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北靈濟宮

靈濟宮的創始者,陳元光部屬嶺北園窟許氏先祖,與先後從中原各地遷居義嶺周邊的數批先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化,引導本地山民革除陋習,墾創田地,興修水利,築村建舍,發展生產,各姓鄉親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為緬懷先輩聖賢,在鳩峰(現稱大佳錐山,俗稱大寨山)北麓,修建聖王堂,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等諸位前代先賢,並塑其金身坐像,尊奉為“聖王、蘇陳相公三位舍人”。村民,善男信女,懷著敬仰之情,四時朝拜,諸聖賢英靈顯赫,濟世安民,被宋韓琦御使立碑稱頌“靈濟萬芳”,報請官府命名為:“靈濟宮”。從此之後,靈濟宮供奉的諸聖賢逐漸被神化,演化為閩南民俗信仰的保護神。明清時,靈濟宮神明進一步被神化,特別是留傳下來的卜事籤詩,成為人們指點迷津,有求必應的救世靈丹。正如有些《史考》所云:“近代以來,民間所信仰的佛教,進一步和道教信仰,一般民間信仰相融合。‘有求必應’也更普遍地成為民間教徒對菩薩崇拜的信念,對朝拜的信徒已不單是原來的修來世,求解脫了,而更多的是對現世利益,祛病消災以及增福延壽的追求。”伴隨歷代移民的足跡,靈濟宮神明的香火也逐步由移居海內外的鄉親、華人、華僑傳播出去,在東南亞,港澳台地區,奉祀、安放靈濟宮“相公爺”神像及“香火”的到處可見。
古剎靈濟宮久歷滄桑,飽經風雨,全賴歷代廣大民眾對聖王相公爺的信仰和敬慕,宮廟屢毀屢修,得以傳承保存。從宋元明清至民國均有整修,上至泉郡籍朝官,下至地方文武官員、鄉紳士庶、四方信徒和當地民眾,皆合力出資經多次整修擴建,為後人奠定了靈濟宮比較完整的規模。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海外華人華僑,旅台同胞,四方信徒及嶺北,義路,六戶全體鄉親共同募款,整修靈濟宮全貌,新雕諸神神像,建《懷鄉亭》一座,鋪設宮前石埕,水泥路,蓋溪建戲台等。由靈濟宮所涉及的嶺北、義路、六戶三個村成立理事會,對靈濟宮進行統一保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進一步完善宮內服務設施,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重新擴建後的靈濟宮,不但集千年史跡之大成,並有新的拓展,其規模非昔日可比。如今靈濟宮景區將逐步形成以靈濟宮景點為主要特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環境優雅的朝聖旅遊勝地。
隨著靈濟宮及其景點的日新月異,隨著靈濟宮“相公爺”神威的不斷傳播,慕名而至的海內外遊客、香客日益增多,每年的春節,七月半(即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三位神明的生日(即農曆八月十五日,九月初九日,十一月二十七日);正月初十起至十五日止的巡安盛典,十六日的“卜爐”大典,靈濟宮更是盛況空前。迎神者,唱戲者,西樂,跳舞者,傳統的大吹鍾鑼鼓隊,魚貫而入,沸沸揚揚,靈濟宮四周香菸繚繞,鼓聲,鑼聲,歌聲,響槍聲,鞭炮聲交織在一起。靈濟宮日夜神燈長明,人聲鼎沸,煙花爆竹震天。“神州寺院聞鐘聲,靈濟古宮聽炮響”可謂為全國罕見的宮廟奇特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前來朝拜“聖王,相公爺”的海內外香客,遊客,無不懷著虔誠之心,出自許願還願之意,慷慨解囊,獻上一份份“題緣”款,“添油錢”,甚至捐資支持靈濟宮及風景點的建設。自1988年至2011年的23年間,海內外單位和個人捐贈金額達二佰多萬元。
靈濟宮將迎來新一輪的開發和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日益顯著,景點的旅遊經濟總收入將逐年上升。多年來理事會勤儉節約,拿出幾十萬元,無償支持園莊鎮,嶺北,義路,六戶等村興辦衛生,文化,教育,路橋等公益事業。讓“廣納眾賢,勤儉忠貞,守國濟眾,和諧發展”的靈濟相公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在旅遊點建設過程中,堅持保護和開發相結合,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並重,融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與現代文明為一體,盡全方位的保護和開發,構建未來的具有歷史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民間文化的風景名勝區,努力把靈濟宮景區打造成閩南,乃至八閩旅遊品牌,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朝聖觀光,為惠西、仙南、晉北地區的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結構

靈濟宮殿宇面闊三間連護厝21.76米,正中廳堂地面稍高於兩側護厝,連成一體,殿宇正中為正門,門前為石磚鋪就石埕,長21.6米,寬8.9米,三面築1.5米高圍牆,磁磚裝飾貼面,前側偏北設有大門,門扇和門拱均鍍鋅管做成,匾額“靈濟宮”三個大字,門柱石板材鑲刻對聯:“神安民安合境平安,天泰地泰三陽開泰”。石埕北側是石柱石欄六角“懷鄉亭”一座,為水泥結構,飾金黃琉璃瓦亭頂,亭柱刻有聯語:蘇陳相公英靈顯赫,三位舍人永志神威。亭邊有宋.韓琦御使題“靈濟萬芳”石碑一塊,清代重修“靈濟橋”碑記一塊,旅台同胞充實靈濟宮史料等資料碑刻一塊,仙遊縣人民政府豎立的文物保護標誌石碑一塊。石埕西側立有四方鄉賢志士捐資芳名錄石碑四塊,旁邊挖有深泵機井一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