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形射電望遠鏡

帶形射電望遠鏡,廣義地說,射電望遠鏡中凡天線反射面呈非軸對稱,即一方向的尺寸遠大於另一方向,就稱為帶形射電望遠鏡。

帶形射電望遠鏡

正文

廣義地說,射電望遠鏡中凡天線反射面呈非軸對稱,即一方向的尺寸遠大於另一方向,就稱為帶形射電望遠鏡。這種射電望遠鏡一般有扇形方向圖。帶形射電望遠鏡有克勞斯型系統、可變輪廓天線(即海金型、鏇轉拋物面或球面的一個帶)和拋物柱面等類型。克勞斯型系統(圖1)由作為主反射面的固定的鏇轉拋物面截帶 B、可傾側的平面反射器C和收集B面所反射的輻射能的小拋物面或喇叭天線(所謂“照明”天線)A三部分組成。B與 C通常置於東西方向。通過調整C的傾斜度可在子午面內改變系統的赤緯指向,而B的垂直截面為拋物線狀,水平截面為圓弧狀,故可在一圓形軌道上移動照明天線A,跟蹤射電源的周日運動約1小時。由於主反射面固定,可鏇轉的平面反射器較易安裝檢驗,因此可以建成精度較高的大型射電望遠鏡,且適於多頻段工作。最著名的克勞斯型系統有美國俄亥俄大學射電天文台、法國南錫系統和蘇聯澤緬基天文台的毫米波(PT-25)系統。可變輪廓天線由多平面鏡排列成的一鏇轉拋物面截帶和在焦點處的短拋物柱面形的照明天線組成(圖2)。平面鏡單元通過三個自由度運動──以焦點為中心的徑向位移、繞水平軸的鏇轉和繞垂直軸的鏇轉,調整其位置,便可以改變天線回響方向。反射面精度主要取決於各單元間的相互位置,易於實現設備的大型化和精密化。這種望遠鏡是蘇聯普爾科沃天文台最先使用的。1976年建成的蘇聯科學院專門天體物理台PATAH-600射電望遠鏡,是基於可變輪廓天線原理並結合克勞斯型系統設計成的。拋物柱面的饋源配置在焦線上,以調節饋源相位的辦法實現平行軸方向的電掃描,而垂直軸方向的方向束則借柱面繞水平軸的轉動進行調節。此類射電望遠鏡多作為複合射電干涉儀、綜合孔徑或十字系統的一部分來使用。單獨使用的典型例子是印度烏塔卡蒙德的地軸平行拋物柱面系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