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生態夥伴自然保護中心

山水生態夥伴自然保護中心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稱“山水”)2002年呂植創辦了“山水生態夥伴自然保護中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是民政註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致力於中國生物多樣性,大自然的保護事業,目前的項目主要在中國西部,示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例,並推動自然保護在國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眾意識中的主流化。是保護國際的合作夥伴。

願景和使命

我們渴望這樣一個世界:人類、以及人類所有的需求和願望-精神、文化和經濟,都能永遠地和地球上的其它生命和諧共存。我們期望中國走出一條生態友好的發展之路,為世界做出表率。

信念

只有地球的自然遺產得到保護,我們的後代才能在精神上、文化上和經濟上生生不息。而我們的使命,就是保護地球上尚存的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在中國通過創新性的方案,發動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的力量,證明人類社會是有能力與自然和諧共處的。

價值觀

在追求夢想、履行使命的過程中,我們堅守這樣一些核心而永恆的價值觀:激情尊重樂觀正直勇氣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只是中國自然保護領域中一支小小的力量,因此要實現宏大的保護目標必須要和政府、當地社區、企業及其他NGO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本著“基於科學,倡導合作,造福人類”的原則,通過實地示範、政策倡導、能力建設、公眾參與等方法,多角度的開展項目。

為什麼要保護中國的自然和生物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超過30,000種高等植物(半數以上為中國特有),6,300多種脊椎動物(占全世界總數的10%)。與此同時,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的發展能否和自然和諧相處,勢必將影響整個地球的未來。

示範項目

甲居的旅遊甲居的旅遊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實地示範項目主要在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等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展。這裡被稱為“中國西南山地”,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這裡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形中蘊育了豐富的溫帶森林和草場,多種多樣的植被又為大熊貓、金絲猴等瀕危動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西南山地還是諸多大江大河的上游,長江瀾滄江怒江獨龍江、雅魯藏布江都發源或流經於此。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現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中國西南山地80%的原始森林已經消失,草場嚴重退化,動物棲息地的面積縮小、呈現破碎化。公路、大壩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刻的影響著許多生態敏感地區動植物的棲息地,對自然資源(如傳統醫藥、毛皮和野味)的消費仍然威脅著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方興未艾的大眾旅遊像一柄雙刃劍,在帶動地方經濟新增長的同時,也影響著生物多樣性和文化的完整。在一些地區,老百姓單一地依靠自然資源來試圖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這一現實問題仍是保護工作棘手的挑戰。很多保證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如環境法規體系、政府機構和NGO的能力、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有效性等,仍不能與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步伐相比擬。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逐漸成為中國發展的關鍵語彙。從“科學發展觀”和建立“和諧社會”,到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上提出“生態文明”,中國對於綠色未來充滿熱望。中國政府啟動了數個上千億元人民幣的自錰保護和生態恢復工程,以緩解中國面臨的生態危機,改善惡化的自然環境。這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前所未有的機遇。

角色

示範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可行方案,作為催化劑、協調者和支持者,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程和主流化,並促進中國在全球環境保護領域裡的積極作用。

山水項目

拯救瀕危物種

保護成效監測和保護戰略策劃項目

戰略環評項目

快速生物多樣性調查項目

大熊貓野外生存項目

反對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項目

保護關鍵生態區

新建保護區能力建設

神山聖湖保護項目

社區保護基金項目

協定保護項目

生態旅遊項目

青海與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拉薩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項目

森林多重效益項目

生態有償服務項目

提高中國環境領導力

政策項目

戰略環評項目

森林多重效益項目

生態有償服務項目

青海與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商業夥伴在環境中的領導作用項目

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基金項目

留住美好自然-公眾宣傳項目

鄉村之眼-自然與文化影像紀錄項目

應對氣候變化

青海與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拉薩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項目

森林多重效益項目

生態有償服務項目

留住美好自然-公眾宣傳項目

生態旅遊項目

中國西南山地以獨特的自然景觀、神秘的傳統文化而蜚聲國內外,吸引著大批旅遊者蜂擁而至,發展旅遊業已成為中央和地區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轉變產業增長方式、促進對外交流的重要策略之一。但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其相關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野生動物消費已經成為當地美麗的生態環境以及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威脅。在西南的很多地方,由於缺乏完善合理的旅遊規劃,當地社區居民缺乏生態旅遊意識和技能,旅遊發展已經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和脆弱生態系統造成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還容易引發社區矛盾,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乃至破壞景區資源而削弱旅遊持續發展能力。

自2003年以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嘗試與政府、保護區、社區、旅遊經銷商、科研機構等相關利益者展開深入合作,通過舉辦大型生態旅遊研討會、支持合作夥伴探索生態旅遊發展模式、社區能力建設、公眾宣傳等方式,共同推動西南山地的生態旅遊發展。

2006年,在Thornton基金花旗集團哥倫比亞大學藏學研究中心等資助者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合作夥伴共同啟動了“社區生態旅遊學校”項目。此項目通過為願意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農牧民提供掌握生態旅遊服務和管理技能的培訓機會、分享交流經驗的溝通平台,旨在提高西南山地社區農牧民的生態旅遊技能和意識,培養一批具有生態旅遊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的社區精英,增強社區領導力和參與旅遊發展與決策的能力,並積極促成社區與外部的溝通合作,倡導社區旅遊經濟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到目前為止,此項目已經舉辦了5次社區生態旅遊培訓會,培訓社區學員達200餘人。並在此過程中培養了一批具有生態旅遊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操作經驗的特色師資隊伍。“社區生態旅遊學校”項目將持續定期舉辦培訓會。

2008年伊始,在沃爾瑪集團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推出了“中國西南山地社區保護探索之旅”項目。我們希望結合山水的野外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工作成效,通過設計和推廣“探索之旅”的生態旅遊方式搭建一座橋樑,為關心保護工作、關注環境問題的朋友提供了解當前保護成效和威脅,以及參與保護工作的機會,同時幫助社區的保護行動獲得有效的對外宣傳途徑和更多的外界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