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全國首批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示範單位、衛生部數位化醫院示範點單位,是建國後國家成立的上海市第一所中醫醫療機構。

基本信息

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三個國慶節,在靜安區青海路44號誕生了上海市第一所由國家成立的中醫醫療機構,岳陽醫院的前身——上海市中醫門診所,後改名為“上海市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通稱“五門診”。當時,“五門診”負責全市幹部的中醫公費治療,一大批享譽大江南北的中醫名家宗匠濟濟一堂,時任上海市中醫學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陸淵雷、孟河丁派傳人章次公、石氏傷科第三代傳人石筱山和石幼山兄弟、朱氏婦科第二代傳人朱小南、喉科張贊臣、針灸陸瘦燕一指禪推拿流派嫡傳弟子和滾法推拿流派創始人丁季峰、眼科唐亮臣、痔科聞茂康等滬上各科中醫名家雲集“五門診”論道懸壺、教書育人。以後,“五門診”在北京、上海各大中醫醫院成立時先後支援輸送了29名中醫名家,因此“五門診”被譽為“名中醫搖籃”。
到了1976年1月,“五門診”與成立於1958年、被譽為“中國現代推拿搖籃”的上海市推拿門診部合併,在岳陽路45號擴建設立了擁有200張床位的住院部,成為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實現了岳陽醫院第一次跨越式發展。
1995年根據上海市區域衛生規劃的統一部署,岳陽醫院搬遷至虹口大柏樹地區,與復旦、同濟、上海外國語大學等著名高校以及五角場、四川北路等商圈毗鄰,床位規模擴增至400張,並於1998年轉為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上海唯一一所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實現了第二次跨越式發展。
醫院近年來蟬聯“上海市文明單位”和“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附設岳陽國家臨床藥理研究基地、岳陽臨床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所、針灸經絡研究所和推拿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由甘河路本部、青海路名醫特診部和宛平路針灸經絡研究所形成一體兩翼格局,是全國及上海市中西醫結合主要臨床與研究基地之一。
位於青海路的岳陽醫院名醫特診部,曾是享譽滬上的“五門診”所在地,是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發源地。五六十年代匯聚了上海市中醫學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陸淵雷、孟河丁派傳人章次公、內科名醫嚴二陵、石氏傷科第三代傳人石筱山和石幼山兄弟、朱氏婦科第二代傳人朱小南、喉科張贊臣、針灸陸瘦燕、痔科聞茂康等國內各科中醫名家,被稱為“名中醫搖籃”。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是我國最大的針灸醫學研究機構之一。擁有針灸免疫研究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針灸神經、泌尿研究室,針灸文獻研究室及針灸中藥效應研究聯合實驗室。2002年併入岳陽醫院。
醫院本部位於虹口區甘河路,占地面積67畝,核定床位900張,配備核磁共振、螺鏇CT、大C臂DSA、彩色都卜勒超聲等現代化醫療設備。擁有全國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及專科項目16個,由全國名老中醫、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領銜的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專家170多名(其中博士後合作導師5名、博導15名,碩導60名)。臨床醫學院現開設專業3個,博士點5個,碩士點8個。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以及部市級課題60多項。入選衛生部面向農村和基層推廣適宜技術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農村和社區中醫臨床適宜技術項目以及上海市社區中醫藥服務適宜技術項目14項。
醫院先後榮獲全國中西醫結合先進單位、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中醫藥繼續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無煙單位、上海市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上海市總工會“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工人先鋒號”、上海市信息化優秀項目獎等稱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