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萊集團

康德萊集團

康德萊集團創建於一九八七年,專業從事一次性醫療器械用品的生產、研發、銷售,是集科工貿為一體的跨國集團公司,在行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醫用高分子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

基本信息

集團介紹

企業面貌企業面貌

康德萊集團創建於一九八七年,專業從事一次性醫療器械用品的生產、研發、銷售,是集科工貿為一體的跨國集團公司,在行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醫用高分子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單位。
康德萊集團是由其核心企業上海康德萊企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美華醫療器具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合資)、浙江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開愛富醫用高分子器材有限公司、上海康德萊藥業有限公司、上海美約醫療器具有限公司、上海萬德福自動化研究所、上海賽爾富醫械塑膠有限公司、上海康德萊制管有限公司、上海康德萊手島制管有限公司(中韓合資)、 上海康德萊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上海共生醫療產品推廣有限公司、天津康德萊生化技術研究所、廣州康德萊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及美國、英國、香港、巴西均有康德萊公司等組成的醫療器械企業集團。
公司自1998年取得自營進出口權以來,在國際市場占據了大量的份額,產品遠銷美國、德國、巴西、南美、中東、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國同行業出口量第一。
為成果而管理,為共贏而合作,是康德萊的管理理念。康德萊人敢於向傳統的管理模式發起挑戰,為把康德萊做優、做大、做強而努力奮鬥,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新的貢獻!

企業共生文化

共生信條

企業信條企業信條

企業共生文化概述

一、企業共生文化理論溯源
企業共生文化理論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理論來源,主要是“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生物學中的生物共生論、社會學中的社會共生論;另一個是實踐來源,主要是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
1、理論來源
中國文化強調“和”,也就是共生,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互依賴的關係。關於共生要明白一點,共生首先是一種結果,一種狀態。這一狀態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達到的,是需要我們努力的。因此要想共生,必須合理,也就是善。
理論來源於是生物的共生。大自然可以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下面有很多小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們組成食物鏈,生物鏈中生物以另一生物為食,譬如狼和野兔,但是這一獵捕關係不能太過分,因為如果吃了太多的野兔,它自己最終也會餓死,所以大自然的獵捕也應是有限度的,需要維護整個生態的共生。當然這只是一個類比,不能說明人類社會、市場經濟也是這樣的獵捕關係。市場經濟雖然競爭是很激烈,有時候也很殘酷,但也不應是如此弱肉強食的局面,市場也應具有人道的一面。
企業共生文化的另一個也是最直接的理論來源是社會共生論。在此僅以胡守鈞教授新著《走向共生》作為理論工具,他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有不同的利益,當然有衝突和競爭,但衝突和競爭並不是要消滅對方,而是以共生為前提,這應該說是別具創意的一家之言。
2、實踐來源
實踐來源主要是多年來實際企業管理經驗的積累,和對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企業共生文化是在新的經濟背景下的新發展,要探討企業共生文化,我們首先要探求傳統企業的發展軌跡,追溯企業的發展由來。
在企業發展的成長階段中,企業基本上是一個單一的企業,正好適應當時市場剛剛起步的發展狀況。到了發展階段,經過穩健期的積蓄力量,公司發展到新生期,在這個時期我們計畫在原先多元化的基礎上提出共生文化理論,以使公司發展更上一層樓,沿用原先的管理方式是不夠的,所以我需要創新。我認為建立企業共生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二、企業共生文化的涵義
企業共生文化作為一種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共同體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下,由共同體內部創新為主,外部文化刺激輸入為輔,內外體文化互動作用所形成的多層次的複合體系,它以企業精神、公司靈魂為核心,以企業共生文化理念,企業價值為準則,企業倫理道德,企業共生文化為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包括企業物質文化,又包括企業精神文化,它還包含著企業制度文化,企業綜合文化等。
要分析企業共生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企業共生文化的內涵。在此,我簡要討論之:
第一、企業共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同價值觀。企業共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同價值觀,也就是企業的基本信念和信仰。企業共生文化強調塑造企業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其目的不僅是單個個體的自我實現,而要使企業共生體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見圖)。
第二,建立企業共生文化必須將共生文化予以一定的制度化、規範化。企業共生文化主要是通過企業中的非經濟要素,如企業價值,企業精神,企業傳統以及企業風氣的整合和重新配置,間接地對企業經營管理對企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企業共生文化對企業的共生髮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更重要的影響。但是要想使其真正發生實際的作用,需要一定的制度化、規範化。但是必須把握好這個度,否則,會使企業機制陷入僵化。
第三,企業共生文化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理論。重視企業共生文化的作用,首先,就要重視人的作用,企業共生文化首先就是人本文化。傳統管理理論大都以物質中心,以生產和利潤為中心,人僅僅是生產和利潤的工具與手段,而企業共生文化理論則強調人是管理的中心,人是企業之主體,調動人的積極性是治本,也是企業興旺之本,企業發展必須兼顧個人與企業,促使三個同步增長:
1、個人收入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
2、個人素質與企業品質同步增長;
3、個人的發展機會與企業的發展機會同步增長。
三、企業共生文化的基本特徵
企業共生文化屬於企業文化範疇,因此它具有一般企業文化的特徵,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特徵。一般而言,企業共生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在企業共生文化建設中起到主導、示範作用
2、企業共生文化受到管理者個性的強烈影響。
3、以人為本的理念必須貫穿企業共生文化管理的始
4、企業共生文化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工程

企業共生文化構成

一、企業共生文化的內部結構
企業共生文化並非單一的管理工具,它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管理系統。在推行企業共生文化管理的過程中要對這一點有深刻的認識。企業共生文化具有由淺到深的系統結構,它由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精神文化層及綜合文化層等四個層面組成。
1、物質文化層是企業共生文化的顯性層面,它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企業發展的物質沉澱。企業物質文化這一層面由企業產品、企業各種生產設施和生活設施、企業環境、企業科技狀況等構成,物質文化這一部分內容是企業共生文化中相對比較容易捉摸和認識的部分,是企業共生文化縱向發展的基礎。
2、制度文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各種成文規定的總和,它包括企業規章制度、企業領導體制、企業組織機構和企業溝通制度。
企業共生文化的制度層是企業的精神體系、核心理念和經營管理思想及哲學的體現和外化。它代表了文化中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並由企業管理權力強制執行的部分。
3、精神文化層是企業共生文化的核心層面,它是企業共生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內容,包括企業目標、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以及企業道德等,一般我們所謂的企業共生文化主要指這一部分的內容。這一層面對企業的影響也相對更大,也是企業共生文化塑造的主要對象。
4、綜合文化層則是企業文化的綜合體現,它包括企業素質、企業行為、企業形象等等。
綜合文化層還包括從企業共生文化中提煉的企業口號等,這部分內容向企業外部綜合反映了企業共生文化狀況。通過理念文化層,外界能夠對企業進行較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二、企業共生文化的外部聯繫
一個處於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不免就要和其它同行業企業進行競爭,這就要涉及到與同行業企業的聯繫;同時企業作為產業鏈中的一環,必須與產業鏈中的上下環節發生買賣關係,因此企業在外部需要和客戶、供應商打交道;另外,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必須與其它社會領域的機構、實體發生聯繫,因此它還有於政府、社會的關係。這些關係會影響到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構造何種關係網路是至關重要的。而我認為,使用文化共生的觀點是能夠為企業建設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的關係網。
(1)、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共生技術合作。
市場多元化與有限聯盟。
企業職能單一化與戰略合作。
行業整體利益與行業協會。
(2)、產業鏈共生
(3)、與其他領域的實體共生

企業共生文化的功能

企業共生文化對與企業的發展具有多重功能,現概括幾種比較重要的功能。如下:
一、企業共生文化的教化,維繫和激勵功能
弘揚共生精神文化闡明創建企業共生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功能和意義,企業共生文化的建立和發展是對企業文化共同體的行為主體具有教化,維繫和激勵等功能,提倡合作、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從理論上看,企業共生文化的教化功能就是使文化共同體的行為主體學會生存的職能。企業共生文化的教化功能,既不是一種純粹的職業技能,技術操作和素質訓練,也不是通常的社會道德教育,而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共生文化的薰陶與教化。
另外,企業的文化共同體,而不僅僅是財富,資金和一般物質的集合與積聚。維繫這種文化共同體的核心和基本力量是企業共生文化,是企業精神,企業的道德和企業行為規範。
此外,企業共生文化對企業行為主體所產生的激發,動員,鼓舞,推進的作用就構成了他激勵功能。這種功能往往可以起著放大作用,使行為主體產生更強烈的願望,
二、企業共生文化為管理者提供了新的“軟管理”工具
企業共生文化理論認為企業中的這些因素是可以管理的,它對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對價值觀念的整合、制度文化的整合、物質文化的整合,為企業管理開闢了新領域,為管理人員提供了新的管理工具。
1、價值觀念的整合
改變了舊的價值觀念,新的價值觀念不會自動產生,更不會深入人心,“改革的思想觀點和革新策略既需要通過言語——簡要地、直率地、且經常性的宣講,也需要實際的行為來說明。”企業的主要領導要以身作則地去行動去落實,引導新的企業共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地形成。
2、制度文化的整合
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制度規範是整合後企業價值觀的具體貫徹,同時又從硬約束的角度與其他各種軟約束共同強化了共生文化在員工思想上的積澱。制度一旦確定,便要嚴格執行,不能徇私枉法。
3、物質文化的整合
物質層面的一些文化要素能夠進一步強化企業員工的協同感和對企業深層文化觀念的理解。
總之,企業共生文化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要實現共生文化精神,產生共生效應。要完成共生文化整合建設。文化整合的實質內涵就是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標準,從而形成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輻射力,最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因此,企業共生文化整合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
三、企業共生文化實現了共同價值觀的塑造和傳播
在企業內部全體員工所共同遵守的價值觀是企業共生文化的核心,文化管理就是以共同價值觀的塑造、傳播及互動過程作為基本功能的。企業共同價值觀是通過企業宗旨等來塑造和強化具有協調、導向和激勵等基本功能。
四、企業共生文化理論為企業的職能管理注入了新思路
企業共生文化因素的發掘成為制定戰略決策的重要前提條件。為保證戰略的實施效果,在作出決策時必須考慮企業共生文化特點,採取適合本企業的決策方法和程式;在決策的實施控制過程中運用文化的微妙功能,還可以提高管理的藝術性、靈活性,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組織制度文化中,企業共生文化成為決定組織結構是否合理、能否有效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共生文化強調對於企業員工的管理,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使員工接受、認同企業中共同遵守的價值觀。
五、企業共生文化能夠促使企業的長期發展
企業共生文化產生的必要條件在於企業成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保持相互間交往,並且無論從事何種經營活動過程均獲得了相當的經驗,積累了無形的資源。這樣,當他們在處理所遇到的問題時,不斷重複使用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成為企業共生文化中的一個部分。有效使用的時間愈長,它們就會愈加深入地滲透到企業共生文化之中。正是基於這一特點為,企業共生文化一旦形成,其將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
此外,企業員工間的心理、認知、價值取向是相互影響的,其行為也是相互關聯的。企業的文化氛圍、價值判斷等精神因素對員工具有明顯的心理影響和行為規範作用。員工通過對公司精神環境的體察以及心理行為的認識,對照自己、反思自己,從而改變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企業共生文化之所以影響企業共生髮展的內在作用機理。
六、企業共生文化為跨文化管理提供了指導思想
共生文化是企業在發展中形成的並走向成熟,這是企業具有特色的文化標識,要想伸出國門、拓展多元化領域、擴張與發展獲得成功,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將戰略實施後企業的文化參造融入共生之中,有意識地將它塑造成一種理想模式,從而使其適應跨文化,並後戰略實施企業所面臨的新的環境。
人們普遍承認“真正的共生文化體現於跨文化管理效益,成功的共生文化融化在起始於建立新型的合作方式,是要看它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共生論觀念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須是貫串於始終,並不是在真空中高談闊論,而是,成為引入跨文化管理的核心因素。”
在跨文化管理整合中,需要營造信任與合作的工作氣氛的文化,相互間的信任有助於相互間的合作,相互間的成功的共同合作有助於增強相互間的信任。
這種以信任來維繫共生體利益,相互溝通、理解、協調和建立互信,解決好在跨文化管理所出現的問題,將產生巨大的管理效益。


構造企業共生文化的路徑

一、樹立領導核心力典範
從企業共生文化的生成來看,企業精神文化共同體的主體意識,核心理念,價值準則等,主要不是來自於企業精神文化環境超系統的直接輸入,也不是由外部灌輸進來,而是來自共同體生動的內部創造和創新。企業共生文化需要有其人格化的表征,需要有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並能為企業員工直接觀察、模仿、學習的企業文化超人,需要形成一種領導核心體統帥群像和群體文化氛圍。因此,就需要形成領導核心力的典範。
核心體統帥的人格魅力大小及其發揮程度,就成了整個公司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
既然企業核心層及統帥的人格魅力會影響企業的興衰,那么,企業的核心層及統帥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風範和人格魅力呢?一是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二是必須具有純正的道德。三是必須具有優雅的風度。四是必須具有理性的決策。五是必須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六是必須具有果斷的的行動。
二、培訓企業共生精神
作為企業共生文化,其企業靈魂具體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傾向,都將涉及或包括以下五種精神:
①、主人翁精神
②、團結和自律的精神
③、企業進取性精神
④、永保企業青春精神
⑤、贏得成就或追求卓越的精神。
為了樹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共生形象,建立一個健康的,有活力相互支援的,溝通順暢的共生關係,培訓企業共生精神其核心宗旨便是使企業的每一員工成為一個懂得團結共生。
三、強化建設企業共生文化的力度。企業共生文化力度指標表示共生文化本身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力度大則意味著企業管理層或員工對企業共生文化的認可程度較高,能夠強烈的感受到企業共生文化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在企業共生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大家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能夠自覺地抵制與文化不和諧的行為方式和觀念。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企業的基本制度、經營理念、經營方式以及外部形象等帶有明顯的企業共生文化的痕跡。如果文化力度較弱,則意味著企業領導尚未主動、系統的倡導或管理企業共生文化,共生文化未得到有意識的引導,此時企業共生文化對發展的影響也較弱。所以,在塑造企業共生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增強共生度文化的作用。
企業共生文化適應性。這裡的企業共生文化適應性指企業共生文化與企業本身特性的適應程度和匹配性,脫離了企業的實際情況,再“好”的企業共生文化也無助於促進企業發展。另一方方面,由於企業共生文化較多地受企業主要領導人的影響,工作背景甚至個性的差異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共生文化造成影響。因此,企業共生文化本身也有一個協調和適應的關係。
要建立高度適應性的共生文化,應重點考慮以下內容:
第一、要充分考慮企業的自身特點,設計適合自己的文化。並從企業所處的環境條件、企業的規模及架構以及企業人力資源構成要素等方面來選擇,能適應的企業發展的文化模式。因此,只有在充分把握本企業的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才能塑造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共生文化模式。
第二,塑造企業共生文化也就是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中“仁義禮智信”、誠信、勤儉、團結互助等優秀文化,並使這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得到發揚。
第三,企業共生文化要建立在務實的基礎上。企業共生文化的塑造雖然是一項主觀的活動,但必須立足於企業的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態度,並如實分析企業的客觀實際,積極探討企業共生文化的發展規律,研究摸索塑造企業共生文化模式的方法,不能想當然地一蹴而就地目標;根據企業實際確定與之相適應的企業共生文化模式,正確對待和解決塑造企業共生文化模式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將企業共生文化塑造僅僅等同與喊“口號”,從而使共生文化建設流於形式。在塑造企業共生文化過程中要將企業價值觀提煉成簡單明了的口號,但要注意的是口號只是手段而並非結果。
再次,企業共生文化要有創新能點。企業共生文化創新能力指標表明企業共生文化的自我創新能力。當今世界,一切經濟價值和戰略實力均來源於創新。對企業共生文化而言,創新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只有主動創新的文化才能為企業帶來觀念的創新、制度的創新、技術的創新、才能為企業業績的長遠可持續性增長奠定基礎。在現階段,新技術、新觀念為斷湧現,變化已成為世界的常態,企業共生文化也必然要適應這一特徵,表現出卓越的創新能力。因此,企業共生文化自身也應帶有一定的創新本能,至少一種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文化是不會對變革持排斥態度的。尤其當企業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或發生質變時,具有創新意識的共生文化更顯得難能可貴。

與客戶共創價值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以效率為驅動的價值觀界定我們的管理體系以及運作體系。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我們被迫改變對價值創造的認識,對客戶的體驗開始予以更多的重視,開始嘗試和客戶共創價值。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與客戶共創價值呢?
1、對話:對話不僅能通過傾聽和學習,實現知識的共享,而且更重要的能促進客戶與我們彼此理解。對話還賦予客戶更多的機會,使其能將自己的價值觀融入價值創造的過程。
2、接近:所謂接近,就是讓客戶更容易接近價值體驗。接近的方法挑戰了傳統的銷售方式,而是通過更生動、更直接的方式去體驗一個事物的價值。事實上,通過接近,直接用戶能夠不擁有貨品就獲得體驗,間接用戶也可能從中獲得效益,它能幫助擴展潛在市場和使用者的視界。
3、減少風險:儘管我們與客戶對如何分享價值管理中的義務和職責有很多矛盾。但是,客戶已經開始更多地與我們共同創造價值體驗。如果我們願意透明更多與產品或服務相關的風險的信息,客戶就可能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管理責任,主動地與客戶交流與風險管理相關的知識,將為我們創造更多的使我們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4、透明:信息的透明要求我們與客戶之間建立信任。增加透明度有助於幫助我們的客戶成為價值的共創者。當我們將重要的商業信息與客戶共享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傳統置換點還沒有到來之前放棄了創造過程的控制權,促使我們的產品跨入市場之初就能完全要適應市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