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子

常春藤子

常春藤子,五加科多年生常綠攀援灌木植物,果實可入藥,主要分布在西南及陝西、甘肅、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名稱

通用名稱:常春藤子

拼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Ivy

拉丁名:Fructus hederae sinens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 Sinensis(Tobl.) Rehd.[H.sinensis Tobl.]

科屬分類

五加科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藥材基源

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秋季果熟時採收,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常綠攀援灌木,長3-20cm。灰棕色功黑棕色,光滑,有氣生根,幼枝被鱗片狀柔毛,鱗片通常有10-20條輻射肋。單葉互生;葉柄長2-9cm,有鱗片;無托葉;葉二型;不能枝上的葉為三有狀卵形或戟形,長5-12cm,寬3-10cm,全緣或三裂;花枝上的葉橢圓狀披針形,條橢圓狀卵形或披針形,稀卵形或圓卵形,全緣;先端長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寬圓形、心形;葉上表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或淡黃綠色,無毛或疏生鱗片;側脈和網脈兩面均明顯。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7個總狀排列或傘房狀排列成圓錐花序,直徑1.5-2.5cm,有花5-40朵;花萼密生棕以鱗片,長約2mm,邊緣近全緣;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3-3.5mm,淡黃白色或淡綠白以,外面有鱗片;雄蕊5,花絲長2-3mm,花葯紫色;子房下位,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花盤隆起,黃色。果實圓球形,直徑7-13mm,紅色或黃色,宿存花柱長1-1.5mm。花期9-11月,果期翌年3-5月。

生長環境

附生於闊葉林中樹幹或溝谷陰濕的岩壁上,庭園也常有栽培。

資源分布

分布於西南及陝西甘肅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溫

功能主治

;強腰膝,行氣止痛。主體虛贏弱;腰膝酸軟,血痹;脘腹冷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浸酒。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