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山古城

布山古城

布山古城,即布山縣古城。“布山縣治在縣西五十里(即趙里之古城)”。現桂平市西區蒙圩鎮新德古城遺址。布山古城是“鬱林郡首縣”,鬱林郡諸縣之首,郡治之意。布山縣從秦始皇帝平南越後設定(約公元前214年),至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併入鬱林縣,前後八百餘年。 “舊置鬱林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又置郡,又廢武平、龍山、懷澤、布山四縣入。” 《漢書》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臨塵(朱涯水入領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離水行七百里。莽曰監塵)定周(周水首受無斂,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東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雞(有關)。 《讀史方輿紀要》“布山廢縣府西五十里。漢縣,鬱林郡治也。後皆因之。梁析置桂平縣,又改置鬱林縣為郡治,以布山縣屬焉。隋屬尹州,大業初省。《城邑考》:今府城,宋嘉?七年,因舊址增拓,有子城,尋圮。嘉泰初,復營土垣,環以濠塹。景定三年,易以磚石,移築於城西高原。元至元十七年,城廢。明洪武六年,復營治。十五年、二十九年,相繼增拓,東西鑿濠,南北際江。景泰四年、成化二年,又復修築。崇禎七年,亦嘗繕葺。有門六,城周七里有奇”。

布山古城 ,即布山縣古城遺址。”布山縣治在縣西五十里(即趙里之古城)”。 現桂平市蒙圩鎮新德古城遺址。布山縣是廣西的第一古城,距今已經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布山縣從公元前214年開始設立,至公元606年併入鬱林縣,存在時間共820年。

《漢書》

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臨塵(朱涯水入領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離水行七百里。莽曰監塵)定周(周水首受無斂,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東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雞(有關)

《隋書》

鬱林郡(梁置定州後改南定州。平陳改為尹州,大業初改為郁州。)統縣十二:鬱林(舊置鬱林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又置郡,又廢武平、龍山、懷澤、布山四縣入。)郁平、阿林、石南、桂平(梁置桂平郡。平陳,郡廢。大業初又廢皇化縣入。)…

《讀史方輿紀要》引文

“布山廢縣府西五十里。漢縣,鬱林郡治也。後皆因之。梁析置桂平縣,又改置鬱林縣為郡治,以布山縣屬焉。隋屬尹州,大業初省。《城邑考》:今府城,宋嘉?七年,因舊址增拓,有子城,尋圮。嘉泰初,復營土垣,環以濠塹。景定三年,易以磚石,移築於城西高原。元至元十七年,城廢。明洪武六年,復營治。十五年、二十九年,相繼增拓,東西鑿濠,南北際江。景泰四年、成化二年,又復修築。崇禎七年,亦嘗繕葺。有門六,城周七里有奇”。

《秦漢布山古城考》引文

秦始皇兼併六國,平定揚越,繼派任囂攻取南方陸梁之地,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陸粱地設南海郡(今廣東除西南部外,全屬)、桂林郡(廣西中、北、東部)、象郡(廣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

南海尉任囂死後,龍川令趙佗接任南海尉,邑番禺。秦亡,趙佗兼併桂林郡、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稱南越國。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陸賈奉使立趙佗為南越王,趙佗改桂林郡為郁(後文均用郁)林州。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以其地設臵南海、蒼梧、鬱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等七郡。元封中(約公元前108年),又增加儋耳、珠崖二郡,共九郡。其中,鬱林郡轄l2個縣:布山(桂平西部、北部和貴縣東部)、柯林(桂平縣東部、南部以至玉林興業石南,平南縣大同、陽川等地 ‚柯‛又作‚阿‛)、廣安(橫縣)、廣郁(貴縣南、西、北部)、中留(武宣縣西部、南部)、桂林(象郡縣東部、南部)、潭中(柳州、馬平東部、南部)、臨塵(邕寧縣西部)、定周(宜山縣西部、北部)、增食(賓陽縣東部、北部)、領方(賓陽縣西部)、雍雞(崇左縣南部、北部)。

漢鬱林郡的郡治及布山縣治,歷來都有兩說:一說在桂平,一說在貴縣。兩說的分歧中心在於布山縣到底在哪裡?現就筆者所掌握的一些史料以及實地考察所得,提出如下粗淺的看法。

(一)《桂平縣誌》(1920年民國版)早已辨明:‚漢布山縣為今桂平,非今貴縣‛;‚布山縣治在縣西五十里(即趙里之古城— — 現桂平市蒙圩鎮新德古城村)‛。民國版《桂平縣誌》卷三,‚紀地·沿革‛篇的‚附考‛中,首先引錄《貴縣誌》(1893年清光緒癸巳版)的‚布山縣考‛五百多字的全文予以分析。認為《貴縣誌》依據清嘉慶六年(1801年)出版廣西巡撫謝啟昆編纂的《廣西通志》(以下簡稱《通志》)有錯,便以光緒(1896年)出版、知府夏敬頤編纂的《潯州府志》(以下簡稱《夏府志》)對《通志》進行辨誤。引證《夏府志》載:

‚貴縣於唐為貴州 《新唐書》:‘貴州理郡林縣’;《舊唐書》:‘理郡平縣’。《通典》、《寰宇記》、《廣記》、《紀要》諸書,皆以為漢廣郁縣地,則貴縣原非布山。惟陸績顯朝崗在郡林縣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寰宇記》載之,似郡治又在今貴縣。然《舊志》縣南有鬱林故城,相傳為吳陸績太守所築。在《紀要》,既以為未足據,至嚴子進《補志》並以布山系鬱林州下,則更混入今鬱林矣!

‚嘗考《通典》:‘桂平漢布山縣地’。《舊唐書》、《寰宇記》、{t-記》:‘桂平漢布山縣,鬱林郡所治’。《紀要》:‘桂平漢布山縣,鬱林郡治此’。《一統志》:‘布山廢縣,在今府治西五十里’。則亦桂平地。是諸書皆以桂平為布山,此外,屬布山地者,惟平南之大同、陽川二舊縣,見於《元和志》,他無聞焉。蓋大同、陽川仍與桂平之宣鄉接

1/7

壤,於貴則不相屬也。而《通志》云爾者,殆因隋廢布山、武平入鬱林縣而誤及與!‛

可見,《夏府志》已將早它95年前出版的《通志》的誤點予以辨明。此外,由於光緒版的《貴縣誌》強調《通志》‚沿革表‛中有‚於貴縣之下,大書布山縣者五,均注鬱林郡治,而桂平縣之下,分注布山縣者四,而阿林縣則大書直書焉‛。筆者查對了《夏府志》的‚沿革表‛,《夏府志》均改正了《通志》的錯誤,在漢桂平欄目中清楚書明:‚布山縣:鬱林郡治(《通志》系貴縣,今訂正)‛;而在貴縣欄目中標明:‚廣郁縣,屬鬱林郡‛。這更說明《夏府志》對《通志》的辨誤是前後⋯致的。

民國版《桂平縣誌》澄清了《貴縣誌》引證‚《水經注》云:‘郁水東逕布山縣北,東人阿林,潭水注之(潭水即今桂平北江)’則布山附郡在上流,而阿林在下,愈覺曉然‛說法中的不準確的地方,並詳細進行了分析,認為:‚《水經注》作於酈道元,在《通典》、《寰字記》、新舊《唐書》之先,若未辨其援誤,則《貴縣誌》證據為強,而布山為棒半之說難信 ‛為說明布山不是貴縣,民國版《桂平縣誌》提出 四大理由:

‚夫欲明布山非貴縣,第一,當知漢鬱林郡治不在令之貴縣 考貴縣為漢之廣郁,非為鬱林、《夏府志》已舉新舊《唐書》、《通典》、《寰宇記》、《廣記》、《紀要》諸書以為證,無席再辨。

‚第二,當明興業非布山縣地 若興業為布山縣地,則貴縣之為漢布山縣治,猶為近似。然興業臵於唐朝,而新舊《唐書》及杜佑《通典》,俱未言其為某代某地;後出之書,乏為布山縣地,果何所本?況《輿地紀勝》並以興業為漢廣郁縣地,《地理韻編》亦依之。據此,則《貴縣誌》以桂平不過為漢布山縣地,實非布山舊縣,而欲舉興業為例,其說可破。

‚第三,當知《貴縣誌》引《水經注》有二誤。一,刪截注文之誤。按《水經注》原文云:‘東運布山縣北,鬱林郡治也。吳陸績日:從今以後六十年,車同軌,書同文。至太康元年,晉果平昊。足逕中留縣南,與溫水合。足東入阿林縣’云云。⋯ ⋯考中留即今武宣(見李兆洛《地理韻編》),溫水亦兼稱郁水(並見《水經注》)。細玩注文,郁水既先經中留縣南(今武宣在桂平東北.桂平在武宣西南,似當為中留縣西南,徒言南或省文約略之詞),乃東經阿林,則其地當在今(桂平)縣東軍陵里東塔之上,下為郁水別稱。至於阿林,則在今縣南,東達于吉一、二里,北臨走江。⋯⋯據此,則所謂逕中留縣南,與溫水合者,言郁水流經今北江之下,東塔之上也。所謂又東入阿林者,由東塔以下,流至吉二里也。由此而推,則所謂東適布山縣北,非貴縣之北,乃今縣治之東南。嘗以行舟所經,按之新刊《廣西輿地

2/7

全圖》,郁水至貴縣後,即向南流追及桂平縣境,則折而向東,復北趨縣之東南,與黔水舍。以《水經注》文證之,曲折相符。《貴縣誌》乃刪去原文昊陸繢以下三十六字,於是讀者不知其間有‘逕中留縣南,與溫水合’一語,徒以‘東逗布山縣北,鬱林郡治也。東入阿林潭水’之十九字為據,遂妄以潭水之西,即為阿林,恰當今桂平,阿林之西為布山,恰當今貴縣。其誤一。二,不改偽字,以經文為注文之誤。據朱謀瑋《水經注校本》,‘潭水注之’,‘之’字為‘溫’字。注云:‘潭水注之,實為潭水注溫,此是經文雜入注中。試以經文證之’,如‘存水出犍為存鄢縣,東南至鬱林定周縣為周水,叉東北至潭中縣,注於潭。’而潭之去處無文。‘足溫水出樣柯、夜郎縣,足東互鬱林廣郁縣為郁水。足東至領方縣東.與斤南水舍,東北入於郁。’而郁之去處無文。惟經文:‘東北八於郁’五字後注文內,‘東入阿林縣’五字之下,有‘潭水注溫’四字,若抽作經文,則此四字恰為溫潭兩水之結束,於文字次第亦順 更以注文證之,於經文‘東北入於都’,後敘‘郁水由夜郎東經談藁、樣柯,東南逕毋斂縣,又逕鬱林廣郁縣為郁水 叉東北逗領方縣,即繼以前所引東逗布山下,至東入阿林縣’五十七字.可謂經因註明,注為經作,不溢不漏 則其下‘潭水注溫’四字,必另為一行,原屬經文無疑 《貴縣誌》沿用訛本,以‘溫’為‘之’,認經為注,遂謂潭水直注阿林.不知以完全注文玩之 溫水實在縣之東南.阿林實在溫水之東 若謂潭水直注阿林,則潭水當為大黃江.而非今北江矣!《貴縣誌》知其難通,不得已隱去注文‘逕中留縣南與溫水合’一語,以求曲合其說,尤非實事求是之旨.其誤二!考《四庫全書總日》言:‘酈遭元《水經注》,傳寫多訛.自明以來無善本,經語注文率多混淆。’《貴縣誌》所引蓋非可信之善本 據此,則彼以‘郁水東入阿林,潭水注之’兩語定桂平為阿林非布山之說可破。

‚第四,當知漢布山縣地之範圍。前據《一統志》廈《紀要》云:‘布山在府西五十里’,此徒就城治而言 今考唐有大賓縣為布山縣地(《通典》),在潯東四十里(《寰宇記》),即為今姜里地(姜里有賓山)。陵江縣在府北,漢布山縣地(《紀要》),亦為今姜里地(《方輿紀要》).並以《夏府志》所言,大同、陽川二里觀之,則府城以西潭水(潭水即今北江),以東下王平南西境,俱在漢布山範圍。而《貴縣誌》以阿林為布山下流之說更可破。‛

總之,民國版《桂平縣誌》的辨析,認為漢布山縣和縣治應在桂平的理由,每條都有理有據,至今仍沒有人對此提出針對性的異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