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

語出:(1).河水流動。 漢 揚雄 《劇秦美新》:“滭浡沕潏,川流海渟。” (2).喻層見迭出,盛行不衰。《禮記·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後漢書·崔駰傳》:“方斯之際,處士山積,學者川流,衣裳被宇,冠蓋浮雲。” 唐 柳宗元 《邠寧進奏院記》:“川流環運,以達政令。” (3).河流。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川流

【注音】chuān liú
【意思】1.河水流動。 漢 揚雄 《劇秦美新》:“滭浡沕潏,川流海渟。”
2.喻層見迭出,盛行不衰。《禮記·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後漢書·崔駰傳》:“方斯之際,處士山積,學者川流,衣裳被宇,冠蓋浮雲。” 唐 柳宗元 《邠寧進奏院記》:“川流環運,以達政令。”
3.河流。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川流文學社

龍川一中創建於1913年,創建伊始學生便組織並成立了“川中文學社”,出版刊物“川中學生”,後更刊名為“雷雨”。龍川解放後,文學社刊物改名為“新川中”,直至“文革”後(1984年),為繼承一中優良的文學創作的傳統,在彭思翅老校長和謝錦坤副校長的親自倡導下,又組織了“川流文學社”。刊名為《川流》,1985年被評為中南五省的優秀文學社團。
在崢嶸歲月,川中學生在自辦的刊物,宣傳革命理論,喚醒不少愛國學生走上革命道路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文學社團也出了不少知名人士。就文學方面說,蕭殷(原名鄭文生)是從川中走出社會的老前輩,他成為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文藝評論家,建國初期,謝逢松和曾石濱成為知名的作家、書法家,六十年代出了個書法奇才陳嶸琚,八十年代成名的作家有曾仁松,劉浩華,九十年代成名的詩人有胡建雄,有在報社任編輯的駱漢平等。這些成名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激勵著我們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去奮鬥。
前人創造的輝煌,給後人以鼓舞和力量,我們無愧於川中的學生,也無愧於時代所賦予的重任,九十年代以後,文學社的同學敢於走出校門,去領略文藝海洋的情韻,在藝海拾到了自己的貝殼,特別是1995年以後,不少學生能在國家級報刊上登載自己的文章,在省市和國家級的大賽中品嘗到成功的甜果。近幾年來有97屆高三的黃年豐在《中學語文》發表了《風流中沒有浮萍》,之後她的快速作文《愛我中華》又獲得全省中學生快速作文大賽的三等獎;97屆文學社社長謝國華的散文《樹根》被長江文藝出版社編入了《當代新人優秀作品選》,他的議論文,《警鐘長鳴!》獲得河源市“大地杯”徵文大賽的一等獎和二等獎;刁棟林的議論文《還我樂園》獲市級“大地杯”徵文賽的二等獎;河源市舉辦的“我與交通安全”的徵文大賽中,川流文學社全體社員參賽,獲組織獎,社員鄒智平的《夢斷交通》和張贇的《傷疤的故事》包攬了全市一等獎。1996年10月,刁棟林參加省“康大杯”快速作文大賽,其散文《陽光下》得到十二個專家級評審一致讚賞,獲全省二等獎,1996年11月,文學社員參加省市級“聖陶杯”徵文大賽,送評的作品僅25篇,卻有9人分別獲省、市面上級的三等獎、二等獎和一等獎。
1997年的第三屆“跨世紀杯”的全國中學生徵文大賽中,文學社推選156篇作品參賽,有11人分別獲得三等獎和優秀獎,6個教師獲得優秀指導獎。
1998年第四屆“跨世紀杯”的全國中學生徵文大賽中,文學社組織全校學生參賽,送評作品達516篇。刁棟林的《牽掛》獲全國大賽二等獎,其作品發表在專刊上,有黃豐光等4人獲三等獎,有楊瑜等9人獲優秀獎,學校被評為參賽的先進單位,授予優秀組織獎,有9個老師獲得各等級的優秀指導獎。
我們還組織了第五屆“跨世紀杯”全國中學生徵文大賽,全校送評作品達602篇,有19個學生獲得三等獎和優秀獎,學校被授於“組織獎”的錦旗一面,有9個老師獲各等級的優秀指導獎。
在2004年,藍觀城的《在途中》獲廣東省現場作文大賽一等獎。
我們還組織了“雨花杯”的全國中學生徵文比賽,不少學生取得了複賽權,並獲得了各項獎勵。
2007年,我們自主創建了川流文學網站,成為另一個展示我社文學的平台。我們還組織了“葉聖陶杯”全國徵文比賽,並獲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廣東省中學生文學社團交流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學生優秀文學社”
2008年,我們選報參加了由中國教育協會主辦的“全國中國小校內報刊評選”活動,並榮獲了“全國中國小優秀校內報刊一等獎”。
1996-1997年,先後選送了謝國華、謝鍶、刁棟林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中國少年作家班”,成為其屆學員。謝鍶小小說《曖雨》、刁棟林的詩歌《夢江南》均在作協期刊《中國少年作家》上登載,他們的作品還編入各類單開本,發售全國,其中謝鍶被評為1998年的優秀學員。
1996年至今,川流文學社社員在河源市二大報上發表的文章達400多篇。
從上面的事實可以看出文學社社員確實有敢闖的精神,他們幾年來所創出的成績,在河源市各重點中學是敢於媲美的。令人更可喜的是很多社員都善於體察生活中的小事,去發現寫作的真諦,他們敢拿筆桿子,敢圓作家夢,他們追求著眼前的目標是爭取把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印字,充滿信心跨進21世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