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都木客

山都木客

"山都木客"是屢屢見諸古代典籍的神秘"動物",長期活躍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林之中。它們究竟為何物,說法不一:有認為是原始未開化的人類,或即畲民、古越人的先民;有為是"鬼魅",是人形動物。如今認為,"木客"與"山都"雖有區別,但均是古代生活于山林的原始居民。

簡介

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在一些歷史文獻中,常常提到贛南山區有“山都”、“木客”。晉郭璞在《三海經注》中,就說到當時贛南一帶,把秦漢時的“贛巨人”,叫作“山都”。
又如,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引南北朝時雩都人鄧德明《南康記》的記載說,雩都盤古山北五十里有石山,上有玉台,方廣數十丈,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其舞唱之節。
宋李昉《太平御覽》《輿地誌》的記載說,贛縣上洛山(今屬興國)多木客,樣子象人,說話的聲音也象人,遠遠可以看見他,走近時他就躲起來了。能砍杉枋,聚居於高山峻岭之上。會與漢人交市,用木頭換漢人的刀斧。交易的時候,你把東西放在枋下,然後躲開來。一會兒,木客就會來取東西,把枋卸下來給交易人,隨便東西多少,特別信直而不欺詐。有人死了,他們也會哭泣殯葬,曾經有走山路的漢人碰到了他們的葬日,他們就拿出酒食來招待這個過路人。
又引南北朝時著名科學家祖沖之 《述異記》說,南康和贛縣均有山都,在深山樹中作巢居住,隱身,難得看見他們。並記載了一個故事:贛縣西北十五里有古塘,名余公塘,上有大梓樹,約二十圍,樹老中空,有山都巢。宋元嘉元年,縣治民哀道訓、道虛兄弟二人伐倒此樹,取巢還家。被山都看見了,對二人說,我處在荒野,礙你們什麼事?大木材有的是,難道還不夠用?樹上有我的窩,而你們卻故意把它砍倒了。今天我要報復,把你們的房子燒掉!果然,至深夜二更中,內外屋一時火起,整個房子被焚燒盪盡。
此外,有關資料還記載說,唐末時,木客嘗就民間飲酒為詩:“酒盡君莫沽,壺頃我當發,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對此,宋大詩人蘇東坡《八境圖》詩之八亦云:“回峰亂嶂郁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誰向空中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可見,直到唐宋時期,贛南地域仍有山都木客活動的蹤跡。
不僅贛南有山都木客,據有關資料的記載,山都木客還廣泛分布於福建、江西、廣東、安徽、浙江、湖南、廣西和四川等省,尤以閩粵贛交界地區最為活躍。其生活特點是:居深山密林間,有樹居也有室居的,少與他人接觸,即所謂隱形。其身體特徵,有的記載身材高大,有的說個子矮小,膚色黝黑。能勞動,會制木器;有語言和婚喪習俗。使用樂器,善歌舞以及喜吃蝦蟹等。可見,山都木客明顯是人,而不是神鬼怪物!
學者們根據歷史文獻往往山都木客並稱,且所記山都、木客的居住特點、身體特徵、經濟生活均相同等信息,認為山都木客是同一個民族概念。雖然有的書上只言山都,有的只稱木客,有的山都木客並稱,但從未見過有倒稱“木客山都”的。所以,山都木客是全稱,其它為簡稱,並不是指兩個不同的民族。

那么,山都木客為何族屬呢?

學者們經過研究,認為山都木客的來源同古代越族有關。因為,其一,早在漢代的文獻中,就明確記載了木客是越國的伐木工人,長期被調往外地伐木,終不得歸,而被稱為木客。其二,從山都木客的分布地域看,主要在南方諸省,這些地區正是古代百越分布的範圍。其三,從文化特徵看,山都木客與古越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所以,山都木客是古越族的後裔,是一個現已消亡了的古代民族。從其活動的歷史看,唐宋時代記載較多,明代只有廣西有木客記載,其它地區已不見了,這可能已被同化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去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