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薩基病毒

庫克薩基病毒

庫克薩基病毒(Coxsackie virus)是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種。因最初於美國的庫克薩基地區被分離到而得名。庫克薩基病毒引起的感染,表現複雜多變。

概述

庫克薩基病毒(Coxsackie virus)是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種。因最初於美國的庫克薩基地區被分離到而得名。庫克薩基病毒引起的感染,表現複雜多變。1948年美國紐約州庫克薩基鎮發生脊髓灰質炎流行﹐研究人員將肌鬆弛性癱瘓病兒的糞液接種新生小白鼠﹐分離出一種病毒(A組庫克薩基病毒)。1950年又分離出B組庫克薩基病毒。二者之間的區別是在新生小白鼠中引起不同的病理改變。庫克薩基病毒感染在世界很多國家傳播流行。在中國也較常見﹐南方更為多見。在某些地方呈地方性流行﹔某些型的流行還有周期﹐有數年一次的傾向。病人及帶病毒者均為傳染源﹐主要經腸道傳播﹐但感染初期也可經呼吸道傳播。

生物學特徵

庫克薩基病毒形小﹐直徑在30nm以內。抵抗力較強﹐能耐乙醚﹑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但對氧化劑較敏感。庫克薩基病毒分A﹑B兩組﹐A組分24個血清型﹐B組分為6個血清型。本病毒易侵犯嬰幼兒。人受感染後多數不出現症狀。一般說A組易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皮疹﹑胃腸炎和手足口病。A7型尚可引起麻痹型脊髓灰質炎。B組易引起無菌性腦膜炎﹑急性胸肌痛﹑心肌炎等。

臨床表現

該病毒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先在腸道繁殖﹐後經血液循環傳至各臟器。多數人受感染後無症狀﹐發病者的臨床表現隨病毒侵犯的器官不同而異﹐病情輕重緩急也相差甚大。主要表現如下類型:
1、無症狀的感染:最常見﹐無症狀或僅有輕度疲倦。
2、夏季輕病:在夏季或秋季發生短期發熱﹐幼兒可伴有皮疹。
3、無名熱常由B組1~6型病毒引起。A 5和A6型可引起發熱伴淋巴結炎。
4、皮疹:常見於兒童。在夏季發生﹐潛伏期3~8日。發熱。皮疹最初出現在面部﹐以後延至頸部和胸部﹐可以遍及全身﹐主要是斑丘疹﹐不癢﹐不脫屑。有時手掌﹑足底﹑口腔和咽部有皰疹。A組病毒有時引起麻疹樣皮疹﹐B組有時引起出血性皮疹。
5、皰疹性咽峽炎:多見於兒童。在早春和夏季發生。突然發熱和咽痛﹐伴以食慾減退﹑吞咽困難﹑咽部充血﹐在扁桃體﹑懸雍垂﹑齶弓處出現小水皰﹐周圍有紅暈﹐3~5日後消失。多數型別的庫克薩基病毒均可引起。
6、急性淋巴性或結節性咽炎:發熱﹑咽痛﹑頭痛﹐在懸雍垂﹑扁桃體﹑齶弓和咽後壁有突起的堅硬白色或黃色病灶﹐周圍有紅暈。由A1型引起。
7、呼吸道疾病:表現咽痛﹑喉痛﹑全身不適﹑頭痛。偶涉及下呼吸道﹐特別在幼兒﹐A7型可以引起肺炎。A21型曾多次引起新兵的咽炎的暴發流行。
8、流行性胸肌痛:又名博恩霍爾姆氏病。突然發病﹐也可先有倦怠﹑頭痛﹑食慾減退。發熱和胸壁痛常同時出現。胸壁痛限於一側或胸骨下﹐為痙攣性﹐活動時加重。半數病人有腹痛。病期數日至2周。
9、神經系統疾病:又有以下類型﹕①無菌性腦膜炎。可流行或散發﹐表現發熱﹑倦怠﹑頭痛﹑噁心﹐1~2日後出現腦膜刺激征﹐頸背強直﹐伴有嘔吐。腦脊液細胞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病程數周﹐最後完全恢復。由多種型別的病毒引起。②腦炎。③肌鬆弛性癱瘓症。④共濟失調。⑤吉蘭-巴雷二氏綜合症。
10、心肌類:在庫克薩基病毒感染中﹐約有5%侵及心臟﹐包括心包﹑心肌和心內膜﹐以心肌炎為常見﹐呈廣泛的局灶性病變。成人和兒童都可發生﹐嬰幼兒尤多見。本病可單獨存在﹐也可伴有其它臟器的損害﹐例如腦膜炎﹑肝炎等。
11:手足口病: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也曾發生流行。病情輕﹐常被忽略或誤認為是蟲咬。
12、胃腸病:A組病毒常在嬰幼兒中引起胃腸炎的症狀﹐如腹瀉和嘔吐。
13、眼病:B2型病毒曾引起眼結膜炎。1970年A24型病毒的變種在新加坡引起6萬人的急性結膜炎大流行﹔1971年在香港和1975年在新加坡又暴發流行。少數病人有結膜下出血﹐1~2周后痊癒。
14、新生兒疾病:B組病毒引起的新生兒疾病較多﹐A組引起的少見。嬰兒室中本病毒可通過接觸傳播。嬰兒受感染後可表現隱性感染﹐嚴重者亦可致死。症狀有嗜睡﹑吮乳困難﹑嘔吐﹑有或無發熱。嚴重者有心肌炎和(或)心包炎。
15、其它:少數胰腺炎﹑糖尿病﹑肝病病例可能與B組庫克薩基病毒有關。B組病毒感染孕婦後﹐可能通過胎盤侵入胎兒﹐引起先天性畸形。
庫克薩基病毒庫克薩基病毒

診斷和治療

診斷主要靠病毒分離﹑鑑定和血清學檢查。無特效療法﹐主要對症治療及支持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