌溉面積6.5萬畝,年灌溉供水量8591萬m3。

特徵值

現狀特徵值:總庫容1.83億m3,調洪庫容1.08億m3,興利庫容0.44億m3,死庫容0.64億m3,已淤積庫容0.93億m3,死水位768.0m,起調水位768m,汛限水位773.0m,正常蓄水位778.2m,設計洪水位779.88m,校核洪水位785.7m。除險加固後特徵值:總庫容1.83億m3,調洪庫容0.446億m3,興利庫容0.242億m3,死庫容0.004億m3,死水位768.0m,起調水位768m,汛限水位768m,正常蓄水位778.2m,設計洪水位777.59m,校核洪水位780.71m。

防洪標準

1960年至1984年,防洪標準一直是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84年7月鑒於水庫淤積的影響及1981年水庫“三查三定”工作,水庫進行除險規劃,對廟宮水庫的防洪標準進行了覆核,並按部頒《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等級劃分》設計標準規定,大於1億m3的大(Ⅱ)型水庫工程,應大於2000年一遇洪水。根據上述規定精神,結合水庫的工程現狀,與省設計院在1970年《廟宮水庫水文分析覆核報告》基礎上,完成了《廟宮水庫防洪標準覆核報告》,1985年1月由省水利廳審定,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2000年大壩安全覆核,水庫防洪標準達到2000年一遇。

下游保護範圍

廟宮水庫防護區主要是廟宮~潘家口水庫之間的隆化縣城及11個鄉鎮8.67萬多人、12.5萬畝耕地和沙通線鐵路65km和承圍公路55km,並可能影響到潘家口、大黑汀水庫以下的廣大冀東平原。

歷史運用

1971年7月19日為例:入庫洪峰1130m3/s,泄洪洞泄洪相應出庫流量49.8m3/s,削減洪峰95.6%。1972年7月18日為例,入庫洪峰1920m3/s,相應出庫流量20.0m3/s,削減洪峰99.9%。1974年7月25日為例:入庫洪峰1080m3/s,相應出庫流量75m3/s,削減洪峰83.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