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學名:Istiophorus platypterus (Shaw, 1792),為旗魚科旗魚屬的一種魚類,俗名雨傘旗魚,東方旗魚。分布於全世界熱、溫帶海域。吻延伸為長圓形,矛狀,與近緣種類如槍魚的區別是體較細長,腹鰭長,特別是背鰭寬大如帆。體深藍色,腹側銀白,背鰭亮藍而有斑點。體長約3.4公尺(11英尺),重約90公斤(200磅)或更重。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旗魚的分類尚無定論,可視為一個種I.platypterus或幾個種。大洋性魚類,大連市沿海亦有。

基本信息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 旗魚科 Istiophoridae

屬: 旗魚屬 Istiophorus

種: 平鰭旗魚 I. platypterus 中文名:平鰭旗魚(拼音:píng qí qí yú);英文名:Indo-Pacific sailfish;學名:Istiophorus platypterus。平鰭旗魚,為旗魚科旗魚屬的魚類,俗名雨傘旗魚,原產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本魚最大長度是340厘米,是在海洋中速度最快的魚之一,游速達到109公里/小時。平鰭旗魚是機會主義掠食者,食物包括魚類,甲殼類,頭足類動物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

外形特徵

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最大長度340厘米,重量100公斤。

平鰭旗魚體延長,略呈圓筒形,稍側扁。頭較長,吻長而尖,呈劍狀突出。第一背鰭長而高,呈帆狀,具有黑色斑點;第二背鰭短小;胸鰭呈鐮刀狀;腹鰭狹長,起點在胸鰭基底下方稍後,向後延伸至肛門,具有一鰭棘;尾鰭深叉形。體青褐色,有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體側無橫帶和圓斑。

分布範圍

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

平鰭旗魚,原產於印度洋和太平洋,部分種群經蘇伊士運河游入地中海與紅海。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上層洄游性魚類,一般皆發現在躍溫層之上的水域,常成群出現於島嶼周遭的水域。游泳速度快。具繁殖洄游之習性。主要攝食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生活習性

平鰭旗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平鰭旗魚在短距離內有巨大的爆發力,在1920年的實驗中記錄,其最快游速達到109公里/小時,通常狀態下游速為37-55公里/小時,因此他們可以捕獵鮪魚,鯖魚等游速快的魚類。

平鰭旗魚通常獨自捕獵,偶爾集體配合捕獵,食物包括魚類,甲殼類,頭足類動物等,沙丁魚,鳳尾魚和鯖魚是最主要的食物。

完全成熟的平鰭旗魚很少有天敵。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編號: 8205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旗魚科
拉丁科名: Istiophoridae
中文屬名: 旗魚屬
拉丁屬名: Istiophorus
拉丁種名: platypterus
定名人: (Shaw et Nodder)
年代: 1792
中文名: 平鰭旗魚
ogenus: Xiphias
模式產地: 印度洋
俗名: 雨傘旗魚
國內分布: 台灣基隆, 成功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下卷]:56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