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大橋

廈門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座落在福建省廈門西港中部,是從廈門島通往海滄的一座兼具公路和城市橋樑功能的內海灣大橋。海滄大橋是由東渡互通立交東引橋、東航道橋、西航道橋、西引橋、石塘立交橋等大型工程組成的。

基本概況

海滄大橋,座落在福建廈門西港中部,是從廈門島通往海滄的一座兼具公路和城市橋樑功能的內海灣大橋。是廈門出島的第二條通道,直接連通海滄台商投資區。它的建成,象徵著廈門在新世紀要實現"一環數片,眾星拱月"的大城市格局,並由海滄、杏林集美同安組成相互關聯的幾個片區,使廈門從一座海島型城市發展成一座海灣型城市。
廈門海滄大橋
海滄大橋是由東渡互通立交東引橋、東航道橋、西航道橋、西引橋、石塘立交橋等大型工程組成的,全長5926.572米,是我國自行設計、自己施工,且大部分材料是國產的。它的建成,代表著本世紀中國建橋水平最高成就。海滄大橋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于丹麥)的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

廈門海滄大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也是廈門市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交通工程項目,工程全長5926.527米,主跨648米,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工程概算總投資28.7億人民幣。海滄大橋工程於1996年12月18日破土動工,主體工程於1997年6月份正式開工建設,全橋於1999年12月30日順利通車。
在福建省廈門市內的廈門海滄大橋是我國第四座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是我國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吊鋼箱梁懸索橋,懸吊結構在國內首次採用不設豎向塔支座的全漂浮連續結構,為世界上第二座採用此種結構的大型懸索橋。位於廈門市西港中部,西起海滄開發區馬青公路,跨越廈門西海域並穿過火燒嶼後接廈門本島仙岳路,是廈門島的第二條對外通道。工程全長5926.527米,由石塘立交、西引道、西引橋、西航道橋、東航道橋、東引橋、東渡互通立交、東引道及附屬工程等組成,東航道橋為懸索主橋,長1108米,主跨648米。海滄大橋為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等級公路特大橋樑,兼具城市橋樑功能。海滄大橋設計通行能力為50000輛/日,行車時速為80公里/時。
大橋為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全長約6000米,主橋3140米,主跨648米。鋼箱梁全長1108米。鋼箱梁寬(即橋面寬)36.6米,高3米。分11類94節拼接而成,其中標準箱長12米,重157.5噸,最輕的127.4噸,最重的206.6噸。大橋有140米高的雙塔,上架兩根主纜,主纜由99股1萬多根鋼線組成的,由吊桿把主纜和鋼箱梁拉住,鋼箱梁與海面淨高55米,5萬噸巨輪可自由通航。用這種技術建造大橋,世界上屬第二座,亞洲是第一座。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海滄大橋”橋名,光彩奪目。大橋凌空飛架,俊美飄逸,銀灰色的橋身,與藍天、碧海、紅花、綠樹融為一體,宛如一道飛虹,又似一條銀龍,架在廈門西海上,成為廈門再騰飛的翅膀。
從景觀來看,大橋的索塔,採用門式結構、橋柱各部結構採用曲線造型為基調的設計構思,型體上線條流暢、輕柔,大橋本身就是一座藝術精品。銀藍色的橋體與碧藍天空相輝映,看似長虹臥波,宛如玉帶橫臥在粼粼的海面上。110束平行鋼絲索股,掛在門式索塔上,乃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
從巨觀上看,橋塔錨碇、橋身,結構和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大海藍天港口、城市和諧悅色,更感到人文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尤其是夜幕來臨,大橋就像一條民間舞龍,橋塔白光如晝,橋上,縱纜燈火輝煌,真像夏夜銀河星空,顯耀閃亮,給素稱"海上花園"的廈門錦上添花。

廈門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