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文化

平民文化

學者認為,平民文化即大眾文化,具有平民性的品格,平民的精神,平民的世俗現代性等特點,現代世俗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平民文化。所以,又有學者認為,平民文化就是世俗文化、草根文化和民間文化。

概念

、

要明白平民文化首先要明白平民的界定,平民的經濟地位和生存方式,造就了世俗的、功利的、低俗的平民精神。周作人認為平民精神是“求生意志”的體現,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著名學者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說過:“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而“貶官文化”只是“平民文化”的一個部分。 所謂“平民”者,乃是指無官之人。平民又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指與“官”字連邊都沾不上的人,這類人包括極多。像落榜的、不想作官的、終生潦倒的、家道中落的……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平民”;第二類就是被貶官的。
學者認為,平民文化即大眾文化,具有平民性的品格,平民的精神,平民的世俗現代性等特點,現代世俗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平民文化。所以,又有學者認為,平民文化就是世俗文化、草根文化和民間文化。學者艾君在《改革開放30年,“草根文化”補充了主流文化》一文認為,無論如何解釋,社會上對於“草根文化”、“平民文化”的理解無非具有“平民化、大眾化、娛樂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從以上四個特點看,實際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講的“社會文化、民眾文化”所具有的共性。所不同的在於,“草根文化”帶有了更強烈的“俗”文化的娛樂性特點。

平民文化衝擊精英文化

學者肖遙先生認為,沒有超女,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竟然還有投票的激情。 沒有超女,我們不會知道我們的主流文化竟然發生了如此驚人的變異。 一個地方電視台並非精品的節目,甚至被部分人批判為格調不高,卻取得了令策劃者自己也預料不到的成功。 對於超女的成功,很多人歸因於“海選”的巧妙構思、簡訊投票帶來的參與感,PK制度的可觀賞性,評審的出位表演,“黑幕”的成功炒作……。然而,所有這些說法,都停留在技術層面,我更傾向於認為,超女是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點燃了休眠已久的活火山,處在火山口上的超女,不火也難。 這座火山,就是上至高官貴胄,下至市民村夫,心中壓抑已久的渴望娛樂渴望文化的神經。 時勢造英雄,無論超女的策劃者是否意識到了,或者意識到了多少,他們關於這檔節目的構思,其實正是順應了平民大眾對於文化的渴求以及他們正在變化的口味。我甚至覺得,在後期,節目策劃者是被鋪天蓋地的社會大眾的喧囂牽引著鼻子前行,他們應該比我們更能感受到民意的力量。公眾的吶喊就透過傳媒的放大,猶如威力逐級加大的海上颶風。這種力量一定使他們既興奮又恐懼,興奮是因為他們扇起了大眾娛樂的鏇風,並因此第一個進入了金山;恐懼是因為稍有不慎,大眾輿論的颶風就會將他們打得七零八落。 在經過了多年的沉悶後,大陸社會的主流文化,正靜悄悄走向“質變”的前夜。80年代初期和中期,“傷痕”與“改革”兩大主題一度成為全社會高度一致的文化命題,但在此之後,文化領地越來越為精英們所占據,無論是80年代末的憂國憂民、90年代的小資情調都是如此,除了港台的流行歌和電影,反映真實平民生活的題材越來越少,老百姓被強迫看和聽才子佳人、高官富商的故事,即使有,也因為創作者的非平民化而難以引起廣泛共鳴。 這種現象再正常不過。從古到今,詩詞歌賦就是非富即貴人士的消遣,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文化”是個高深莫測的詞。民間文化只有得到文人墨客之類精英們的認可,才能以被吸收者的身份進入主流文化範疇。 網際網路和移動通訊的出現和迅速普及,為改變這一古老的規律提供了條件。但平民文化要衝擊精英文化的主導,關鍵是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內涵。這種內涵已經在最近兩年一系列的“現象”之後形成雛形,而“超女”現象無疑是這個過程中的又一次爆發。 簡單地看,超級女聲是娛樂圈的又一場造星運動,但真正吸引億萬人關注的是,策劃者成功地將醜小鴨變成的白天鵝的造星全過程,如此細緻地展現在公眾面前。看著那幾個出了名的超女,人們會驚嘆,天啊,他們竟然就是和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就在我的身邊。然後,他們會想,她們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 “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超級女聲的這句口號,點出了新平民文化的精髓。推而廣之,近來越來越興旺的網路“部落格”,以及動漫、COSEPLAY等等,何嘗不是“想寫就寫”,“想拍就拍”,“想演就演”?全民參與,正是新平民文化的第一特徵。寫作不再是作家的事,影視不再由專業演員和導演專美,就連新聞媒體,也越來越依賴“讀者報料”。超級女聲是這種潮流的集中釋放,我們不應該為未來出現的超級寫手、超級畫手等等而驚訝。 全民參與,人人都可以是明星。表現自我,蔑視權威。這些是新人文精神的真實寫照。評判優劣的標準又是什麼?很簡單,是“唱得漂亮”。無所謂雅,無所謂俗,只要唱得漂亮,寫得漂亮,演得漂亮,換言之,評判的標準是模糊的,只要公眾認可就行,多元化勢必帶來平民文化繁榮的浪潮。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傳統的歌星們也在追超女之星,當人們的注意力以及報紙娛樂版面被超女霸占時,他們何等尷尬。在閱讀網路部落格時,人們由於經歷相近而引發的感情共鳴,又讓上海寶貝們的無病呻吟,顯得那么徐娘半老,難以入目。 “超級女聲”的火爆,姑且可以稱之為“超女”現象,它與木子美現象、芙蓉姐姐現象、網路部落格現象一道,構成了新平民文化的第一個高潮。 超女的火爆起碼讓我們明白,媚俗何罪之有,清高又何須故作。如果媚俗的大潮席捲一切,曾經喜歡小資的精英們也不得不放下身段。

平民文化與物業管理

有一種現象似乎讓物業管理人倍感困惑,物業管理本身的進步和法制的日漸完善並沒有給物業管理帶來春天。相反,業主對物業管理的反感卻在與日俱增,看看高居第三位的投訴率便是再好不過的明證了。多數的物業管理者把其歸究於物業管理髮展還不夠成熟和業主對物業管理的不了解,以及提供服務與收取費用的落差。若細細分析,這顯然存在矛盾,在十年前,在物業管理髮展更不成熟和業主對物業管理更加不知為何物的年代,物業管理的發展卻是一日千里,迅速融入大眾的生活中去。
深入探究箇中原因,不切實際的服務定位,眼高手低的行事方式,虛有其表的管理理念,普遍存在於中國的物業管理企業;以物業管理最發達的深圳為例,經過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輝煌,在第一代物業管理的領軍人物紛紛引退之後,深圳的物業管理便開始陷於一種近乎迷茫的發展之中。我們看到的是企業間充斥著好高騖遠的作風,哪些所謂物業管理專家和精英,對物業管理髮展的思考,對市場的真正定位,僅止於書本的過時理念,或被一些華麗詞藻所迷惑,創新而實用的物業管理方式高度缺失。
物業管理目前的這種困境也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更多的思考:為什麼今天物業管理的環境還不如十年前?相對於十年前,我們所管理的樓盤和小區,在硬體設施上都已有著質的改變,今天的建築無論從空間還是從細節上都日漸顯露出以人為本的情懷,滿足著人們對生活的需求;與之相較,而作為軟體環境,我們的物業管理服務卻始終透露出一種空洞和貧乏,這種空洞和貧乏不僅體現在服務理念上,還體現在服務方式上。
也許,我們還沒發覺,我們對物業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追求已遠遠超越我們所服務對象的需要,甚至理解程度。我們似乎還缺少對我們所服務對象最起碼的分析。我想有一種現實狀況我們必須明白:在享受我們物業管理服務群體中,最普通最基層的市民階層占著絕大多數,對他們而言,關注現實生活是其重點,表現在以日常生活所需為追求目標,熱衷於個體意識之實現及平等公正的社會待遇等等,體現在文化上,便是一種平民文化的特質。
既然如此,哪么我們的物業管理便以應此為著力點了。這裡,我們還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平民文化。所謂平民文化,我把理解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價值觀,平民文化的最大特點體現在其務實性。事實上,平民文化是一種感情文化的縮影。平民最關心也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別人對他們的感情世界從內心發出的關懷與體貼。體現在物業管理上,即是以一種吻合他們生活習慣,滿足情感需求的各種形式的活動去抒發感情的寄託,用最老百姓的語言、最親切最貼心的活動,去理解他們的需求。

社區文化的主流是平民化文化

在上個世紀的最後二十年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轉型,市場經濟的引入和發展也推動了市民社會的崛起。在這次社會大轉型過程中,文化也開始發生了裂變,文化空間開始從知識精英向普通大眾開放,大眾文化或是平民文化成為逐漸社會主流的文化形態。
平民文化首先是在城市的平民階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而這些人正是物業管理的主要對象。時至今天,情況並沒有改變,雖然白領、金領,甚至所謂灰領的異軍突起,並日漸成為購房者的主力軍,但從本質上而言,他們依然屬於平民階層。其實從另一角度而言,今天的中國並沒有所謂的貴族階層,也沒有所謂的貴族文化存在。
對物業管理者而言,這一分析是十分有意義的。至少讓我們明白一點,在我們所管理的社區,對於我們所服務的業主、住戶,他們所抱有的,始終是一種平民化的情懷。
這種平民化的情懷首先表現在追求平淡而閒散的生活方式。在中國的平民階層,始終被當作一種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其實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二十年里,已悄然成為一種主流。這從十多年前的電視連續劇《渴望》紅遍大江南北,到後來一大批情景喜劇被許多人追捧,乃至在今天的廣東,高居收視率榜首是一部近乎“下里巴人”式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在精英薈萃的深圳也不甘寂寞,一部同樣極具平民特色的《深圳出租屋》在電視的黃金時段牢牢霸占了近半年時間,這種趨勢似乎還在蔓延。
這些通俗易懂的東西無不詮釋著一種平民文化氛圍的形成,無論是《渴望》,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或《深圳出租屋》,都是從平民視角出發,以百姓生活瑣事為內容,提煉其中的喜聞樂見的趣事進行濃縮。它們並不刻意展示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也不熱衷沉重的社會歷史意義,只是輕鬆隨意的閒侃,甚至有幾分市井的無聊和庸俗,卻迎合了幾乎所有階層的人們,無論是出入高級寫字樓的白領,還是在建築工地揮汗如雨的民工,都在為此如痴如醉,沉緬其中。
這一切都為物業管理人上了生動的一課,作為社區的管理者,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社區文化的引路人和倡導者的角色,但我們的做法和方式有時確是值得商榷的。
現在,幾乎所有物業管理公司都在對社區文化的推行方面不遺餘力,都意圖通過社區文化的推行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氛圍。然而,我們在積極推崇社區文化的同時,卻始終存在一種困惑,哪就是我們該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區文化活動?我們活動的形式該如何選擇?在前些年,多數社區以開開晚會,猜猜燈迷,做做遊戲為主;時至今日,在一些硬體設施較好,加之某些物業管理公司財大氣粗,似乎比較傾向於“陽春白雪”般的高雅活動,鋼琴音樂會、社區論壇之類成了主流。
前者雖然簡單一些,卻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口味,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而,我們常常會發現,每每到了開晚會、猜燈迷時,小區內人山人海,煞是熱鬧;後者雖然高雅,但是否符合社區的實現情況。前不久,在深圳某著名的小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水上鋼琴音樂會,在夜晚朦朧的霓虹燈的映照下,水池、花園相映成輝,悠揚的鋼琴聲在小區上空飄蕩,其情其景可謂高雅脫俗了。但我始抱著一種懷疑的心態,究竟會有幾人能真正聽懂這些音樂,何況要聽音樂到音樂廳會比這有氣氛得多;倘若如此的話,讓社區的業主、住戶故充高雅,辛辛苦苦幹坐幾個小時,又有何意義。
其實我們應該明白,在緊張而繁雜的工作生活之餘,現代社區的人們,需要的不是極具深度和內涵的說教,而是輕鬆活潑可以讓人暢懷一笑的東西。

物業管理的特質是平民化特質

一個行業的特質應該是這一個行業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物業管理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就是小區內乾淨整潔的環境、大門威嚴而立的保全,抑或還有滿臉堆笑、服務周到的小區管家。物業管理,讓人感知的是一個可以回歸的家園,哪裡有親切的場所有親切的人在等待著你。寧靜、安全、舒適、質樸,這一切都在無形之中形成了物業管理存在的意義,也在無形之中詮釋著物業管理的貼近百姓生活的平民化特質。
其實,中國的物業管理在創建之初便已決定了他的平民化特質了。深圳愛國路上哪座簡易的工棚,哪五位遠不是社會精英的創業者(他們本身便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奉獻給我們的也必然是一個極具平民特色的物業管理。他們的後來人,時至今日,依然是以平民為主體的。但我絲毫不覺這會有多少庸俗和淺薄的東西在裡面,反而會讓人倍覺親切,一個平民化的群體,用平民化的方式,管理著以平民為主體的社區,這一切都有些天衣無縫的味道。就算富人聚居的地方,依然顯得遊刃有餘。在怡景花園,深圳最早的富人聚居地,豪華別墅林立。然而,在這裡,中國最早的物業管理公司深圳市物業管理公司的職員們卻與他們融洽的相處著,進而創造著中國物業管理的一段輝煌。
這種平民化的特質同樣體現在物業管理的日常服務中,我們有時雖不願意承認物業管理的簡單,卻又不得不面對它本身的瑣碎。保全站崗執勤、清潔工打掃衛生、物管員處理各種鄰里糾紛,這些雖不是物業管理的全部,卻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物業管理的水平。這些東西毫無高雅可言,也難說會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但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卻同樣影響著人們的心情和生活:你能說在萬賴寂靜的深夜在小區默默巡視的保全不會讓你睡得更踏實香甜?你能說乾淨整潔一塵不染的小區環境不會讓倍覺心情舒暢?同樣,當遇到一些瑣碎的煩心事有人及時為你排憂解難,不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舒眉展顏的快樂?
因而,現在行業內有人非得拉著虎皮作大旗,硬要為物業管理尋一個高尚的名份便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從本質而言,什麼樣的行業性質衍生什麼樣的行業特質,儘管社會的進步及市場環境的改變會影響其的走向,但其特質是無法改變的。所以非要為物業管理安一個陽春白雪的帽子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表現,是阿Q精神的延伸。何況這種平民化的特質並不影響著物業管理的進步和發展。

物業管理髮展趨向是走平民化路線

我們現在還要思考的是:如何為物業管理尋求一條永久的發展之道?現實似乎總在與物業管理開著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理念的不斷創新引來的是極速增長的業主投訴率;法制的日漸完善卻在不經意間捆住了物業管理前進的腳步;一切都在與物業管理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物業管理的精英們只能常常用困惑和無奈來掩飾目前的窘境。
這種趨向必然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傷害,我常以為走平民化路線是復甦行業一條可行之路。如果我們並不以為平民化會降低物業管理的名份,並且它切我們現在服務對象的真實情況的話,哪我們必須承認:物業管理髮展的趨向是走一條平民化的路線,用平民化贏得業主的親近和尊重,進而為物業管理管理贏得發展的契機。
從文化的角度而言,平民化顯得有些歧義,也極可能會導致業內某些人士的反感和不滿,但正如上世紀初的中國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的大革新一樣,中國的物業管理也必然要經歷一次平民化運動的洗禮,這種洗禮不是顛覆,而是革新,說得明白些,就是為中國的物業管理健康發展尋求一條永久而又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這其實是與物業管理的現實相吻合的,今天的中國沒有貴族,物業管理服務的對象也沒有貴族,因而所有服務理念和方式的提出,都應以平民需求為目標。在服務理念上,擯棄高深難測晦澀迂腐的語言形式,用平民化的語言加以表達,除了物業管理者本身,讓廣大社區的業主、住戶也能明白其內涵;在服務方式上,以平民普通生活需求和情感需要為出發點,以滿足他們的日常需要為目標,在物業管理中建立一種平民化的格局。
平民化的物業管理將使其走出現在有些模糊的行業定位,也會徹底改變物業管理生存現狀。這表現在平民化的開放性和通俗性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填平物業管理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日漸拉大的鴻溝,物業管理因平民化而變得驟然親切。另一方面,平民化的物業管理將使今天的社區文化氛圍營造變得簡單而又能迎合服務對象的口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