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風景

巴黎風景

《巴黎風景》是阿爾及利亞作家狄布所作的詩歌。該詩除了以巴黎為題,採用了超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等現代派藝術手法,表現非洲人在外國的個人生存經驗之外,還有非洲本土詩歌那強烈的抒情性、巫幻性,以及行進時的節奏,屜示出很強的民族性與土地性。詩歌那富有原始生命力的節奏、巫術般奇幻的詩性氛圍和前衛的探索精神,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撞擊下非洲人民微妙的心理歷程和獨特的美學趣味,表現出了迥異於歐美的另一種現代性。

作品原文

彩雲旋舞在黑暗籠罩的天際,

在塞納河之上掠過命定不祥的水流,

黎明的巴黎呈現灰色與暗紫,

夜依然像灰藍的煙霧般停留。

天空有時仍然以虛假的安寧

如此幫助我挨捱困難的白晝,

你感覺不到自己已失去原有的身份,

誰個的影子循此偷偷地開溜。

煤氣噴嘴突然發出木樨草的氣味,

我看見——我的天使在大地之上飄飛,

向我指示著肉眼不見的道路。

巴黎安慰你們,很快就要更近地。

我在黎明的薄冥中行走。巴黎的送奶女工

敲響著鐵桶,疾速地叫賣牛乳。

(王容若) 譯

作品鑑賞

全詩共分四節,第一節寫得尤為精彩。作者首先選用極富色彩感的詞和典型的意象從總體上勾勒了巴黎。狄布用“彩雲”、“黑暗籠罩的天際”、“塞納河”以及黑夜與黎明等幾個切面來展現巴黎。詩歌選取的意象“塞納河”堪稱巴黎的生命線,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巴黎不斷向塞納河兩岸發展,最終成為世界著名城市之一。由於塞納河在巴黎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故巴黎又被稱為“塞納河的女兒”。現在巴黎市沿塞納河十多公里都是石砌碼頭和寬闊的堤岸,有三十多座身形優美的橋樑橫跨河上,樓廈排列兩岸,倒影入水,景色十分美麗壯觀。然而,塞納河上方的彩雲卻“旋舞在黑暗籠罩的天際”,這樣的描寫給人以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彩色的雲本來很漂亮,其輕盈與純淨應該給人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彩雲的背景卻是“黑暗籠罩的天際”,彩雲與“黑暗籠罩”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對美麗的塞納河水作者卻用“命定不祥”來形容,使河水蒙上了壓抑與窒息感。美好的事物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讓人感覺不到光明與/未來,帶給人們的只能是陰鬱和孤寂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別寫了巴黎的黎明與黑夜。黎明是光明的前奏,它代表著生機與希望,對於光明每一個人都有很強烈的嚮往。可是,“黎明的巴黎呈現灰色與暗紫”,黑夜呢?“夜依然像灰藍的煙霧般停留”。作者用一些壓抑的暗色調的詞語如“灰色”、“暗紫”與“灰藍”去形容黑夜和黎明,似乎無論是黑夜或者是黎明,人們只能生活在一種黯然的色彩里無法自拔。塞納河、巴黎都如此陰暗,那么世界又如何呢?作者在此有意以巴黎為焦點去觀察和凝視世界,巴黎其實就是世界的縮影。

詩人在第二節選擇最典型的天空去加以點染,天空既是人民的苦難與不幸的見證,又是侵略者罪惡的見證:

天空有時仍然以虛假的安寧

如此幫助我挨捱困難的白晝,

你感覺不到自己已失去原有的身份,

誰的影子循此偷偷地開溜。

這一節既是第一節的進一步展開,又與第三、第四節相呼應。即使在巴黎有安寧,那也是片刻的安寧;白晝既然如此難以挨過,又何況那無邊的茫茫黑夜呢?“虛假的安寧”讓人們暫時地逍遙,讓人們在虛假中麻木,在虛假中忘記困苦與不幸。

詩的第三節和第四節仍在想像的世界中展開,描繪的是與前面災難景象形成極大反差的心中漆的圖景:那雖是“煤氣噴嘴”,但“突

然發出木樨草的氣味”。而這時,拯救我們的小“天使”也終於出現,她“向我指示著肉眼不見的道路”。這裡沒有陰暗和死寂,而是充滿了清新與生機。敲響鐵桶叫賣牛奶的女工形象,是一個勞動者的形象,作者顯然將人間的希望寄托在這樣未被物質欲望汩沒的普通人身上,讚賞一種純真的人性。與前半部分的哀怨、憂傷的基調相比,這一部分跳動著詩人按捺不住的快樂與激動;與前半部分灰色的意象相比,後半部分則顯得安靜而舒緩,使這首詩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抒情風格顯得變幻多姿。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直抒胸臆的激情往往代替藝術的凝想,這首詩則像一朵美麗而永不凋落的奇葩,難能而可貴:它意象高度凝練而不晦澀,感受細膩而不暗淡,深刻的現實內容與現代抒情方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創作背景

狄布曾經被殖民主義者驅逐出阿爾及利亞,在法國居留,因此成為一位法語作家。

作者簡介

狄布(Dib,Mohammed)(1920~ )

阿爾及利亞作家 。曾做過國小教師、會計、織地毯工人、鐵路工人和新聞記者。他的長篇小說 《阿爾及利亞》三部曲包括 《大房子》、《火災》和《織布機》,描寫城市貧民、山村僱農、產業工人的貧苦生活以及他們反對殖民主義者的英勇鬥爭,基本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美軍在北非登入這段時期阿爾及利亞的歷史。1955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在咖啡店裡》,收錄7篇作品,其中有些人物和情節同《大房子》相關聯。1959年被殖民主義者驅逐出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的穆然城居留5年,發表小說《非洲的夏天》,反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此外還出版詩集《守護的影子》。60年代試圖運用西方現代派的某些手法進行創作,小說《記得大海的人》、《在荒涼的岸邊奔走》 等即有隱喻和夢幻的筆法,主題模糊,難以理解。後捨棄了這種創作方法。從70年代開始,著手創作反映當前阿爾及利亞社會的新三部曲,已發表的有《巴巴里地區的神》和《打獵的能手》,描寫阿爾及利亞獨立後發生的變化。他的作品曾6次獲獎,其中較重要的有1966年的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獎和1971年的詩歌學院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