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瓊村

巴瓊村位於西藏波密縣扎木鎮,全村共有25戶107人,勞動力57人,耕地面積212畝,牲畜310頭(匹、只),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羊肚菌、天麻產量較高,採集業占較大比重。2005年人均純收入為10000元,現金收入為7500元。  

基本信息

巴瓊村

巴瓊村位於西藏波密縣扎木鎮西部318國道附近,距扎木鎮2公里,距縣城約3公里,氣候溫和,交通便利。年平均氣溫11.4攝氏度,晝夜溫差大,年溫差小,多夜雨,冬春半乾旱,年平均降雨量970毫升,無霜期長達22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全村共有25戶107人,勞動力57人,耕地面積212畝,牲畜310頭(匹、只),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羊肚菌、天麻產量較高,採集業占較大比重。2005年人均純收入為10000元,現金收入為7500元。巴瓊村黨支部、村委會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牧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充分利用政策,資源和交通優勢在廣東省對口援助和大力支持下,抓住地、縣、鎮把巴瓊村定為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示範村的良好時機,經過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以及全村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全村經濟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新型農村迅速崛起在藏東南大地,被譽為波密縣的萬元村。巴瓊村的發展起核心作用的是有一支堅強的村領導班子,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白瑪四朗,自1999年4月當選為扎木鎮巴瓊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曾多次受到國家、自治區、林芝地區、波密縣和扎木鎮等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單位的嘉獎和鼓勵。2001年被評為國家級“星火科技帶頭人”和團中央授予的“青年致富帶頭人”、2005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勞動模範”、2005年被自治區文明委授予自治區級“文明戶”等榮譽稱號。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民眾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在堅持發展經濟的同時,巴瓊村黨支部十分重視改變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堅持開展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了“三個代表”重是思想的學習教育,進一步增強了黨員幹部帶領民眾脫貧奔康的責任感。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作風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開展了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引導幹部民眾進一步認清了達賴集團政治上的反動性和宗教上的虛偽性,開展了唯物論,無神論教育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的民眾自我教育活動,民眾普遍樹立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思想,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了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巴瓊村黨支部以整頓該村村容村貌和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為突破口,以全面開展本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建工作為主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巴瓊村發展計畫實施方案》。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2005年組織村治安聯防隊進行清山巡邏12次,抓獲亂砍濫伐3人並及時移交林業公安部門處理,沒收了柴禾四車,送給了敬老院,沒收椽子木兩車,送給了困難戶,沒收了四車元木總計34方,發現火點四起,並及時撲滅;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黨、團員、民兵在2005年義務幫助困難戶打柴禾、架圍欄10餘次,並於5月—9月期間幫助困難戶達吉和嘎松羅布建房270多平方米;村黨支部還義務幫助民眾聯繫運輸總計收入10萬餘元;白瑪四朗同志還利用自己的木工板廠、苗圃和基地更新任務安排當地民眾用工25人,每年每人可平均增收6000—7000元;村黨支部、每個黨員做到了知民情、解民憂、幫民富,並制定了黨員幫扶制度,幫助卓瑪央宗、朗加、嘎松羅布等8個貧困戶聯繫工作、培訓果樹育苗、修剪、架接等技術;村黨支部書記白瑪四朗還為本村建設硬化道路個人捐助40餘方板材和6方方木價值2萬元,當知道白瑪桑登家建房有困難時,村黨支部書記及時為其解決了材料款和工資款4000多元;為幫助鄰村發展,2006年3月白瑪四朗捐送給東繞村果樹苗木140餘株價值1400多元;為解決貧困戶的就醫、生產、生活等困難,巴瓊村黨員義務捐資800元;2005年農房改造期間,村黨支部書記白瑪四朗利用自己的木工板廠幫助農房改造民眾加工建房用料1200方,為民眾節約建房資金達10萬餘元;2005年巴瓊村黨支部和黨員,為農牧民民眾為好事實事26件,發展農村黨員3名,團員4人,不斷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帶領民眾致富奔康的本領。如今的巴瓊村,社會局勢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顯現出社會主義小康生活的新型農村,村黨支部班子和村委會班子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開拓創新,在創新中發揮後發優勢,在追趕中實現小康,樹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型農村基層組織的模範帶作用。[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