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峽路

川峽路,北宋初期曾短暫設定的一級行政區劃,後分設為西川路和峽西路。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又將西川路析置為益州路、梓州路兩路;將峽西路析置為利州路、夔州路兩路,故宋人合稱其為”川峽四路“。

川峽路,北宋初期曾短暫設定的一級行政區劃,後分設為西川路和峽西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後蜀政權之後設西川路,治益州(四川成都);
開寶六年 (973年),又設峽西路,治梁州(興元府,陝西漢中);
太平興國六年 (981年),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
至道三年(997年)定天下為十五路,西川路、峽西路又分開設定,均為十五路之一;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又將西川路析置為益州路、梓州路兩路;將峽西路析置為利州路、夔州路兩路,故宋人合稱其為”川峽四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