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

幽谷

幽谷幽深的山谷。

基本信息

詞語

拼音:yōu gǔ
解釋:幽深的山谷。
出處:《秋天》(作者是何其芳(1912-1977)):“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例句:不見幽谷蘭,荊棘生其旁。豈不欲鋤之?鋤之蘭根傷。
造句:他隱居於幽谷中,久久不敢與世人見面
英語:Glen
基本解釋:
[keep and secluded valley] 幽靜深邃山谷
詳細解釋:幽深的山谷。
《詩·小雅·伐木》(1021—1086):“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雖處台隅,遂同幽谷。” 宋 王安石《次韻春日感事》:“潺潺嫩水生幽谷,漠漠輕寒動遠林。”《花月痕》第五回:“段首四句是:爾乃亭亭浄植,蓮出污泥,烈烈奇香,蘭生幽谷。”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

出處作者簡介


中文名:

何其芳

國籍:

中國

民族:


出生地:

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職業:

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哲學系

代表作品:

散文集《畫夢錄》,詩集《預言》,《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廣闊

天柱山幽谷

幽谷 位於安徽天柱山天獅峰南側石壁下,一巨石緊挨峰壁,縫寬僅尺余,高下落差近80餘米。今已沿縫隙鑿成石級,可容一人側身摩崖通過。又名“幽谷天梯”。(本文收集整理於《天柱山志》1991年版)

拉馬丁詩歌

詩歌譯文

我這對一切甚至對希望都已厭倦的心
再也不會憑著自己的意願去打擾命運;
啊,我兒時的幽谷,只求你把幽靜的環境
借給我消磨一天,讓我等待死神。
這正是幽暗的山谷那狹窄的小徑:
這山丘的斜坡上綿延著茂密的樹叢,
向我的臉上投下交錯紛雜的陰影,
把我整個兒籠罩在一片寂靜與安寧之中。
這裡,兩條藏在綠叢下的清溪
在蜿蜒曲折中勾出幽谷的輪廓;
它們讓潺潺的水聲伴隨著漣漪,
在離源泉不遠處頓然消失,不可描摹。
我生命的源泉也像溪流一樣隱去蹤影,
它已經悄然流逝,杳如黃鶴,無法描繪:
但溪流的波浪清澈見底,而我紛亂的心情
卻怎么也反映不出韶華的光輝。
這溪灘的涼爽,這籠罩著溪灘的濃蔭,
引得我終日流連在溪流的岸旁;
像個為一支單調的歌所安慰的幼嬰,
我的靈魂竟在溪水的潺潺聲中墜入夢鄉。
啊!我就愛在這裡駐足,獨處於大自然的懷抱,
為一片圍牆般的青蔥翠綠的葉叢
與足以供我遊目騁懷的有限的視野所環繞,
只聽到淙淙水聲,只望見浩浩長空。
這輩子已太多地經歷,太多地感受,太多地眷戀,
因而趁一息尚存來尋求忘河①的靜穆;
啊,秀麗的地方,你就是我那遺忘的彼岸:
從今以後只有遺忘才是我至高無上的幸福。
我的心終於平靜,我的靈魂終於沉默!
塵世那遙遠的喧鬧聲縱然傳來也失去蹤影,
猶如隨風飄向耳邊但已聽不清楚,
因距離而變得微弱的遠方的聲音。
從這裡我發現生命正穿過雲翳,
因我而在往日的陰影中消亡;
只留下愛情:宛如從一場朦朧的夢裡
醒來時唯一殘存的崇高的形象。
你就在這最後的歸宿停下吧,我的靈魂,
仿佛一位趁還沒有踏進城門
坐下來,滿懷著希望吸一會兒黃昏
那幽香四溢的空氣的旅人。
讓我們像他一樣抖掉腳上的塵土;
人永遠也不會再度經過這條路徑:
讓我們在不久於人世時像他一樣表現出
這預示著永遠安寧的鎮靜。
你的歲月正如山坡上的陰影
漸趨衰微,又如秋日一般蕭索而短促:
你失去了友情,又得不到憐憫,
你孤獨地沿著小路走向墳墓。
但大自然卻在這裡將你吸引,將你愛戀;
請投入它這永遠向你開放的懷抱;
當一切都對你一反常態,大自然卻一仍舊貫,
同一輪太陽依然從你的歲月中升向碧霄。
大自然依然以陽光與綠蔭籠罩你的周身:
請讓你的愛情和你所失去的化為泡影的幸福決裂;
請熱愛這裡曾引得畢達哥拉斯①一往情深的回聲,
請和他一一起側耳細聽這美妙絕倫的仙樂。
請追隨空中的陽光,請追隨地上的綠蔭,
請伴著朔風飛向一望無際的天幕,
請伴著神秘的星辰那柔和的光明
穿過樹林潛入幽谷的陰暗處。
上帝由於懷有這種感情而顯示出智慧;
請終於從大自然的懷抱里發現它的創始人!
心神恬然時總有個聲音在靈魂深處縈迴,
又有誰未曾從自己的心坎里聽見這個呼聲?

詩歌注釋

①忘河,系希臘神話中地獄之河,亡靈飲其水,往事盡忘。
① 畢達哥拉斯(約前580年一前500年),古希臘數學家與哲學家。

創作背景

1819年夏,拉馬丁重遊埃克斯城,朱麗病逝,余痛未已,不禁睹物懷人,觸景生情。《幽谷》就是這次再訪的產物,8月8日起稿,10月完成。

詩歌鑑賞

作者首先運用茂密的樹叢、錯雜的綠蔭、蜿蜒的清溪與潺潺的水聲烘托幽谷中的寂靜與安寧,以清溪在近源泉處的頓然消失象徵他生命的源泉在錦瑟年華的悄然流逝,以溪流的清澈反襯他心情的紛亂,又以由衷的讚美揭示新的主題:面臨這引人人勝的環境,他那對一切甚至對希望都已厭倦的心不再想入非非,他的靈魂也因獲得慰藉而墜人夢鄉。這真是奇蹟般的變化:獨處於大自然的懷抱,流連在為一片綠叢所環繞的有限的視野里,他的心竟歸於平靜,他的靈魂竟歸於沉默,塵世的喧囂居然隱沒,生命雖在消亡,愛情卻巋然獨存。
詩人繼而慨然長嘆:他這輩子實在經歷得太多,感受得太多,眷戀得太多,因而不得不從遺忘中尋求解脫。這裡隱約透露出他內心深處痛苦的烙印。惟其對不堪回首的往事念念不忘,他才寄厚望於遺忘;惟其對化為泡影的幸福依依不捨,他才奉遺忘為至福。既然陶醉於幽谷的藹藹密林、淙淙水聲與浩浩長空,他就理所當然地把大自然的懷抱看做他靈魂的最後歸宿。他欲揚先抑地描畫了自己的淒涼景象:歲月漸趨衰微又蕭索而短促,失去廠友情又得不到憐憫;然後筆鋒一轉,展開強烈的對比,向大自然唱起熱情洋溢的頌歌:當一切都對他一反常態之際,大自然卻一如既往地吸弓l他,愛戀他,依然以陽光與綠蔭籠罩他,依然以回聲那美妙絕倫的仙樂伴隨他,依然以神秘的星辰那柔和的光輝引導他。他終於從大自然永遠開放的懷抱里發現無處不在的造物主,並從自己的心坎里聽見智慧的呼聲。
較之《孤獨》,《幽谷》從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中來,又從現實世界中找到靈魂的歸宿,表現出幻想破滅後的醒悟,顯示出精神境界的提高,這正是拉馬丁詩歌主題的新穎之處,也正是這篇詩意雋永而耐人尋味的佳作的成功之處。

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1811年秋漂泊義大利,在那不勒斯認識了一個叫格拉齊拉的姑娘,後來為她寫了一部小說《格拉齊拉》。1816年秋,他在法國東南都溫泉區療養,認識了一位老科學家的年輕妻子,兩人相戀。她次年的病故給他帶來懊喪的回憶,寫下了許多悲嘆愛情、時光、生命消逝的詩篇,後結集為《沉思集》,1820年發表後獲得上流社會的熱烈歡迎而一舉成名。他還著有詩集《新沉思集》、《詩與宗教和諧集》,小說《一個女僕的故事》、《聖普安的石匠》等。拉馬丁長於抒情,詩歌語言樸素,節奏鮮明,但情調低沉、悲觀。他認為詩是心靈的語官,是感情充溢時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給人以輕靈。飄逸、朦朧和淒涼的感,覺著重抒發內心深切的感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