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延海峽

巴布延海峽

巴布延海峽(Babuyan Channel)又名“呂宋海峽”。位於菲律賓呂宋島和巴布延群島之間。連線南海和菲律賓海。東西長217公里,南北寬40公里,西端最窄處寬僅28公里。水深超過200米。航運便利,馬尼拉出太平洋至關島、火奴魯魯的重要水道。

概述

(圖)巴布延海峽巴布延海峽

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和巴布延海峽在中國台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有一片寬約370公里的海域,菲律賓的巴坦群島和巴布延群島將這片海域分隔成三部分,自北向南分別稱為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和巴布延海峽,其中以巴士海峽最寬、最深、最重要,所以人們往往把三個海域統稱為巴士海峽。

在國際航運中有著重要作用,平均寬185公里,最窄處只有95.4公里。海峽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最深處5126米,海流平緩,便於航行。每年7~11月,有強颱風經過,影響通航。巴士海峽處於太平洋西部島弧——海溝交匯帶,成為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線。屬熱帶季風氣候,季節交替比較明顯 ,1月平均氣溫18~24℃ ,7月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2000毫米,集中在6~9月。巴士海峽是黑潮暖流流入南海和台灣海峽的重要通道,而暖流的流速和溫度受季風影響而有季節變化。春、夏、秋三季,不同深層都出現與表層流相反的海流。海峽經常有熱帶風暴通過,給海峽和周圍地區的航道、漁業以及農業、建築物等造成巨大影響。

自然環境

(圖)菲律賓地圖菲律賓地圖

巴士海峽中部有一暗礁,最小水深僅27米,使實際航道變窄。海峽漲潮流向西,落潮流向東,流速0.5到3節,最大可達5節。海流流向北,流速l到3節,夏季強、冬季弱。

巴林塘海峽位於巴坦群島與巴布延群島之間,寬約42海里(78公里),水深1000至2000米,在海峽中部有兩個不大的淺水區,水深小於200米。另外,巴林塘附近水深僅34至200米,底質為泥。海峽漲潮流向西或西北,落潮流向東或東北,島嶼附近流速較快。

巴布延海峽位於巴布延群島與呂宋島北岸之間,其東口寬約20海里(37公里),西口最小寬約15海里(28公里)。海峽水深,東部800~1000米,中部500米左右,西部200米以上。水中無障礙物。底質為泥。潮流流向、流速不定,西南風時,有較強的北向流。

巴士、巴林塘和巴布延海峽,不僅是日本、美國石油航線和日本輸入戰略物資的必經之地,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其遠東地區南北航線的重要通道。海峽正面寬、水深大,適於艦船和潛艇水下活動。

巴士海峽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海洋性氣候,海洋氣象特徵突出地表現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雨較多,颱風影響頻繁,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受季風的影響,大風大浪頻率終年較高。

地質特徵

(圖)巴布延海峽巴布延海峽

巴布延海峽是銜接菲律賓海與南海並位處台灣島與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船隻航行非常繁忙。海峽平均約185公里寬,水深一般在2,000至5,000公尺之間,最深處達5,126公尺。海底地形起伏變化甚大,主要為華南大陸棚向東延伸,又有蘭嶼海脊、台東海槽、花東海脊和馬尼拉海溝由東向西南北向平行分布,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公尺之間,海床沉積物以粉沙質為主,另外受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地質互動作用影響,巴士海峽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巴士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大洋和大陸間季風的影響,海洋氣象特徵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暴較多,颱風影響頻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颱風進入亞洲的路徑之一。

航運概況

台灣島與巴坦群島之間的巴士海峽平均寬185公里,最窄處只有95.4公里。海峽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最深處5126米,海流平緩,便於航行。每年7~11月,有強颱風經過,影響通航。 台灣海峽是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線,它不僅是中國和菲律賓之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溝通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從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等東南亞港口通往遠東,從香港到夏威夷、美洲的船隻,大都經過巴士海峽,特別是日本人從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進口的石油和其他原料大都經過巴士海峽運到日本。

巴布延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戰略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戰爭中,將成為超級大國控制和封鎖的重要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