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孤

位於大陸邊緣與海溝平行排列的弧形列島。其分布與海溝一致,以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為主,是分開大洋盆地和邊緣盆地的重要構造地貌單元,也是全球最活躍的構造活動帶。

位於大陸邊緣與海溝平行排列的弧形列島。其分布與海溝一致,以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為主,是分開大洋盆地和邊緣盆地的重要構造地貌單元,也是全球最活躍的構造活動帶。島弧向大洋方向外凸的一側是與之平行的海溝,凹入一側為弧後盆地;它與海溝和弧後盆地共同構成溝弧盆系。一個島弧縱向延伸長几百至幾千公里,寬約200~300公里。全球島弧(包括山弧)總長度達40000公里。上田誠也等認為具備下列3項條件的地區即可稱為島弧:①有現代火山作用;②伴有與之平行的深度大於6000米的海溝;③有深度大於70公里的地震震源。故島弧不僅限于海洋中的弧形列島,也應包括中美洲、南美洲西海岸的弧形山脈(山弧)。
分類  按島弧的地貌特徵島弧可分為:①單弧型,由一條平行於海溝的火山島弧組成,如千島弧,日本列島弧;②雙弧型,由平行於海溝的一條外弧(現今無火山活動的或沉積的島弧)和一條內弧組成(現今仍有火山活動),如印尼群島弧;③多弧型,是在雙弧型的陸側還有一條殘留弧(沒有現代火山活動)。根據弧後盆地的有無(如西太平洋的島弧都有弧後盆地,而南美洲安第斯山鏈後面無弧後盆地),弧後的構造活動性(擠壓、拉張或兼有剪下)等不同特徵也可作為島弧分類的標誌。
特徵  ①島弧是劇烈的火山活動區,以鈣鹼性系列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組合的特徵為主,也有玄武岩。火山岩帶之下還有同源的侵入岩。火山岩有分帶性。鄰近海溝有拉斑系列火山岩,位於淺源地震震源帶上面。鈣鹼系列火山岩的分布離開海溝較遠,主要在島弧帶上,深部形成成分相當的英雲閃長岩質花崗岩類岩石,位於中源地震震源面之上。鹼性系列火山岩的分布在島弧帶內側,位於深源地震震源面的上面,各類岩漿源深度與震源深度關係密切。②沉積作用和變質作用。火山島弧不斷上升,遭受剝蝕,碎屑物質被輸送到深海溝及弧後盆地之中,形成濁積岩或硬砂岩及粗砂岩。島弧區還常有變質岩帶出現。島弧外側為高壓低溫型變質帶,內側為高溫低壓型變質帶,兩條變質帶因受傾斜的震源帶控制而相互平行,稱雙變質帶。③地震活動。全球的深源地震幾乎都發生在島弧(山弧)地帶。淺源地震多位於海溝一側,中、深源地震則位於島弧之下和靠近大陸一側(見貝尼奧夫帶。④島弧為正重力異常,自由空間異常幅度約為100~200毫伽。地殼平均熱流量為1.5HFU。溝弧盆系有顯著的熱流異常,在海溝一側熱流低於正常值,在火山島弧一側和弧後盆地熱流高於正常值。低熱流是由於冷而緻密的洋殼潛沒於上地幔所致,而高熱流是由於上地幔物質上涌所引起的。
成因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洋岩石圈隨著地幔對流從洋中脊生長擴張,而在相應的活動大陸邊緣俯衝潛沒(見俯衝作用),島弧就是大洋板塊俯衝潛沒過程中上沖側因隆起所造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