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第一保鏢傳奇

康德第一保鏢傳奇

《康德第一保鏢傳奇》,電影,主演張繼波、侯天來等,2009年上映。講述武師霍殿閣作為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保鏢時期發生的一些故事,康德是偽滿洲國的年號,該劇共36集。劇中主要人物:霍殿閣、金娘、銀娘,溥儀。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1986年攝製的36集連續劇。描寫偽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武師兼保鏢霍殿閣的生平事跡。片尾曲是范琳琳唱的“不要逼我說話”---不要逼我說話,心中只有一個他,清清一口水,心中只有他的影……,主題歌是“情哥哥心思猜不透”---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兒,花芯兒芯兒的臉旁,紅嘟嘟的嘴兒,妹妹和情哥一對兒對兒,刀壓在脖子上也不悔……

影響

電視劇《康德第一保鏢傳奇》捧紅了很多人,除了主演張繼波、侯天來之外,還有主題歌的演唱者范琳琳,齊鐵雄說:“那時候還沒有宋祖英,范琳琳的名氣比彭麗媛都大。”這首歌的作曲郭鼎立原是長春市第一建築公司的工人,是業餘作者,這首歌唱紅之後,他被上海音樂學院免試錄取,現在成了我國著名的音樂人

片中歌曲

主題曲《只見君去不見君還》

風凜凜刀寒寒
虎狼聲聲吼濃霧重重暗
風凜凜刀寒寒
虎狼聲聲吼濃霧重重暗
虎狼聲聲吼濃霧重重暗
是男兒劍柄按是女兒真情伴
明知險山惡水早知身陷危難
濃霧不散心不甘不甘不甘
誰想衣淋斑斑血
只見君去不見君還
只見君去不見君還

片尾曲《情哥哥的心思猜不透》

主唱:范琳琳
心中有眼裡有口裡沒有
親哥哥你心思猜不透
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
花心心的臉龐紅嘟嘟的嘴
小妹妹和情哥哥一對對
刀壓在脖子上也不悔
情哥哥情哥哥
真叫人心牽掛
撇東撇西唯獨你撇不下

插曲《不要逼我說話》

不要逼我說話不要逼我說話
作詞:紀小黑作曲:郭鼎立演唱:范琳琳
不要逼我說話心中全是一個他
輕輕抿口水心中都是他的影他的影
偷偷瞟一眼瞟一眼心中永牽掛永牽掛
不要逼我說話幾多情與幾多愁
幾多愛與怨心中如何盛得下盛得下
甘願生死相許君伴君仗劍走天涯
不要逼我說話心中全是一個他
輕輕抿口水心中都是他的影他的影
忍看烏雲遮明月情淚難禁涔涔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主要角色 演員

霍殿閣 張繼波
銀娘 閻莉莉
趙金龍 劉衛華
枝子 康靜

職員表

劇照劇照
編劇:劉韓濤紀小黑齊鐵雄
總導演:冀茂東
導演:紀小黑李建
攝像:李成偉
副攝像:楊長功張定禹李冬陽
副導演:郭楓翟志傑李傑
武打設計:胡玉傑
八極拳顧問:吳連枝
燈光設計:孫樹文李樹奎
照明:王躍生馬繼成
美術:竇峰高廷倫張炎
化妝造型:曾憲之
化妝:曾憲之劉微邵星於歌
服裝設計:歐陽永寬
服裝:武秀芬柳兆波歐陽春雷
場記:賈春華付民
道具:李寶中董貴秋
技術:郭永學
錄像:陳忠陳民
剪接:李東陽
錄音:苗萍陳永華
字幕:於冬梅
煙火:李明
場務:張秋陽趙春生
美工:白立憲
音響:尹日洙趙建新金丁澤
領銜主演:張繼波閆麗麗劉衛華侯天來左洋石秀梅郭楓胡玉傑李永君
參加演出:
李成偉于洋柳兆波景賓佳張家強李建華何振軍孫國強李繼惠周占國張迪王宏偉王雲高光大熙峰
張秋洋曹雲富張斌金殿英孫永祥孫建偉常玉剛劉東沈濤何中華朴次龍唐志強

幕後花絮

經過歲月的洗禮,還有多少人會記得那部由長春電視台拍攝、齊鐵雄等編劇、紀小黑導演的36集電視連續劇《康德第一保鏢傳奇劇照》;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為看這部電視劇全家擠在一台黑白電視機旁;還有多少人能哼唱出那首主題歌“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撇東撇西唯獨你撇不下.....”;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此劇創造出的那個萬人空巷的傳奇?

拍攝——風波徒起險些流產

說起這部電視劇的拍攝,不得不提的是在拍攝前發生的一段“風波”。1985年的長春電視台剛建台不久,經費有限,根本沒有錢買節目,更談不上拍攝電視劇了。就在長春電視台為節目匱乏愁眉不展的時候,有人找到當時的一位台長說自己編寫了個劇本,而且可以投資一部分錢,只要能拍成電視劇就行。這樣好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拍攝組很快就成立了。就在準備開機的時候,導演紀小黑卻發現這個劇本“似曾相識”:這個劇本不是抄襲齊鐵雄的小說《皇帝武師》嗎?於是,紀小黑找到了齊鐵雄。齊鐵雄看了劇本後,發現果真是抄襲。齊鐵雄很氣憤,找到抄襲人劉某,劉某一開始不肯承認,堅持說是自己寫的。齊鐵雄無奈之下拿出一大疊《武術報》和劇本進行對比:“你說你不是抄襲,你連標點都沒改動,我這個字寫錯了你也跟著抄錯了。”劉某當時就傻眼了,連忙道歉說:“我在司法機關工作,知法犯法我的前途就完了,請您不要告我,我什麼都可以答應你。”經過電視台領導的多次調解,寬厚的齊老師最後饒過了抄襲的劉某。
因為發生了抄襲風波,電視台的一位台長要解散攝製組,可前期費用已經發生了許多,如果散夥損失肯定很大,最後只好硬著頭皮拍下去。當時的拍攝條件很艱苦,沒有服裝,只能到處借;專業演員很少,女主角是一位在郵局工作的武術愛好者;拍攝過程中民眾演員的服裝更是漏洞百出,一翻跟頭就可以看到腳上穿的是旅遊鞋。整個電視劇拍下來,成本加起來才63萬元。如果放到今天,單請一個主角的費用就得上百萬。即便如此,歷經千辛萬苦和萬般周折,36集電視連續劇《康德第一保鏢傳奇》還是於1986年和觀眾見面了,它是當時中國第一部最長的電視劇,比電視劇《紅樓夢》還早,創造了一個奇蹟,堪稱經典。

播出——“停播令下”的萬人空巷

《》播出了,火了。主人公霍殿閣的命運成了長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連嘴裡哼哼的歌曲也是“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很多觀眾第一次知道:原來在自己的身邊也有武林高手。全國各電視台爭相和長春電視台交換節目(因為當時的經費緊張,各台只能交換節目,而無錢買節目),甚至北京電視台還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春節晚會的除夕夜播出此劇。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電視劇也不例外。就在全國熱火朝天播出《康德第一保鏢傳奇》時,編劇齊鐵雄卻收到了廣電部的傳票,《康德第一保鏢傳奇》被列出了“三大罪狀”。罪狀一:這個劇名不行。康德是偽滿洲國的年號,不能以此命名。罪狀二:霍殿閣是偽滿洲國“皇帝”的保鏢,屬漢奸類,不能歌頌。罪狀三:溥儀想通過日本人來恢復大清王朝,成立偽滿洲國就是賣國賊,不能表現他與日本人之間的矛盾。因為這三大罪狀,所以廣電部準備“封殺”此劇。因為當時連拍攝的成本都沒有收回來,齊鐵雄和長春市廣播電視局、長春電視台的領導都很著急,一齊跑到北京,一面向主管部門說明情況,一面找熟人疏通關係。最後找到廣電部主管副部長,到他家裡去匯報工作,要求寬限時日以收回成本,不給解決問題就“賴”在家裡不走。最後,通情達理的副部長同意給長春電視台兩個月的時間發行此劇,儘快收回拍攝成本。兩個月後廣電部向全國各電視台發了明碼電報,宣布《康德第一保鏢傳奇》停播。

劇本——編劇的“不務正業”

問及在吉林省京劇院工作的劇作家齊鐵雄是怎么想到創作這個劇本的,如今已經年過花甲的齊鐵雄笑著說:“我是搞舞台戲的,寫電視劇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啊。”1984年,《吉林日報》辦了一份《武術報》,因為當時能寫的素材很少,所以想找一個能寫武俠小說的人。此前齊鐵雄曾在《參花》雜誌上連載武俠小說《大刀王五》,該報主編胡乃江便找到了他,希望他能給報紙寫連載小說。那時候,齊鐵雄認識霍殿閣的一位弟子,掌握霍殿閣的一些材料,所以就答應了。他首先找到了霍殿閣的侄子霍慶雲,由於身體原因,霍青雲對以往的事情已經記得的不多了。但霍慶雲的兒子霍文學卻提供了很多重要線索。為了能使連載小說寫得更深刻,齊鐵雄先後採訪了三十多個知情人,他還特意去了河北省滄州小集鄉霍殿閣的老家,走訪了他的長子霍青峰,次子霍青山,了解到霍殿閣許多生平事跡和武術傳奇。小說《皇帝武師》在《武術報》上開始連載,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吉林出版社找到齊鐵雄提議出書,經過雙方的努力,30多萬字的小說《皇帝武師》很快就面向社會發行了。《皇帝武師》的連載為後來《康德第一保鏢傳奇》的拍攝提供了更加詳盡的史料信息。

觀眾回憶

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 當年該劇的插曲范琳琳演唱的《不要逼我說話》、《情哥哥的心思猜不透》、付笛生演唱的《只見君去不見君還》三首歌均萬口傳唱,流行一時。

曲譜《不要逼我說話》曲譜《不要逼我說話》
孫女士:
那時候,家裡沒有電視機,只有爸爸任教的中學有一台14寸黑白,擱在校長家,屬珍寶級別。所以,我只能在被爸爸帶到中學玩的時候才能看到電視。那會正熱播《康德第一保鏢傳奇》,可惜我從未完整的看過一集,後來在國中時收集了大量照片,總算將他們的長相固定在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只有那首電視劇的主題曲,當時唱的可好呢,現在只能模糊記得幾句:“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花芯芯的臉龐紅嘟嘟的嘴。小妹妹跟情哥一對對,刀壓在脖子上也不悔。情哥哥,情哥哥……”
馬先生:
記得播出《康德第一保鏢傳奇》的時候村里還沒有幾台電視,那時總有事沒事就往鄰居家跑,因為他家有電視。每次去看的時候總有很多人,那時候唱的歌都是電視上的,《康德第一保鏢傳奇》主題歌“風凜凜,刀寒寒,虎狼聲聲嚎,濃霧重重暗......只見君去不見君返......”還有就是那插曲“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撇東撇西唯獨你撇不下.....”
孫先生:
《康德第一保鏢傳奇》的電視劇情記住的不多,只是記得當時我爸一閒下來就教我們那首“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這部電視劇講的是國家的榮辱和一些情感糾葛。當時小孩子當然懂不了這么多,只是記得每個小孩都在打“風擺荷葉”、“腦後摘瓜”等武術招數。
王先生:
只記得片頭開始歌曲唱“風凜凜,刀寒寒”的時候,出現的是一個日本浪人在獰笑。就像個瘋子似的!當時年紀小被嚇了一天,接著就是一群日本浪人和漢奸在追一個女的....就這么點記憶了。
吳大媽:
《康德第一保鏢傳奇》不是咱們長春電視台拍的嗎?那個時候這個電視劇可火了,後來不知道怎么的就禁播了。有點像《霍元甲》,講的好像都是跟日本人鬥爭的事。劇中人物現在也只記得幾個,霍殿閣、金娘、銀娘,溥儀。怎么,它是要重播嗎?重播我還要看。
齊鐵雄:
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他創編的電視連續劇有:《康德第一保鏢傳奇》、《雙槍駝龍》、《追殺慈禧》、《雙鳳奇案》。發表的電影文學劇本有:《戀僧》、《真假皇弟》、《春風秋雨》。譯製改編過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有:《世紀特警》、《愛情交響樂》、《美麗的日子》。
康劇代表著一個時代,而那個曾經帶給我們無數快樂時光和美好回憶的年代,早以一去不返離我們遠去了。只有看到那些曾經帶給我們美好回憶的鏡頭和畫面,才能使我們跨越時空的隧道回到過去,這也是我們看到那些鏡頭和畫面後流淚的原因。。
這部劇的首播是我上國小的時候,當時真是萬人空巷啊,到後來上國中的時候有個地方台重播了一次,但是學習時間太緊,就沒有看,誰知道竟然錯過了最後一次重溫的機會,可惜啊!原來我以為是霍家的後人對此劇有異議而且把劇組告上法庭引起的禁播,看了樓主的帖子之後才知道背後竟有這么多的隱情。不過廣電總局應該重新考慮當時的禁播令,畢竟我們現在對偽滿洲國、對溥儀已經有了重新評價和認識了嘛,《非常公民》已經比較客觀的反映出那一段的歷史和溥儀的心路歷程,還有,我認為觀眾認可是所有藝術作品唯一的生命,也應該是重要的評價標準,觀眾也不是三歲小孩子,自然有是非觀念,也能分清哪是鮮花哪是毒草,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政府部門把關的!廣電總局也應該與時俱進,把那些因為歷史原因被槍斃的好作品解放出來,給廣大觀眾提供一道宣洩愛國情感的大餐!
那時·那曲·那人(2009-05-25 23:51:26)
小時候,特別到寒暑假,很喜歡走上兩里多地,跟簇里夥伴一塊兒去村上看電視。在我七八歲時吧,熱播一部電視劇《康德第一保鏢傳奇》,大概是從午後開始,每天兩集,記得全劇36集,播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告結束。時隔久遠,很多情節內容沒有一星半點的印象——也難怪,小時吃午飯不定時,早一晌晚一晌的,等飯後還要約好哥姐們一塊兒去;村里代銷點那台小得沒有人臉大的黑白電視,還老因主人外出進貨不開。印象他媳婦穿著一襲粉紅格子連衣裙,曲線動人,髮辮烏亮。人越聚越多且有長輩跟他陪著笑臉說好話了,他才慢條斯理地打開電視,好幾分鐘甚至十好幾分鐘便耽誤掉了。我們那個心疼啊,像被割去了一塊肉。劇中男主角上集末遇到了兇險,咋就突然不出所料地化夷為安了呢?最致命的打擊是停電,往往正在劇情精彩處,啪地一聲,人物銷聲匿跡,心裡那份渴望也隨情節戛然而止,滿場升騰起抱怨聲、唏噓聲和惋惜聲。最遺憾的是沒能看到這個劇情的結尾,不知道主人主生死如何?好人是否最終戰勝壞人?但沒過多久,就有人傳出結局,日本兵殺了好多中國人,霍大俠也死掉了!“胡球扯,咋會呢?他武功那么高,可是第一條好漢啊。”聽眾不以為然。追問來歷,他說碰巧到縣裡辦事,在親戚家看的,“這小子沒一句實話,那天中午吃飯時我還看到他在來賭呢”,反駁引起鬨堂大笑,倒淹沒了對劇情的深入探究。可到後來還是給組長家那個到鄉下避暑的親戚“城裡人”權威地證實了霍大俠的死訊,他的確是給日本人氣死的!很多人也都氣了個半死,有一天不吃飯的,有一晚不睡覺的,也有人揚言要去砸電視,找導演理論的。
那個劇情基本上沒給我留下什麼太強烈的印象。但我還是記得了,裡面有個叫趙劍龍的壞蛋,卻很喜歡霍大俠的女人;霍大俠有兩個相好的,願為他捨棄生命。那時不太明白感情戲,不知道這錯綜複雜的愛情糾葛就是後來連續劇里的保留項目:三角戀,或四角戀,甚至N角戀。那陣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武打動作,霍大俠功夫最高,既會反身接暗器,又能不用拳打只憑腳踢就把所謂的東洋武士或日本高手打得落花流水。記得還有個日本兵,應該是第二條好漢,武功介於霍大俠與大徒弟之間,卻特立獨行的怪異,在連續挫敗霍大俠徒弟挑戰的銳氣後,獨自沿著一條山路走到底,揮刀自殺了。那時不知道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是對侵略的譴責和抗議,是對被奴役、被殺戮人民的深切懺悔,他大義凜然地赴死只是出於對自己良心的安慰和對自己民族的救贖。只覺得這人好怪!他自殺了,霍大俠死了,他徒弟也完了(記得好像是這個結果,記不清死因),那么多厲害的人物都死光光了,這戲真讓人沒一點念想!當然後來知道,這大致上是對歷史的記錄,不能過於篡改真相;再說悲劇更有一種引力和張力,“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更易引發人們共鳴。
《康德第一保鏢傳奇》經過歲月的淘洗和記憶的篩選,就沉澱下這些故事梗概了,但我對裡面的歌(即片首曲和片尾曲)卻銘記很深。當然具體歌詞是記不全的,只是被那種溫婉舒緩的鏇律和哀感頑艷的唱腔打動得一塌糊塗。什麼“輕輕擰口水,心中全是他的影”,天哪,霍大俠太帥太有魅力了,讓如花似玉的姑娘愛得死去活來;“甘願生死相許君,伴君仗劍走天涯”,這就是感天動地義無返顧的生死之戀!“紅蘿蔔的胳膊白蘿蔔的腿,花芯芯的臉龐紅嘟嘟的嘴,小妹妹和情歌一對對”,形神兼備,色彩斑斕,又有眼花繚亂的兒女之情。那時當然搞不太懂歌詞的這種“賦比興”什麼的寫法,就像後來又有“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的唱法,心裡反而一個勁地納悶,說這些常見的農家菜乾什麼?——與比喻的技巧,只是一味到處聲嘶力竭地模仿乾吼。國中快畢業,上課時盯著前桌暗戀的女孩意亂神迷,看他嬌嫩的肌膚、白皙的面容與微微隆起的胸部,一症一呆間不覺在剎那間對傳唱已久的歌詞大意豁然開朗。寫得好,這就是好歌詞啊!以後再唱就不那么放肆了,也許只有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才會縱情高歌。但咱那破鑼般或叫驢一樣的腔調怎能跟歌星比呢?人家咋就唱得那么悅耳動聽?
如果說自己學唱的第一首歌,說句不太有品調的話,大約就是《不要逼我說話》、《情哥哥的心思猜不透》中的一個了。記得我是差不多上三年級才學國歌的,那距我的初唱晚了一到兩年的晚間。自學的早過受教的,就像走路早於爬行一樣,也算作咄咄怪事了。
略感遺憾的是,那部電視劇中的人物輪廓與出場陣容我記得不是太清。用力回想,有一個戴眼鏡斯文瘦氣的皇帝,英氣勃發的霍大俠,血氣方剛、軍儀颯爽的大徒弟,憂鬱陰沉的日本武士(就是那個自殺謝罪的第二條好漢)、兩個美麗可人的姑娘。除此之外,就想不起有什麼形神豐滿的人物了。相較之下,後來看到的《射鵰英雄傳》就強多了,登場人物個個特色鮮明,活靈活現,我們一些小夥伴還時常摹擬郭靖的穿著、語氣、口吻和神態,時不時地搞個惡作劇,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扮演成我們心目中冰雪聰明、機靈活潑的黃蓉,一起嬉笑追逐。
後來,又是煞費周折地看了電視劇《乙未豪客傳奇》,眼尖的清姐甫一開始就認出了那個英武的“恆沙數”,這不是霍大俠嗎?又跋山涉水地到臨近幾村觀看了露天電影《復仇大世界》《血濺秋風樓》,更喜歡了“霍大俠”及他的精彩表演。學校周圍的攤位賣演員貼上畫,不少女生還買了“霍大俠”扮演的劇中人物頭像,小心翼翼地貼上在筆記本里呢。
在我的感覺里,《康德第一保鏢傳奇》似乎是一部非常奇怪的電視劇,即它神龍見首不見尾,一經播出之後再沒有重播過,小時看過的那部便成為徹頭徹尾的“絕唱”和“孤版”。而差不多同期播出的《封神榜》幾乎年年重播。去年我有個周末突然心血來潮,就上網搜尋這部曾令我魂牽夢縈的《康德第一保鏢傳奇》,可是只有歌曲卻無劇情視頻。反覆操作,還是沒有結果,就查看網友們的留言,想找到確切原因,但沒能發現令人信服的解釋。有個網友說可能是由於“康德”兩個字的原因,那是溥儀在滿洲國做皇帝用的年號。我似乎有些恍然大悟,畢竟玩娛樂要服從於講政治的需要。你大張旗鼓地播出不是宣傳了“康德”嗎?本來對於大眾挺陌生的一個名字,一經熱播還不成為熱門名詞呀?它大概會削弱民眾的愛國心,觸發東北老人強烈不滿的民族情緒。可轉念一想,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長篇《額爾古納河右岸》一書中不也以康德年號為緯線,編年體似的講述了那雲詭波譎的12屈辱光陰么?可能兩者有所不同吧。真實的原因可是搞不清了,但小時模糊不清的部分疑問得到了明晰解答:如那個影響一代人成長的明星張繼波,他隨後又出演了哪些影視劇;那個把歌曲唱得百囀千回的女歌星,就是范琳琳,她後來到春晚唱《邊塞風》,有了新的發展;劇中本來不太引人注目的“皇上”、“趙劍龍”近年來還出演了幾部較有名氣的影視劇,真是寶刀不老。而對武師、保鏢“霍大俠”霍殿閣的傳奇身世與悲劇人生,有了新的認識與解讀……
零九五月二十五日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