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四川省樂山市]

市中區[四川省樂山市]

市中區隸屬於四川省樂山市,位於四川樂山市盆地西南部,為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匯地。古稱嘉州。2010年,轄10個鄉,15個鎮,7個街道,252個行政村、61個社區,2010年,戶籍總人口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2萬人,非農人口32.8萬人;常住人口67.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6萬人,城鎮化率67.94%。總面積837平方公里。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5.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08.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2.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0.1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5%和12.6%。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
北周時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樂山設定平羌縣管理僚人。
隋朝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中央政府在樂山增設夾江、峨眉兩縣。
北宋與南宋改嘉州為嘉定府。
元代改為嘉定路。
明代改為嘉定州。
清置平定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置樂山縣。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設樂山專員公署。1950年置樂山專區。
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
1978年改置樂山市(縣級)。
1985年改置樂山市市中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轄4個街道9鎮8鄉:張公橋街道、泊水街街道、上河街街道

市中區市中區
、篦子街街道、通江鎮、安谷鎮、蘇稽鎮、水口鎮、土主鎮、白馬鎮、茅橋鎮、青平鎮、牟子鎮、平興鄉、楊灣鄉、童家鄉、劍峰鄉、凌雲鄉、九峰鄉、棉竹鄉、悅來鄉。區政府駐縣街。
2000年,市中區轄4個街道、9個鎮、17個鄉:張公橋街道、泊水街道、上河街道、篦子街道、通江鎮、牟子鎮、土主鎮、白馬鎮、茅橋鎮、青平鎮、蘇稽鎮、水口鎮、安谷鎮、悅來鄉、棉竹鄉、關廟鄉、童家鄉、石龍鄉、劍峰鄉、全福鄉、凌雲鄉、九峰鄉、迎陽鄉、九龍鄉、普仁鄉、平興鄉、楊灣鄉、臨江鄉、羅漢鄉、車子鄉。
2004年,市中區轄4個街道(張公橋、泊水街、上河街、篦子街)、16個鎮(蘇稽、安谷、土主、通江、水口、牟子、茅橋、青平、白馬、棉竹、車子、臨江、九峰、羅漢、全福、童家)、10個鄉(楊灣、悅來、劍峰、凌雲、平興、普仁、石龍、九龍、迎陽、關廟)。
2009年11月18日,正式撤銷通江鎮、篦子街街道,設立通江、柏楊、肖壩、大佛4個街道。
2011年,市中區轄7個街道、15個鎮、10個鄉,252個行政村、71個社區。

區劃詳情

2012年,市中區轄7個街道、15個鎮、10個鄉:張公橋街道、泊水街道、上河街道、肖壩街道、通江街道、柏楊街道、大佛街道,蘇稽鎮、安谷鎮、土主鎮、水口鎮、牟子鎮、茅橋鎮、青平鎮、白馬鎮、棉竹鎮、車子鎮、臨江鎮、九峰鎮、羅漢鎮、全福鎮、童家鎮、楊灣鄉、悅來鄉、劍峰鄉、凌雲鄉、平興鄉、普仁鄉、石龍鄉、九龍鄉、迎陽鄉、關廟鄉。[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樂山市市中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面積約825平方公里。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3°31′56″~103°59′25″、北緯29°28′00″~29°45′45″之間。東臨井研,北靠夾江,西接峨眉、沙灣,南界五通。

地形地貌

市中區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過渡地帶,總體趨勢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大。其中青平鎮地形為丘陵地區,屬淺丘,海撥359.8—471米之間。羅漢鎮地勢北高南低,沿大渡河呈階梯形帶狀分布,海拔最高513.7米,最低372.4米,境內以平壩為主。

水系

市中區內水系主要為岷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其次為支流水系馬邊河、沐川河、峨眉河、茫溪河等。

氣侯

區內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並具有自北而南、由東往西隨地勢升高其降水量增加的特徵。降雨量集中於夏、秋二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7~9月份多大雨、暴雨。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2014年,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資源25種,尤其是非金屬礦產種類多,開發潛力大。其中,探明岩鹽資源總量105億噸,年開採量230萬噸,是全國鹵(井)鹽的主產地之一;馬邊磷礦儲量居全國八大磷礦第4位,探明資源量8.03億噸;探明煤資源量2.3億噸,另外經普查犍為、井研一帶新探獲煤炭資源量約3.2億噸。

水資源

市中區境內有“三江七河”,水資源十分豐富,水產業是市中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擁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和眾多中小河流。年平均產水量113.7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741.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855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0年,樂山市中區,總人口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3萬人,非農人口26.7萬人。常住人口67.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6萬人,城鎮化率67.94%。
2011年,樂山市市中區共有20個民族成份,漢族、彝族、回族、苗族是世居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09年,全區經濟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生產總值完成131.68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47.2:4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0.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08元。

第一產業

市中區市中區

2012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80平方公里,糧食總產12.1620萬噸;蔬菜種植面積246.66平方公里,產量86.6萬噸,產值8.66億元;水果面積35平方公里,產量6.6萬噸,產值2.28億元;茶葉面積18.06平方公里,實現產量0.122噸,綜合產值0.799億元;花卉面積約6.66平方公里,花卉在地產值4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產值達0.6億元以上,全年花卉(苗木)銷售產值1億元。
截止2013年底,全區各類水產養殖面積達到5.9萬畝,水產品產量達2.9萬噸,其中著力打造的“青白童”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已達2.4萬畝,年產水產品1.9萬噸,主要有嘉州江團、南方大口鯰、黃顙等15各品種,為農民持續增收和水產品穩定供給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產業

2013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649.84億元,增長11.2%,工業化率57.3%,高於全省13.2個百分點;工業拉動經濟成長6.7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4.5%。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7.3%,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23億元,增長13.4%;利潤總額68.57億元,增長5.2%;利稅總額120.11億元,增長0.8%。實現銷售產值1589.3億元,增長15.6%;其中,重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201.1億元,輕工業實現產值388.2億元,輕重工業比為24.4:75.6。

第三產業

樂山市中區作為樂山規劃建設的商務經濟區,四個城市新區正加快推進。其中,青江新區以成綿樂城際鐵路樂山站前廣場為中心,是樂山未來的中央商務區和城市新中心,規劃控制面積為10平方公里。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市中區積極推進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
體系網路建設。免費開放區文化館和2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打造棉竹鎮、白馬鎮2個省級示範鄉鎮綜合文化站,裝修改造完成蘇稽鎮、茅橋鎮鄉鎮綜合文化站。全年建成村級文化室78個,其中新建25個,改建52個。新建社區書屋21個,實現市中區全覆蓋。“送文化下鄉”活動10場。打造12個鄉鎮特色藝術團體。新建鄉鎮固定電影放映點5個,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724場次。

教育

2010年來,以“數位化校園”建設為抓手,以教育信息技術套用為重點,促進了市中區教育事業的均衡、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13年3月,全區配備學生用計算機2112台,教師備課用計算機500台。全區40所學校共建成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室”316間。“農村遠程教育”工程項目覆蓋率達100%。[10]

交通

市中區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基礎設施完備,水陸交通便捷,擁有樂山港和500噸大件碼頭,可直達長江沿岸各大港口,距成昆鐵路二類口岸30公里;125公里的成樂高速公路直通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綿樂城際鐵路已建成通車。市中區地處樂山市打造“增長極、次樞紐、南中心、目的地”的中心,正在實施的以“兩航、四鐵、八高速”為重點的全市“千億交通工程”線路均在區境內交匯,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市中區通達市域內各縣(市、區)的“半小時核心圈”、“一小時經濟圈”,兩小時可通達重慶市和周邊市州,4小時通達西南其他省會城市。

公路

2015年1月,市中區農村公路總里程達604.683公里,其中縣道105.684公里,鄉道88.049公里,村道399.107公里,專用道路11.843公里,通村水泥路率達100%,共建波形護欄80公里,開通農村公路客運線路8條,建設招呼站97個,所有鄉鎮及部分行政村已通客運班車。
成樂高速公路、樂漢高速公路(樂峨高速公路)、樂雅高速公路、樂自高速公路、樂宜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鐵路

市中區距成昆鐵路樂山北站約40公里的距離。
成綿樂客運專線已經開通,從區內的樂山火車站即可乘坐城際列車前往成都、綿陽等地。
連樂鐵路將從該地經過,連線著成都港和成昆鐵路。

航空

樂山機場即將動工建設。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在城區設有售票處。

旅遊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樂山烏木博物館
四川樂山烏木珍品文化博覽苑是一座以烏木雕刻藝術為主要內容,集烏木雕刻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展覽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位於樂山市區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樂山大佛、峨眉山綠色旅遊通道上,距樂山市中心18公里,距峨眉山19公里,是樂山市市中區重點民營企業之一,同時也是樂山市政府為建設“中國第一山”的重點旅遊配套項目之一。
樂山市天工開物水晶博物館
樂山市天工開物水晶博物館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占地面積3400平米,於2014年竣工,是以天然水晶結合佛教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是四川省重點文化旅遊項目。主體建築分為三層,陳列了4000多件展品。展館以現代科技展示傳統文化與水晶文化。
金鷹山莊
“金鷹山莊”位於地處樂山市北大門,市中區樂夾路89號,山莊占地數百餘畝,系丘陵山灣地勢,氣候溫和濕潤,寒暖適宜。
平羌小三峽
樂山市中區與眉山青神縣之交岷江段有峽,名平羌三峽。杜甫詩云:“外江三峽且相接”,所指就是平羌三峽,宋代稱湖襄峽,明代始稱平羌三峽,分別稱為“上峽、中峽、下峽”。嘉州小三峽。位於四川省樂山市中區與眉山市青神縣交界處。

特產

脆紅李,脆紅李是劍峰特產,是國內唯一可與美國黑李布郎李媲美的李系,遠銷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海南等全國各大城市,目前全區已形成脆紅李規模種植,有25個專業果場,6片基地,面積多達5000餘畝,另尚有百萬餘株果苗,脆紅李易栽好管,畝產6000—10000斤。

歷史名人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開貞,字鼎堂,樂山沙灣人。作家、詩人和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郭沫若童年和少年時期曾就讀於沙灣、樂山和成都。
歐陽予(1927—)
樂山市中區人。抗日戰爭時期,歐陽予在大學期間就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組織。歐陽予被譽為“中國核電之父”。
黃尚廉(1936—2008),
樂山市中區人。他建立了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被稱為“重慶光電之父”。
龐祖雲(1941—2008)
出生於樂山一個梨園世家。解放初,龐祖雲進入重慶市川劇團,從事專業文藝演出。1995年起,龐祖雲先後成功出演《山城棒棒軍》、《老坎客棧》、《傻兒師長》等電視連續劇。
李劼人(1891—1962)
小說家,翻譯家。成都人。1926年春,廠址就選定在樂山城北岷江河畔。1927年紙廠建成並開工,正式定名為“嘉樂造紙廠”,自此成為四川省第一家機製紙廠。
任宗德(1910—2007)
樂山市中區人,著名電影製片人。1947年,創辦上海崑崙影業公司,任影業公司經理。崑崙影業公司先後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毛文書(1910—1988)
樂山市中區人,中國傑出的醫學家。她是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獲得崇高榮譽的第一位眼科女專家。
胡坤升(1901—1959)
樂山市中區人,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我國第一位變分學學者,著有《胡坤升遺著數學論文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柯召等都是他的學生。
堯茂書(1950—1985)
樂山市市中區人,生前堯茂書是西南交大電教室攝影員,他是第一位漂流長江的人。
陳小藝
樂山市市中區人198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與徐帆,江珊,胡軍,何冰等成為同班同學,代表作品:《外來妹》、《軍歌嘹亮》、《半路夫妻》、《想愛都難》等。
李涵虛,又名李西月(公元1806-1856)
清代道士。初名元植,字平泉,入道後更名西月,字涵虛,號長乙山人,四川樂山市中區人,在峨眉山遇呂洞賓及張三豐,得丹法秘要,於清鹹豐六年(1856)成道。清鹹豐年間(1851—1861)創道教內丹丹法西派。
安磐
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進士,初為庶吉士,歷吏、兵二科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的言官)。
程啟充
字以道,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進士,最初做知縣,後來做御史(監察官)。
徐文華
字用光,與程啟充乃同科進士,任監察御史,曾巡按貴州。
彭汝實
字子充,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進士,授南京給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