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聲聲話杜鵑

春季播種期間,幾乎晝夜都能聽到一種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布穀—布穀”或者“割谷割谷—
割谷割谷”。這就是杜鵑。前者叫大杜鵑,後者叫四聲杜鵑。大杜鵑和四聲杜鵑大小像鴿子,體羽以灰色為主,腹羽白色,上面布滿黑褐色的橫紋。大杜鵑翅膀長而尖,飛行迅捷。這種體色和體型使它們在野外猛一看很像小型鷹類。但細心察看一下,你必定會找出區別來。首先,杜鵑在棲落的時候,身體大致呈水平姿態,而不是猛禽那種立
姿。其次,杜鵑的足趾兩趾朝前,兩趾朝後,適應於在森林內棲息和攀緣,所以它可稱為攀禽。杜鵑的繁殖方式很特殊,它自己不築窩,而把卵偷偷地放在別的鳥的集中,讓別的鳥孵卵,並撫育雛鳥。這樣不負責的父母真是天下少有。生物學家把杜鵑這種特點叫做窠寄生。

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巨著《動物志》中,就對杜鵑的這種習性作過描述。我國古籍中也有記載。

杜鵑的窠寄生繁殖若要獲得成功,必須選擇具備以下條件的義親——窠主。首先,雙方卵的孵化期要相當,這樣杜鵑的雛鳥才能順利地孵出,並且在跟窠主雛鳥的生存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其次,杜鵑是晚成鳥,雛鳥破殼後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由親鳥銜蟲撫育半個多月才能離窠。顯然,杜鵑如果把卵產在雞、鴨、雁等早成鳥的窠內,即使能夠孵出,也不能存活下去。再有,晚成鳥類之間的食性差異有時很大。例如,很多非雀形目的晚成鳥以魚、蛙、蜘蠍、蠕蟲、軟體動物以及植物性物質等餵養它們的雛鳥,這跟杜鵑專門以昆蟲為食的食性完全不同。所以,杜鵑的雛鳥即使能被它們順利孵出和飼喂,也不能存活。最後,在弱小的、易於欺侮的鳥類(如雀形目)窠中下蛋,成功的機會比較大。因為鳥類在繁殖期都有強烈地保護卵和雛鳥的本能,它們專心致志地保衛自己的窠區,驅逐一切侵入窠區的鳥類。大多數非雀形目鳥類的體型都比杜鵑大,繁殖期內往往異常兇猛,它們所保持的窠區面積很大,不允許杜鵑侵入。而雀形目鳥類大多數體型較小,它們數量多,又都是晚成鳥,孵卵期一般是10~20天。顯然,雀型目鳥類中的食蟲鳥類,最適合杜鵑選擇義親的條件。這就是杜鵑巢寄生的窠主基本上都是雀形目鳥類的緣故。

杜鵑所產卵的大小跟母鳥的體重相比,小得不相稱,這正好適於在小型鳥類的窠內“魚目混珠”,不易被窠主察覺。杜鵑不像一般的鳥那樣在清晨產卵,而是在下午,趁窠主不在家中的時候,偷偷地產在窠主窠中。有人認為杜鵑的外形、羽色和飛行姿勢有點像鷹,它能使被寄生的窠主驚恐不安,將全部注意力放在自身的防禦上,從而獲得接近鳥窠的機會。

杜鵑的卵是產進窠主窩內,還是先產在別的地方,然後伺機放入窠內的?這個問題自古以來眾說紛壇。有人說是直接產入窠內的,有人說是先產在地上,再用嘴叼著或用爪抓著放人窠內的。據我們野外觀察所見,這兩種方式都是存在的,後面一种放卵的方式可能還是主要的形式。因為從從容容地在被寄生的窠主集內產卵的時機,畢竟是不會大多的。

每年秋天,亞、歐兩洲高緯度地區的杜鵑,都要南遷到非洲或澳洲越冬,旅途長達上千米。有趣的是,每到這時,由父親辛勤撫養大的小杜鵑便脫離義親,獨身長途跋涉,飄洋過海,到它生身父母越冬的地方去。

有人不免要問,面對跟自己的身材和外貌完全不同的雛鳥,為什麼杜鵑的義親始終不覺察呢?這是涉及鳥類的生理和心理的複雜問題。簡單說來,鳥類的餵雛行為,完全是一種反射性的本能活動,雛鳥的叫聲和張開的嘴,都是對親鳥的強烈刺激,使它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引起餵雛活動。這種活動像一套自動的鐘表,一經開動,就一直走下去。鳥類學家們在自然界已經發現餵雛活動突然彼外力中斷(例如雛鳥死亡或丟失)的鳥,轉而加入其他一對鳥的育雛活動中去的事例。甚至一隻失去鳥窠的美洲朱雀,在偶然情況下竟把金魚作為撫育的對象,不斷地銜蟲餵魚。鳥類學家用製作的假雛鳥,甚至套有雛鳥頭部標本的鑷子來向餵雛的親鳥“索食”,從而研究它們餵雛的特性。

絕大多數非雀形目和雀彩目鳥類,對蛋的辨認能力不很強,特別在孵卵期內,孵卵的本能會使雌鳥不顧一切地伏在窠內。荷蘭著名鳥類學家廷伯金做過一種海鷗孵卵行為的實驗。他把各種塗上顏色的木製圓柱體、菱形體和方塊狀的假鳥蛋放在它的窠內,發現孵卵的母鳥對這些假鳥蛋幾乎一視同仁地孵下去。當然,在比較高等的雀形目鳥類中,是否普遍存在這種現象,這還有待證實,但至少上述實驗結果是有啟發性的。

杜鵑卵的模擬現象是在漫長的生物進化歷程中經過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鳥類的窠和卵大都隱蔽得十分巧妙,它們的卵色跟周圍環境的顏色一致,這樣就減少被天敵發現的可能性。壯鵑在窠主的集中寄放的卵,也要經過這種自然選擇。色澤、花紋跟窠主的卵有明顯不一致的容易被發現而淘汰,而色澤、花紋相似的就被保存下來。

杜鵑的窠寄生繁殖,雖然對窠主的後代造成損害,但就整個自然界裡鳥的種類和數量來說,杜鵑所危害的鳥類數量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它所寄生的窠主通常都是當地的優勢種,它們的數量比杜鵑要多得多。從杜鵑的食性來說,它是以多種昆蟲、蜘蛛及螺類等為食的,尤其嗜食松毛蟲,而這些毛蟲是一般鳥類不大喜歡吃的,所以杜鵑在控制林木害蟲方面有特殊的貢獻,是著名的益鳥。杜鵑是我們跟園林害蟲作鬥爭的好幫手,也是在大自然里研究生物種間關係的好教材,因此自古以來一直得到人們對它的喜愛,我們應該大力地保護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