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兆綸

廉兆綸,字葆醇,出生於順天寧河,清朝官吏。

基本信息

簡介

道光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宣宗知其賢,將擢用,以父憂歸,遺命諸臣可大用者,兆綸與焉。
鹹豐元年,服除。二年,大考二等。三年,直南書房。四年,授右贊善,超擢翰林院侍講學士,督江西學政,轉侍讀學士,再擢內閣學士。五年,授工部侍郎。時粵匪石達開擾江西,侍郎曾國藩率師御之,寇張甚,陷州縣五十餘,逼會城。上命兆綸幫辦廣信、饒州防剿,兆綸奏言:“江西通省募勇計一萬五六千人,各不相統屬。地方有警,勝則互訐以競功,敗則爭潰而不相救。甚且擾民冒餉,乘便營私,其弊不勝枚舉。今賊勢日張,瑞州、臨江相繼失守,設有倉卒,以此散而無紀者當之,何恃不恐?惟有將所募之勇,裁去一切名號,並為三四軍,每軍得四五千人,統以監司方面素有威望者,庶可責成功。”
六年三月,兆綸按試廣信,賊陷吉安、撫州,進據安仁,兆綸上疏請援,並以練勇千守貴溪。賊竄德興,陷建昌,廣信勢益孤,兆綸督諸生集鄉團,與廣信知府沈葆楨、上饒知縣楊升籌防禦。遣上饒諸生郭守謙率鄉勇三百夜襲金溪,諸生曾守誠奮勇先入城,賊不虞兵至,奪西南門逸,克其城。乘勝會攻建昌,而饒州又陷,官軍敗績,廣信益危。兆綸與國藩等合疏請截留閩兵一千六百專攻建昌,分檄守謙與在籍道員石景芬防剿。六月,國藩遣都司畢金科復饒州,兆綸飭景芬、守謙等馳攻撫州。會賊連陷廣昌、南豐、新城、瀘溪四縣,八月,守謙軍撫州張家橋,三接皆捷,窮追遇伏,力戰死。時兆綸方赴鉛山,道梗,咨衢州鎮總兵饒廷選乞援。廷選率兵二千一百至,兆綸冒雨穿敵壘,復入廣信,共謀守御,寇屢攻不下。凡七戰,捕斬其渠六,斬六千餘級。廷選與游擊穆隆阿、都司賴高翔等又屢擊破之。賊走玉山,廣信始解嚴。兆綸防守危城,盡出俸銀餉軍,貧困至不能自給,尋以病告歸。
七年,病痊,仍直南書房,署工部侍郎。八年,授戶部侍郎,調倉場侍郎。時軍事方急,兆綸疏請責成督撫辦賊,略曰:“今於督撫外另設統兵大員,其本省督撫雖有會剿之名,其實專為籌餉之事。統兵者往往以呼應不靈,餉糈不給,漸至遷延;而督撫又往往以事權不一,供億不貲,各生意見。及至城池失守,統兵者無地方之責,或邀寬大之恩,而並未帶兵之督撫,轉受其咎。名實不符,事多掣肘,賊氛之熾,職此之由。臣惟督撫大吏,類皆朝廷簡拔之人,設其人未盡知兵,不妨擇統兵大員,畀以督撫之任,使之各清各省,而責其成功。方今川、黔、閩、廣,並未另派統兵大員,而本境漸就肅清。湖南北之專任督撫討賊者,轉有餘力助剿鄰境。至於江蘇一省,統兵者不一而足,而潰敗糜爛至今。平心而論,統兵大員中,豈乏公忠體國之臣?所以然者,抑其所處之地不同,用情亦異,此其故不可不深長思也。清、淮一帶,實為南北要衝,漕運總督不兼管地方,宜此時權設江北巡撫,抑或將漕運總督權改斯缺,所有江北各路軍務,悉歸統制,庶可控扼江、淮,聲援汝、潁。不惟江南群逆絕其覬覦之心,即豫東會、捻各匪出沒之區,亦可斷其一臂矣。”疏上,不報。
九年,英吉利兵北犯,疏請以戰為和。十年,英兵掠豐益倉,兆綸疏自劾,上寬之。又疏言:“軍興以來,各省兵不足,因招募鄉勇。比來兵日少,勇日增,不可不預為之計。此後勇丁如有技藝精嫻,戰陣得力者,請令統兵督撫大臣,即於存營缺額挑選充補。軍事既定,原歸農者遣散,原效力者分隸各標,序補額兵。”上韙之。兆綸以交河糧商囤積穀秕,遣勇目捕治,糧商訴勇目索詐,辭連兆綸,事上聞,命刑部逮問。
同治元年,京察休致。二年,諭責兆綸在任用人不當,奪職銜。兆綸感知遇,遇事敢言,以是多齟齬。罷官歸,讓產諸弟,主問津書院,以修脯自給。六年,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