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局

工部局

工部局,即英文The 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翻譯,意思為市政委員會,是清末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設定於租界的相當於一種行使行政權的機構。因與中國之“工部”類似而名為“工部局”。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組成自治的行政機構工部局,工部局執行部門由萬國商團、警務、火政、衛生、工務、書信、教育、總辦、華文、財務等機構,以及圖書館、樂隊等團體組成,還設有法院、監獄等機構,進行市政建設、治安管理、徵收賦稅等行政管理活動。在落成典禮上,直隸總督李鴻章、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各國駐津領事和天津道余昌宇,以及輪船招商局經理和外國駐津領事都應邀參加。

上海工部局

介紹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占上海縣城以後,中國政府失去對外僑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組成自治的行政機構工部局,工部局執行部門由萬國商團、警務、火政、衛生、工務、書信、教育、總辦、華文、財務等機構,以及圖書館、樂隊等團體組成,還設有法院、監獄等機構,進行市政建設、治安管理、徵收賦稅等行政管理活動。其後開闢的租界都仿照上海租界的制度。後來部分租界(如天津)甚至有常規外國軍隊入駐。工部局在實質上擔任了一種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工部局工部局

董事會

在規模最大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由董事會領導,1870年以後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不發薪水。他們通過互選,產生總董。英國人始終占據大多數席位。美國人通常占據1-2個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為德國人保留一個席位;1915年以後,這個席位轉給了日本人。1928年,3名華董進入董事會;1930年,又增至5名。

1931年,該工部局還設有13個專門委員會:警備、工務、財政稅務及抗訴、衛生、銓敘、公用、音樂、交通、學務、華人國小、圖書館、公園及宣傳,作為董事會的咨議機構。至1943年租界取消,工部局亦同時結束。

日常行政

總裁

總辦處:1930年擁有總辦一人,幫辦二人,華人會辦一人

警務處:1930年有雇員4879人,管轄14個巡捕房和偵探隊。

商團:又名“萬國商團”

捐務處:負責徵收捐稅

衛生處

工務處

教育處

財務處

公共圖書館

樂隊

華文處

遺蹟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占據江西路、福州路、漢口路和河南路4條馬路之間的區域,1945年—1955年成為上海市政府駐地,如今仍為上海市許多市級機關使用。

相關研究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上海檔案館編。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文史資料叢刊。

阮篤成:《租界制度與上海公共租界》(著於1936年,其中對1930年代上海工部局組成有詳細的描述,是研究上海工部局的重要史料)

天津工部局

英租界工部局

戈登堂:建成於1890年,位於天津英租界的中央綠地維多利亞花園(今解放北路花園)的北側,原是馬術訓練場,由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長、英籍德國人、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建議修建,由Chambers設計,共投資32,000兩白銀。這座規模宏大的2層建築屬於中古時期城堡風格,青磚外牆,屋檐為雉堞垛口狀女兒牆,兩端為八角形的塔樓,視野開闊。中間的樓門向前突出,以便於市民接近參與。

該建築以5年前在蘇丹喀土穆陣亡的英國軍官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命名。戈登1860年隨英法聯軍來到中國,任工兵隊指揮官。天津開埠後,英租界首先開闢,戈登是天津英租界劃定與規劃的主要設計者。從1862年開始,戈登去上海,任“常勝軍”的管帶,配合李鴻章的淮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因攻克蘇州,清廷授予他提督銜,賞穿黃馬褂。1880年,因中俄“伊犁事件”他應李鴻章之請再度來華。李鴻章相當敬佩戈登的軍事指揮才能。

在落成典禮上,直隸總督李鴻章、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各國駐津領事和天津道余昌宇,以及輪船招商局經理和外國駐津領事都應邀參加。戈登的巨幅照片,掛在會場的中央。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宣布大樓正式開放,並把兩把扎著灰、紅兩色緞帶的銀鑰匙交給了德璀琳。

法租界工部局

法國工部局大樓:選址在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今解放北路34-36號),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法租界董事會下屬工部局中的警察部,後改組為工部局,實為法租界的警察局。1933至1934年儀品公司瑞士建築師查理(Charrey)及康沃西(Conversy)設計建造。該建築從過街樓處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半部當時為法國消防隊,北半部為法國工部局。整個建築體現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樣式。

比租界工部局

據史料記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比利時雖未派兵參戰,但也在天津設立租界,比利時租界於1902年設成。其四界為:東至大直沽(今大直沽中街附近),西臨海河,北與俄租界相鄰(今十五經路),南迄小孫莊(今天津腳踏車廠附近),占地約500餘畝。比租界執行機構工部局就設在其中心地帶,即今六緯路175號處。該建築保存依舊完整。

1929年8月31日,中比兩國簽訂交還比租界協定。其後,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次長凌冰等5人,與比利時駐華公使葛來姆男爵組成交接委員會,並於1931年3月正式舉行交接典禮。從載於近代天津圖志的照片(圖二)可見,當時,這處建築門口搭起慶祝牌樓,上面似有“天津比租界交接”字樣。門外交叉懸掛著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大門敞開,舊“大比國駐津工部局”牌匾放在院子裡。據文史專家查知,1931年9月出版的天津志略第三頁,就刊有中比兩國政府代表出席天津比租界交接儀式的大照片。

參考資料

http://sh.qq.com/a/20150717/030236.htm
1914年版工部局局徽1914年版工部局局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