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薩卡里亞

“帕薩卡里亞”原指一種3/4拍的西班牙舞曲。16、17世紀時傳至歐洲各國,成為一種鍵盤樂曲。大多用小調寫成,以4~8小節的固定低音為基礎,進行連續變奏。

簡介

帕薩卡利亞
起源於西班牙(一說帕薩卡利亞起源於義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紀時傳至歐洲各國,成為一種鍵盤樂曲。大多用小調寫成,以4~8小節的固定低音為基礎,進行連續變奏。

內容

喜歡收拾房間,但要等到有心情的時候,把幹活當成享受才可以。那天,陽光一朵朵在屋裡綻開,我滿心興奮,趴在地上仔細擦木地板上每一點污漬,清理掉每一絲頭髮。這種活又繁又粗,可我總在這時候聽巴赫的音樂,結果感覺居然整個事情都成為一種儀式:在那遙遠清潔的聲音和陽光里,一個人無聲而小心地打理著自己的房間—我不覺得這是褻瀆,而是以恭敬的姿態活在巴赫之中—在這個有塵埃有音樂的無常世界,你不恭敬又如何。此時我可以大大方方聽莊嚴悲愴的《聖。約翰受難》,或者那些格外浩大華麗的管風琴音樂,隨手拿起《帕薩卡里亞與C小調賦格》就好。這曲子我早已爛熟,可以不看譜子聽—當然,在那些緊張然而燦爛的經過句中,難免不知所之。
帕薩卡里亞,帕薩卡里亞。這幾個響亮的字往往讓彈管風琴的人心血沸騰。老師說它不論是難度還是深度都可列入管風琴文獻中的Top 5裡面。對這樣音栓複雜,極難獲得好聲效的大作,不敢奢望會有讓人非常滿意的錄音,最後的效果,簡直要看天意。我這裡比較好的錄音有兩個,一是美國著名管風琴家米切爾。莫瑞的演奏。他的句子透氣充足,不僅“活”,而且“潑”,在雍容的步伐中虎虎生風。此外,音栓配置格外動人心魄,錄音也好,在音響成為一片錦繡的時刻仍可辨內聲部的細密針腳。
另外一個是德國盲管風琴家瓦爾哈的演奏。他的演奏,我認為不如傳說中的那么棒,有的錄音甚至可以說很失敗,但這首《帕薩卡里亞》卻格外好,真是一片紫氣冉冉,既寬廣又沉厚,細處也毫不疏忽,飽滿到底。可以想像,有這般底蘊和血脈的人,跟巴赫也許真有份奇緣,即使失明也將苦心孤詣至死不悔,在巴赫搖動山河的壯大氣象中怡然心會。不過話說回來,執著的職業管風琴家誰不如此?如果沒有這份充盈的自足,還是儘早逃脫這個極度寂寞的演奏行當為妙。
“帕薩卡里亞”原指一種3/4拍的西班牙舞曲巴赫的前輩,同樣是北德管風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寫過同題作品 (賦格放在開始)。巴赫顯然是受他啟發,但其飛揚的想像力和膽略把前輩遠遠甩開。這部作品,幾乎可以當作管風琴上的《歌德堡變奏曲》,它由一個八小節長的主題引導,發展出二十個變奏,然後接入賦格。與《歌德堡變奏曲》不同的是,它的主題多數時候由腳鍵盤重複,雙手以重巒疊幛的變奏為主,但也有過幾次高昂的主題出現。從一開始,腳鍵盤沉穩地“宣讀” 一遍八小節長的主題,雙手便以附點八分音符粉墨登場。各個變奏或者改變節奏,或者引入八度做對比,上行下行相交錯著,其間音栓配置不斷變化。到了第六變奏,開始以十六分音符往上沖,高潮開始。在一叢叢犬牙交錯的十六分音符雙音中,主題仍在腳上篤實地前行。到了帕薩卡里亞中部,腳鍵盤鏇律暫歇片刻,雙手上分解和弦步步登高,成為天上幾點星辰,然後穩落在一個巨大的七和弦上,開始下一個變奏—其間步履闊大的迂迴和決絕令人唯有敬畏。結尾五個聲部齊上陣,喧譁著回憶一下以往的變奏,兩小節後銷聲匿跡,然後賦格接過尾聲和弦中的一個音挺身而出,以帕薩卡里亞鏇律為主題,開始剝繭抽絲地玩弄著迷人的對位。這部分居然更好聽,主題稍稍變化後在左右手和腳上穿行,伴以兩條對抗的對位聲線。這一段,密如子彈的一排排十六分音符間幾乎連呼吸都沒有,機械得令人難以置信,可是依然好聽,大概是由於主題上下穿行之際打造出一副骨骼雄奇的布局,此時細部的平直單調倒“酷”得可愛。有意思的是,高潮之後,兩小節長的雙手同時顫音,雙腳演奏十六分音符,平穩而又自得地駛入結尾。
令人驚嘆不已的是,這部作品中的《帕薩卡里亞》部分很可能出自即興創作。那時他只有32歲左右,還在魏瑪當管風琴師,曲風尚未進入那種計算得精準妥貼,無可替代的階段,倒可能更熱衷於即興弄技。但能知賞這分弄技之趣的人,即使在他的年代,也不會很多吧?我總是懷疑,以巴赫的信仰和本性,寫作不會以自澆塊壘,自掃心頭雪為懷,然而他的許多管風琴作品幾乎只能是演奏者自己玩的遊戲。你看五個聲部同時進行的時候,雙手各自弄兩個,十六分和八分附點音符在一隻手上並舉,聽者即使拿著譜子也難免迷路。還有那細微的和聲色彩,到賦格末尾的那不勒斯六和弦, 我是聽了若干遍,自己分聲部在琴上慢慢試過,又在老師指點下才恍然見得其中奇氣,但由於離正式彈奏差得還遠,所知也無非皮毛而已。如果只是草草聽過,除了有一片喧鬧之聲掠過耳際,還能留得幾何—而肯安安靜靜坐住聽巴赫的人,本來就寥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