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又譯《幸福的贏得》,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所寫的一本關於生活哲理的小書。寫於1930年。羅素在該書中討論了各種常見的問題,如生存競爭、煩悶、嫉妒、疲勞等等,並闡述了自己認為可以避免的方式。本書中的《人類幸福之路》(原名《萬人幸福指南》)之部分內容,曾以內部資料的形式多次印行過,這裡是由滕穎、陳瑛二位先生根據日文原版重新譯成的中文。日本倫理研究所中國事務所于振忠主任、日本倫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龔穎副研究員承擔了全書的最終校訂、聯絡統籌等工作。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英國著名哲學家貝特蘭·羅素與後來的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不同,他對社會和人生的種種問題是極感興趣的。他是一位流暢和多產的作家,他畢生的著作中絕大部分是屬於社會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通俗著作,而屬於純哲學的尚不及三分之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人類前途命運深切關注是羅素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而對自由和幸福這兩個人類基本生存價值的探討就成了羅素為大眾而寫的通俗著作的主題。他對知識確定性的追求,他的重建社會的理想,以及他對戰爭、政治、道德、教育、信仰等方面傳統觀念的懷疑,其目的在於探求如何使人類擺脫愚昧和迷信,獲得健全的理智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也就是如何獲得自由與幸福。他對人類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過他大量的關於社會、政治、倫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達出來。羅素自己曾經坦言,他的非哲學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學家的身份寫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難現狀的普通人的身份寫的,他謀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狀況,表達出世人謀求自由和幸福的心聲。

在本書中,羅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學說,而是把一些經由他自己的經驗和觀察證實過的通情達理的意見歸納起來,製做出一張獻給讀者的方子,希望無數感到鬱悶的男男女女,能夠在此找到他們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夠憑著適當的努力變得幸福。該書曉暢明白,歷來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國內也曾有多個譯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譯更是為這本書增添了光彩。

編輯推薦

我最贊成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辛福的本源。”而是大多數的參差多態都是敏於思索的人創造出來的。

--王小波

一位英國哲學家兼有如此多的理智力量,如此多的文化教養和如此多的對自由的熱愛,從穆勒以來只有他一個人。沒有任何哲學家對二十世紀的理智生活給予了比羅素所給予的更加有益的影響。

--[美]M·懷特

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美]A·愛因斯坦

作為一位通俗作品的作家和知名人士,羅素在弄清我們時代的思想和焦慮方面起著一種獨一無二的作用。在其作品的後面,站著一位我們時代最具有豐富多彩的個性的人。

--[美]M·K·穆尼茨

我的一生始終為以下三種激情所支配:對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對愛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

--[美]B·羅素

作者簡介

英國著名哲學家貝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羅素是20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同時又是著名的數學家、散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羅素一生馳騁於數學、邏輯、哲學、政治、社會、歷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個領域,寫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對20世紀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譽為“世紀的智者”。1950年,羅素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旨在表彰他的“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作品目錄

前言:世紀的智者

譯者弁言

作者序

不幸福的原因

01什麼使人不快樂?

02浪漫底克的憂鬱

03論競爭

04論煩悶與興奮

05論疲勞

06論嫉妒

07論犯罪意識

08論被虐狂

09論畏懼輿論

幸福的原因

10快樂還可能么?

11論興致

12論情愛

13論家庭

14論工作

15論閒情

16論努力與捨棄

17幸福的人

附錄:羅素年表

經典語句

女人把所有其他的女人都看作自己的競爭對手,而男人一般只對那些與自己同一個職業的男人有這種情感。

大家所說的人生鬥爭,實際上是成功的鬥爭。人們進行這種鬥爭時所害怕的並非第二天沒有早飯吃,而是不能勝過鄰人。

快樂的秘訣是:讓你的興趣儘可能廣泛,讓你對人和物的反應儘可能友善。

不僅是聖書,所有出色的小說也都含有枯燥的章節。一部從頭到尾都是閃光語言的小說,肯定成不了傑作。除了少數重大時刻外,偉人們的人生也是平淡無奇的。

多數工作都會使人得到兩種滿足,一是消磨時光,二是給抱負以一定的出路,而這就足以使一個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個無工作的人快樂得多。但是當工作有趣時,它給人的滿足感將遠遠優於單純的消遣。

對於喜歡草莓的人,草莓是好的,對於不喜歡的人,草莓是不好的。但是喜歡草莓的人享有他人所沒有的興趣;在這方面,他的生活更有精彩,於他們生活的世界也更適應。

一般說來,女人所愛的是男人的性格,而男人所愛的則是女人的外貌。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承認男人顯得不如女人,因為男人認為女人可愛的品質,遠不如女人認為男人可愛的品質來得有價值。

人類的天性是對那些最不要求愛的人才最樂於給予愛。一個竭力用仁慈的行為去贏得愛的人,往往會因人類的無情而悲傷。

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創造。只有伴以一定程度的寂寞,某些美好的東西才有可能被人獲得。

文摘

將他錘成粉屑——震得赫真江①邊的青林綠草都兢兢地搖動!但是不然!電火盡閃著,霹靂卻始終不到,高樓依舊在層雲中矗著,純金的電光,只是照出他的傲慢,增加他的輝煌!羅素最近在他一篇論文叫做:《餘閒與機械主義》(見Dial,For August,1923)⑦又放射了一次他智力的電閃,威嚇那五十八層的高樓。我們是踮起腳跟,在旁邊看熱鬧的人;我們感到電閃之迅與光與勁,亦看見高樓之牢固與倔強。一二百年前,法國有一個怪人,名叫凡爾太③的,他是羅素的前身,羅素是他的後影;他當時也同羅素在今日一樣,放射了最敏銳的智力的光電,威嚇當時的制度習慣,當時的五十八層高樓。他放了半世紀冷酷的、料峭的閃電,結成一個大霹靂,到一七八九那年,把全①赫真江,通譯哈得遜河,美國東北部的一條大河,在紐約 人海。②括弧內的英文是,《日晷》1923年8月號。《日晷》是美國的一家學術刊物,其編輯部於1918年從芝加哥遷到紐約,故這裡有震撼紐約之說。③凡爾太,通譯伏爾泰(1694一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

我認為,厭煩作為人類行為的一個因素,遠未受到應有的注意。我相信,它曾是各個歷史時代中重要的動力之一,在今日則尤其如此。厭煩似乎是人類獨有的情緒。誠然,籠子中的動物總是無精打采,踱來踱去,呵欠連天,但在自然狀態中,我不相信它們會有類似厭煩的感覺。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在搜尋敵人或食物,或同時搜尋二者;它們有時交配,有時則設法取暖。但即使當它們不快樂時,我也不認為它們會厭煩。類人猿也許在這方面像在其他許多方面一樣與我們相似,但我從未和它們一起生活過,所以也就無從驗證了。

人的才能無法充分發揮,也是厭煩的要素之一。我想,從要你性命的敵人那裡逃跑雖然是不愉快的,但肯定不會令人厭煩。一個人將被處死時,斷不會感到厭煩,除非他有超人的勇氣。同樣,誰也不會在上議院作初次演說時打呵欠,只有已故的德文希爾公爵除外,他曾因此受到同僚們的敬重。厭煩的本質是渴望發生事情,並不非得是愉快的事情,只要那事情能使厭煩者感到這一天與那一天不同就行。總之,厭煩的反面不是愉快,而是興奮。

興奮的欲望於人類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男性。我想,這種欲望在狩獵時期要比其他時期更容易滿足。狩獵是令人興奮的,搏鬥是令人興奮的,求偶是令人興奮的。一個野蠻人會設法姦污一個身旁有丈夫睡著的女人.雖然他知道那丈夫一旦醒來,他便要送命。我猜想這種情形不會令人厭煩。但是隨著農業時代的到來,生活開始變得單調乏味了,當然,貴族不在此列,他們至今仍停留在狩獵時期。我們聽到過很多關於機器管理如何乏味的說法,但我認為採用舊式耕作法的農業至少同樣乏味。的確,與多數慈善家的意見相反,我認為機械時代極大地減少了世人的厭煩。以僱傭勞動者而論,上班時間是不孤獨的,夜晚又可在各種娛樂中度過,而這在舊式的鄉村中是不可能的。

媒體推薦

一張申府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美]A.愛因斯坦

作為一位通俗作品的作家和知名人士,羅索在弄清我們時代的思想和焦慮方面起著一種獨一無二的作用。在其作品的後面,站著一位我們時代最具有豐富多彩的個性的人。

——[美] K.穆尼茨

羅索的《幸福之路》雖然寫於大半個世紀前,但書中分析陝樂與不快樂的原因卻是歷久常新。無論處於任何時代,人都會經歷快樂與不快樂的時刻,作者特別指出導致不快樂的原因,教讀者多認識自己,更提出一些可以引領大家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甚富啟發性。

——香港電台十大好書精選

序言

每次我念羅素的著作或是記起他的聲音笑貌,我就聯想起紐約城,尤其是吳爾吳斯五十八層的高樓。羅素的思想言論,仿佛是夏天海上的黃昏,紫黑雲中不時有金蛇似的電火在冷酷地料峭地猛閃,在你的頭頂眼前隱現!

後記

本書中的《人類幸福之路》(原名《萬人幸福指南》)之部分內容,曾以內部資料的形式多次印行過,這裡是由滕穎、陳瑛二位先生根據日文原版重新譯成的中文。譯時參閱了台灣原啟子和林宴夙、何佑森等人的中文譯本。

《獲得幸福的法則》部分,也是由滕穎、陳瑛二位先生首次譯校面世。日本倫理研究所中國事務所于振忠主任、日本倫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龔穎副研究員承擔了全書的最終校訂、聯絡統籌等工作。其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余涌副所長對於這項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非常感謝金城出版社王吉勝社長及責任編輯,他們的真誠和辛勞,保證了本書的順利出版。

日本倫理研究所理事長丸山敏秋

2010年10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