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牡荊

山牡荊

山牡荊( (Lour.) F. N.Williams):又名鶯歌,為馬鞭草科、牡荊屬的一種常綠喬木,高4-12米,樹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小枝四棱形,有微柔毛和腺點,老枝逐漸轉為圓柱形。掌狀複葉,對生,葉柄長2.5-6厘米,有3-5小葉,小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頂端漸尖至短尾狀,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通常全緣,兩面除中脈被微柔毛外,其餘均無毛,表面通常有灰白色小窩點,背面有金黃色腺點;中間小葉片長5-9厘米,寬2-4厘米,小葉柄長0.5-2厘米,兩側的小葉較小。聚傘花序對生於主軸上,排成頂生圓錐花序式,長9-18厘米,密被棕黃色微柔毛,苞片線形,早落;花萼鍾狀,長2-3毫米,頂端有5鈍齒,外面密生棕黃色細柔毛和腺點,內面上部稍有毛,花冠淡黃色,長6-8毫米,頂端5裂,二唇形,下唇中間裂片較大,外面有柔毛和腺點;雄蕊4,伸出花冠外,花絲基部變寬而無毛,子房頂端有腺點。核果球形或倒卵形,幼時綠色,成熟後呈黑色,宿萼呈圓盤狀,頂端近截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產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生於海拔180-1200米的山坡林中。日本、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 木材適於作桁、桶、門、窗、天花板、文具、膠合板等用材。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山牡荊 山牡荊

常綠喬木,高4-12米,樹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小枝四棱形,有微柔毛和腺點,老枝逐漸轉為圓柱形。掌狀複葉,對生,葉柄長2.5-6厘米,有3-5小葉,小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頂端漸尖至短尾狀,基部楔形至闊楔形,通常全緣,兩面除中脈被微柔毛外,其餘均無毛,表面通常有灰白色小窩點,背面有金黃色腺點;中間小葉片長5-9厘米,寬2-4厘米,小葉柄長0.5-2厘米,兩側的小葉較小。

聚傘花序對生於主軸上,排成頂生圓錐花序式,長9-18厘米,密被棕黃色微柔毛,苞片線形,早落;花萼鍾狀,長2-3毫米,頂端有5鈍齒,外面密生棕黃色細柔毛和腺點,內面上部稍有毛,花冠淡黃色,長6-8毫米,頂端5裂,二唇形,下唇中間裂片較大,外面有柔毛和腺點;雄蕊4,伸出花冠外,花絲基部變寬而無毛,子房頂端有腺點。核果球形或倒卵形,幼時綠色,成熟後呈黑色,宿萼呈圓盤狀,頂端近截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山牡荊生長於海拔180-1200米的山坡林中。

分布範圍

產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日本、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山牡荊的木材適於作桁、桶、門、窗、天花板、文具、膠合板等用材(《海南植物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