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特里亞

巴克特里亞

公元前3世紀中期古希臘殖民者在中亞草原地區建立的希臘化的奴隸制國家。又稱“大夏—希臘王國”。首都巴克特拉(今阿富汗斯坦巴爾赫)。“巴克特里亞”是古希臘人對今興都庫什山以北的阿富汗斯坦東北部地區的稱呼。其位置與中國的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蔥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爾高原)相接壤,也就是說,在歷史上,古希臘——馬其頓人的國家曾經到達過與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和西藏一帶相接壤的地區。

簡介

巴克特里亞地圖巴克特里亞地圖

古希臘人入侵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斯坦北部地區)之前,位於中亞地區的阿姆河沿岸已經有一個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那摩加(Namazga)文化,土著是東伊朗人種,是斯基泰人和塞種人的近親;大夏的阿姆河流域也是雅利安人的故鄉。現存遠古考古文物有一些不超過15厘米高的距今4000多年的小頭大身女性雕像。

世系表

西元前3百年晚期2白年早期大夏雕塑西元前3百年晚期2白年早期大夏雕塑

大夏國(巴克特里亞王國)(國公元前256-公元1年)

前256—248年迪奧多圖斯一世·索特爾(總督)

前248—235年迪奧多圖斯二世(稱王)

前235—200年歐提德穆斯一世·狄奧斯

前200—185年德米特里厄斯一世

前200—190年歐提德穆斯二世

前190—180年安提馬庫斯一世·狄奧斯

前185—175年潘塔里奧

前180—165年德米特里厄斯二世·安提克圖斯

前180—165年阿加提奧克勒斯

前171—155年歐克拉提德斯一世

前155—130年梅納德·索特爾·迪卡伊奧斯(米林達)

前155—?年普拉托

前155—140年赫利俄克勒斯一世

前140—?年歐克拉提德斯二世

前130—125年安提馬庫斯二世

前130—95年斯特拉托一世·埃皮菲內斯·索特爾·迪卡伊奧斯

前130—120年阿爾切畢烏斯

前125—115年菲羅克斯埃努斯

前?—125年佐伊魯斯

前120—115年赫利俄克勒斯二世

前120—110年呂西亞斯

前115—100年安提埃爾西達斯

前115—95年阿波羅多圖斯

前95—80年佐伊魯斯;迪奧伊西烏斯;阿波羅范內斯

前95—85年尼西亞斯

前95—85年迪奧梅德斯

前95—80年泰勒福斯

前85—70年希波斯特拉圖斯

前85—75年埃米塔斯

前?—75年迪奧皮魯斯

前75-55,

或前40-公元1年赫爾馬歐斯·索特爾

名稱由來

“希臘—巴克特利亞”(Graeco-Bactriankingdom)的地理位置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北部,西方人也稱之為“吐火羅斯坦”(Tokhārestan),即中國史書《史記》上所說的“大夏”,是絲綢之路中段最為重要的地區之一。2009年,人們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為標誌,把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這個地區稱為希臘—巴克特利亞,它是從塞琉古王朝分裂出來的希臘人國家,理應稱呼它原來的國名,而把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的這個地區稱為“大夏”或“吐火羅斯坦”,因為此時這裡已經被大月氏人(吐火羅人)所統治。

興衰過程

公元前329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征服此地後,即以此為東方領地的統治中心。塞琉西王朝統治中亞地區的時候,更將大批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移居此地。公元前256年,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圖斯一世(約前256~前248在位)宣告獨立。並委派其親屬和功臣為各州總督。約公元前230年,索格狄亞那總督歐西德穆斯奪得王位。公元前208年,他挫敗安條克三世率領的塞琉西軍隊,迫使後者正式承認巴克特里亞王國。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約前200~前185在位)即位後,將喀布爾、犍陀羅和旁遮普等地納入王國的版圖。至公元前2世紀70年代時,王國的版圖東起恆河中游流域,西達波斯沙漠,南抵孟買灣,北界錫爾河,勢力鼎盛。但就在這時,監領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的歐克拉蒂德斯發動叛亂,在巴克特里亞稱王。從此,王國以興都庫什山為界,分裂為南北二朝,互相攻戰不已。一些勢強的總督或將軍乘機割據一方,國勢轉衰。公元前145年,巴克特里亞被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種人所征服。公元前1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初,控制中亞細亞的喀布爾和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的赫爾謨尤斯一度勢強,但在安息卻很快衰亡。

經濟情況

西元前2千年早期的巴克特里亞銅箔印章西元前2千年早期的巴克特里亞銅箔印章

巴克特里亞王國時期,中亞的農業和畜牧業迅速發展,種植小麥、稻穀

、葡萄。費爾乾納盆地以出產良馬著稱。公元前3世紀以後,城市經濟繁榮。希臘的宗教、建築風格、雕塑技藝、錢幣和金屬器皿的鑄造技術在中亞及南亞北部廣泛流行。由於希臘殖民者積極地同其故土保持聯繫,加之中亞居民善於經商的傳統,這一時期的東西方交通亦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西北經中亞或從中國西南經由印度去西方的商道,都經過巴克特里亞,因此中介商業十分發達。

等級制度

在當時已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各等級的居住區域和房屋有十分明顯的差別。據銘文研究,希臘語是王國的官方語言,而希臘字母也往往被用來標寫或改寫本地語言。這一時期,希臘的宗教,建築風格、雕塑技藝、錢幣和金屬器皿的鑄造技術在中亞及南亞北部廣泛流行。

影響

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建立了大量希臘城市,希臘文化的傳播造成了希臘化的傾向,中亞也無不受到希臘化的廣泛影響。以希臘—巴克特里亞、帕提亞(安息)和北邊的花剌子模為三大核心,中亞細亞地區形成了幾個希臘化城市的聚集區,形成了眾多的設防城堡、宮殿和居民區。在希臘化國家衰亡後,以貴霜大夏為核心,繼承了巴克特利亞的政治轄區,並將月氏與希臘的文化融合成新的貴霜藝術

中亞細亞許多遺址顯示出希臘化的影響。著名的有如尼薩(Nisa)、阿伊—哈努姆、哈爾恰揚(Khalchayan/Халчаян)、阿伊爾塔姆(Ayrtam/Айртам)、托普拉克—卡拉(Toprak-kala/Топрак-кала)、鐵爾梅茲(玄奘譯為呾蜜國,Tirmidh,今名Termez/Термез)等等。但這些遺址及其發掘品顯示,希臘化的東方藝術與希臘本土是有所不同的,加上了諸多東方文化的因素,具體來說也就是中亞本土的、薩珊波斯—貴霜的、印度的和草原的很多因素。

文明影響

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

由希臘移民創建的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文化構成等都植根於古老的希臘文明。由於這種外來文化是被移植、發展於同樣具有古老文明的中亞腹地,並不斷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因而形成了一種以希臘文化為基調的混成文化。這種文化,對中亞古代文明的發展影響甚深,對中亞周邊各文明區亦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人類種族

人種簡介

基本資料

人種(race),亦稱種族, 是具有形態上和生理上的特點和語言習俗等歷史文化因素組成的有區域性特點的群體。 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本質主義方式(即以體質特徵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又稱白色人種或高加索人種或歐亞人種)、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又稱黑色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大洋洲人種或棕色人種),俗稱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

概念產生

自1775年德國生理和解剖學家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教授(1752~1840)提出“人種”生物概念以來的200餘年間,由於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什麼

不同的人種

是人種》的哲學化以及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瀾,“人種”及其“人種分類”等概念廣為世人接受【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六)》,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總第156期)】

現代人種

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布最廣的一種生物。 現代人的分布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後半部,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圓隆的頭顱和相對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頦等特徵,它是現代智人的一種早期類型。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體已經積累了文化上和體質遺傳上的差異,並在此後3.5萬年以上的時間裡進一步得到擴展和改變,形成了現生各個人種的特徵和分布狀況。 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制。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徵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徵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上述生物化學特徵包括ABO、Rh、MN等多種血型系統和其他血液因子系統,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現頻率,以及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性抗禦等等。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例如,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以前一般稱為“愛斯基摩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皮膚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捲曲的頭髮也可起隔熱的作用。蒙古人的傾斜的鳳眼和內眥褶,還有寬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頰、較平的鼻部和額部,可能與亞洲中部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在人種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和誘發條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於其他動物物種形成的過程。人種的形成和分布比在其他動物同一物種內不同亞種的情況複雜得多。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自然條件來解釋某些人種的某些特徵。雖然非洲尼格羅人皮膚黑色素的驟增與太陽照射有關,但是實際上現在的非洲尼格羅人大部居住在蔽蔭的森林裡。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蘇丹尼羅河上游的尼羅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達180厘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矮的拉普人也與高大的北歐人種毗鄰居住,非洲尼格羅人面部突頜的特徵適宜於炎熱的氣候,但北極人種中的阿留申類型的突頜比尼格羅人還要明顯。這樣一些表面上與自然條件相矛盾的人種特徵的形成過程更複雜一些。 除外表形態特徵外,在生物化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過去以純形態學為標準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種劃分方案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了。至於完全以膚色為標準的

世界人種分布圖

“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甚至還有“紅種人”的名稱也並不十分恰當,應該摒棄。 基於科學的發展,在外表形態特徵基礎上,加上血型、遺傳病等的差異,再考慮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種劃分為9個地理人種(geographical race)(見表)。

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

人種分類根據體質特徵的差異,過去全世界人種大致上分為3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有人還主張再分出澳大利亞人種(棕色人種)來。在這些主要人種之間還有若干過渡人種,如介於尼格羅人種和高加索人種之間的有衣索比亞人種和南印度人種,介於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之間的有南西伯利亞人種和烏拉爾人種,介於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之間的有玻里尼西亞人種和千島人種。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強,社會因素逐漸加強而自然選擇因素逐漸削弱,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各人類集團間不斷發生混雜,混雜現象越來越廣泛,幾乎擴展到了世界上每個角落,因此,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絕對的純種

人種分布

印度地理人種

印度地理人種的外表特徵雖與高加索人種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膚色較深,身材細長,有些屬骨瘦如柴類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現率高,Rh陰性血型出現率低。顯示其血型特徵上與蒙古地理人種相似。

高加索地理人種

高加索地理人種的Rh陰性血型出現率高,並有A2型血型的人,與印度地理人種不同。其膚色淺、體毛濃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禿頂者多也是其顯著特徵。

印第安地理人種

印第安地理人種或稱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過去曾依外表特徵而歸於蒙古人種,如直黑髮、鏟形門齒出現率高、體毛稀疏、男子禿頂者少等。但其膚色較蒙古人種更濃重,且具偏紅色調。其血型特徵也與蒙古人種不同,如無B型及Rh陰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高。 蒙古地理人種在血型特徵上是 B型血型出現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不穩定或偏高。

尼格羅地理人種

尼格羅地理人種從外形特徵上有時可以劃分為具典型特徵的剛果人種和膚色微黃,身材矮細、具螺鏇狀叢生髮的開普人種(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無明顯差異。一般R0型血型出現率高,U-陰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見。血紅蛋白異常。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捲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與尼格羅人種相反。 大洋洲諸島上的人種曾與澳洲人種共稱澳洲大洋洲人種。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亞人種,但鏟形門齒出現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現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貧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亞人種與之關係更密切些。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曾被認為可能是東南亞蒙古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和玻里尼西亞人種的混血後裔。但其B型血型出現率稍高、N型較M型血型多、Duffy-陽性和Diego-陰性血型出現率很高。表明他們是獨立的地理人種。

玻里尼西亞地理人種

玻里尼西亞地理人種膚色較淺、體毛少。B型血型出現率低、N型血型出現率較高,無Rh-陰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陽性血型出現率也不高。雖然面部特徵近似蒙古人種;但膚色淺,波狀發和濃密絡腮鬍?又與高加索人種近似。其血型與蒙古人種及高加索人種均有較大差異。

補充說明

在地理人種範圍內,基於生物學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會、民俗等因素,甚至歷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

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

小的居群集團,可以稱之為地域人種(locol race)。他們往往只在本群內通婚,極少與其他集團交往。一個地域人種內的各成員間,生物學特徵極相似。往往許多在遺傳特徵上相似的地域人種可以在一個大陸或某一較大區域構成地理人種。處於邊緣地區、地理阻隔嚴重、人口很少的地域人種常常構成在遺傳性質上穩定的特殊的居群。 在人口稠密或地理阻限不嚴重的經濟發達地區,則諸多地域人種間生物學上的差異較少,而政治、歷史等方面的差異起作用較大。例如高加索人種中就有阿爾卑斯、地中海、東北歐、西北歐等地域人種。日本的阿伊努人、非洲的俾格米人、夏威夷群島的夏威夷人都屬於特定的地域人種。 在人數較多,人口密度較大而又少流動的地方常有小的居群集團;他們常表現為具單獨的遺傳因素,目前名之為少數人種 (microrace)。斯堪的納維亞的拉普人可作為少數人種的例子。 人類的種族(Races of Mankind)這一概念使用已久,目前常把人種寫成(human population),也就是賦予人種以居群意義。人種的起源、形成、分布和混雜等問題至今仍有許多地方無法弄清。有待今後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