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鎮[江西崇仁縣]

巴山鎮[江西崇仁縣]

巴山鎮是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崇仁縣城中央,境東與郭圩鄉相連,南接石莊鄉,西與馬鞍鎮連線,北面與河上鎮毗鄰。全鎮方圓170餘平方公里,下轄中山、新街、城北、道南、黃家、勝利、西路、中大等8個居委會,劉渡、洋洲、中分、萱華、羅梘、躍進、圩里、光明、開發、巴山、寶水、東門、樂豐、何家、里坊、永勝、竹山、羅溪、永紅等19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轄區人口10萬餘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全鎮通行贛語。有耕地面積3.182萬畝,以種植水稻為主要經濟來源。鎮企業主要有紡織、金屬加工、飲食業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巴山鎮始建於唐朝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是贛東大地的一座古邑,元代著名學者虞集和明朝萬曆年間禮部尚書吳道南的家鄉。1949年7月21日解放軍進入崇仁縣,巴山鎮稱為城關鎮,1953年命名為“巴山鎮”,轄九街。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巴山鎮更名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9月7日原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巴山鎮人民公社。1966年8月28日文化大革命中,巴山鎮又改名紅旗鎮人民公社。1980年底,仍復名巴山鎮。2001年10月,鄉鎮機構改革,原郊西鄉、沙堤鄉、巴山鎮合併為一鎮“巴山鎮”。

行政區劃

巴山鎮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中部,是崇仁縣城所在地,歷史悠久,文化蘊含深厚,自唐朝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就是縣衙所在地,是贛東大地的一座古鎮。2001年10月隨著機構改革工作深入,原沙堤鄉郊西鄉併入巴山鎮,現在巴山鎮方圓170餘平方公里,下轄19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轄區人口93670餘人,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巴山鎮有耕地37990畝,山林面積7萬餘畝,水域面積4000餘畝,盛產麻雞茶油、苗木等,公路臨八線、鐵路向樂線穿境而過。

氣象水文

巴山鎮巴山鎮
巴山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春暖夏熱,秋燥,冬寒,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日照充足,結冰期短,無霜期長。春秋季為氣候轉換季節,寒暖交替,氣候多變,常有陰雨和低溫天氣出現;夏季水汽充沛;冷空氣頻頻南下與暖濕氣流交匯,形成大範圍降雨或暴雨;盛夏與伏秋季節,受太平洋副熱高壓控制,天氣炎熱而乾旱,有時出現短時颱風暴雨或雷陣雨;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陰雨連綿。崇仁縣平均日照時數為1709小時,多年平均氣溫17.6℃,極端最高氣溫42.1℃(77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8.8℃(77年1月5日),多年平均降雨量1758.5㎜,4-6月降雨量較多,占全年47.4%。

經濟發展

巴山鎮巴山鎮
巴山鎮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調整農業,最佳化工業,發展第三產業”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特色農業,一手抓訂單農業;一手抓企業轉制,發展個私經濟,一手抓招商引資,夯實工業基礎;一手抓鎮域經濟發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巴山鎮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現在巴山鎮建立了以縣城為中心的3000畝蔬菜生產基地,800畝田藕生產基地和2000畝的果業開發基地。利用平緩荒山草坡散養麻雞800餘萬羽,建立了集孵化、養殖、加工的麻雞生產銷售一條龍體系。逐步形成了蔬菜種植村、麻雞養殖村等一村一特、一村一品格局。同時鎮黨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訂單農業,不斷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巴山鎮引進外資建立了8個苗木花卉生產基地,採取“公司+農戶”生產經營模式。2004年巴山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40元。

農業

耕地面積3.8萬畝,人均0.97畝;林地面積10.9萬畝。是(國家/省級)重要的麻雞、大棚疏菜生產基地。農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4.5億元,比上年增加20%,占GDP的比重27%。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0779噸,人均799千克,其中水稻29371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紅薯等。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0.09萬畝,產量11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908噸,其中花生643噸;蔬菜種植面積3.2萬畝,產量33585噸。
畜牧業以麻雞、生豬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3萬頭,年末存欄1.4萬頭;牛飼養量0.1萬頭,年末存欄0.08萬頭;家禽飼養量2708萬羽,上市家禽2124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3682噸,其中豬肉2371噸,牛肉63噸,禽蛋1807噸,畜牧業總產值2.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
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2.26萬畝,其中防護林8200畝,經濟林12000畝,竹林12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0.42萬株,林木覆蓋率56.6%。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68萬畝,產量1700噸,主要品種有桔子,其中桔子1200噸。
漁業以水庫、魚塘養殖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水面22平方千米。2011年,人工水庫養面積2052公頃,產量7400噸;魚塘養殖面積148公頃,產量534噸;水產品總產量2000噸;漁業總產值0.3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
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0.39萬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5700元。

工業

是崇仁縣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機電、成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機電產業園、永康工業園、盛世創業園等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7.9億元,比上年增加11%,占GDP的比重17%。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職工0.4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9億元,比上年增加11%。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被列入國家(省級)電力業500強。工業園區1個,省級1個。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3256個,職工8942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7億元,比上年增加13.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3億元,比上年增加9.3%。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7300萬元,比上年增加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400萬元,比上年增加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830萬元,增值稅1900萬元,企業所得稅270萬元,個人所得稅32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9%、16%、11%、12%。人均財政收入6100元,比上年增加12%。

特色產業

崇仁是“麻雞之鄉”、“變壓器、減震器之鄉”,巴山鎮作為城關鎮,充分發揮這種區位、資源優勢,打好“產業牌”。一是揚資源優勢,建農業產業化基地。巴山鎮屬丘陵地貌,紅壤土質,氣候濕潤,雨水充沛,適宜林木生長,巴山鎮有林地面積11餘萬畝,自2001年起先後有張家港客商蔡先生、江蘇客商朱先生等6家外商在巴山鎮建立千畝苗木、果業種植基地;社會能人、下崗工人、普通農民也充分利用農業生態建設國債項目實施和亞行低息貸款的政策春風,推廣沼氣池使用新技術,發展種養立體開發,建立“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等生態農業基地,促進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2005年農業總產值1.7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0元。二是打品牌戰略,創麻雞產業體系。麻雞是散養在林木草叢中,以食草、昆蟲為主,體形小,肉嫩甜美的一種雞種,有“山鳳”之稱。巴山鎮青草緩坡多,養殖戶充分利用麻雞散養的天然優勢,大力發展麻雞養殖,2005年麻雞養殖戶達到486戶,麻雞飼養量1100多萬羽。為延伸麻雞產業鏈,鎮黨委、政府先後引進國品麻雞有限公司江西煌上煌麻雞有限公司江西躍鳴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麻雞深加工、孵化企業落戶,建立了麻雞孵、養、加工、銷售一條龍體系。三是組建產業集團,提升市場競爭力。變壓器、減震器是巴山鎮工業優勢,特別是減震器在中國來說,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近年來,通過無償贈送土地、退城進郊、組建產業集團等措施,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優勢與日俱增,成為巴山鎮工業的旗艦航母。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6億元,當年工業增加值為6780萬元。

基礎建設

巴山鎮巴山鎮
窮山溝里飛不出金鳳凰。巴山鎮注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配合縣委、縣政府加大工業園區土地徵用和完善園區配套服務功能,加大社會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一是園區建設規模突顯,功能健全。經過6年來努力,坐落在巴山鎮境內的工業園已建成A、B、C三個園區,占地面積8000多畝,擁有企業60多家,公安、財政、稅務、工商、供電、學校等相關部門全部落戶園區服務。在“決戰兩區(園區、城區),主攻工業”思路指導下,占地600畝的城東商貿城即將竣工,占地1000多畝的錦玉工業園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建設,占地1200畝的城東新區正在規劃建設。巴山鎮城區框架也由原來的5平方公里拉大到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4萬人擴增到8萬多人。二是城區商貿繁榮,品位提升。巴山鎮黨委、政府採取“開發興城、商貿活城、戶改擴城”的有效措施,依託撫八線開通,崇仁縣府東路延伸工程竣工,鑫海名居建成等商貿街、安居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加快人口向城鎮集中,能人向創業集中,集聚了人氣、財氣。巴山鎮有百家惠振宇時代等年產值過500萬的服務行業8家。2005年第三產業實現產值2.45億元。2005年巴山鎮城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8600萬元,人們居住、購物環境和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和提高,廣場文化活起來了,霓紅燈亮起來了,人行道綠起來了,一街一景、一房一品的亮點多起來了,城市的品位也提高了。三是社會治安齊抓共管,和諧平安。公安抓治安,政府抓維穩,民眾搞聯防,通過上下聯動,層層簽訂社會綜合治理責任狀等有效措施,巴山鎮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同時巴山鎮注重加大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們業餘生活,組建了儺舞龍燈腰鼓太極拳等民眾自娛自樂組織,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構建和諧平安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