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社會科學院

山東社會科學院

山東社會科學院是中共山東省委和山東省人民政府直屬的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其前身是1978年3月成立的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所,1980年12月改為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鄭貴斌。山東社會科學院現有職工425人,在職289人。7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山東省軟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經濟發展與預測研究基地、山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山東省生態經濟研究基地、山東省海洋經濟研究基地、山東省對外經濟研究基地、山東省人口研究基地、山東省文化產業理論創新基地。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述存。

簡介

辦院方針和主要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理論聯繫實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政治建院、科研立院、人才興院,立足山東,面向實踐,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作為主攻方向,突出套用對策研究,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實施精品、人才兩大工程,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求發展,努力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

山東社會科學院現有職工425人,在職289人。有238人獲得了社科研究、出版、翻譯、圖書資料等8個系列各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其中正高職59人,副高職87人。有博士30人,碩士71人。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25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人,齊魯文化英才2人,“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1人,山東省十佳理論工作者6人。

建院以來組織重大學術活動177次。接待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學者627批1183人次。派出248人次赴國外考察、訪問、研修或參加學術會議。與國外10餘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大學、學術團體等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

成果

建院33年來,共取得各類研究成果18000多項,其中出版著作960部。承擔院級以上重點課題1200多項,其中國家級課題72項,國家部委招標委託課題11項,省社科規劃課題260多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軟科學課題77項,省領導交辦課題200多項。

379項成果獲國家或省部級優秀成果獎。其中,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6項,省“精品工程”獎15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近300項,省科技進步獎11項。

320多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或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並以不同方式進入決策或作為省委、省政府檔案在全省轉發。另外,年度經濟社會文化形勢分析暨系列藍皮書發布會已成為服務全省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平台。

機構

科研院所

13個研究所:經濟研究所、農村發展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所、海洋經濟研究所(在青島)、財政金融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人口學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和省情綜合研究中心。

省級研究基地

7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山東省軟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經濟發展與預測研究基地、山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山東省生態經濟研究基地、山東省海洋經濟研究基地、山東省對外經濟研究基地、山東省人口研究基地、山東省文化產業理論創新基地。

泰山學者崗位

2個“泰山學者”崗位:設有“區域經濟研究”和“高效生態經濟研究”2個山東省“泰山學者”崗位。

省級研究中心

4個省級研究中心:山東省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山東藍色經濟文化研究院、山東發展研究中心、山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設在我院。

職能處室

8個職能處室:辦公室、人事處、機關黨委、科研組織處、財務處、行政處、離退休幹部處、開發事業處。

研究輔助機構

2個研究輔助機構:文獻信息中心,有館藏社會科學類圖書30餘萬冊,電子期刊19萬冊。《東嶽論叢》編輯部,主辦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東嶽論叢》,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另外,還主辦省內刊號期刊《海洋經濟》,內部刊物《科研要報》和《山東社會科學院院訊》。

領導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張華。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述存。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希軍。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鄭貴斌。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賢明。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姚東方。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王志東。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袁紅英。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達偉。

研究所

概念闡述

語言文學研究所的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山東社會科學研究所下屬的語言文學研究室,於1980年正式建所,是山東社會科學院成立後較早組建的研究所之一。在建所之初即80年代前後,全所共有7名成員,分別從事漢語言學和中國文學專業研究。後來人員逐步增加,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全所科研人員和科研輔助人員最多時達17人。所內設有三個研究室,即古代文學研究室、現當代文學研究室和語言研究室。目前,語文所共有人員9名,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院2人;博士2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2人。分別從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古代漢語的研究。所內設有“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重點學科,還成立了“社會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現任所長李少群,副所長姜銳。

學科建設

我所先後設立了兩個院重點學科。90年代確立的“漢語史”重點學科,主要從事漢語歷史語法學、語音學以及漢語訓詁辭彙學與〈文心雕龍〉的結合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良好的學術影響。例如學術界有關述評認為,課題成果《文心雕龍釋義》(獲山東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是近百年來同類著作中“最值得重視”的成果(《文學評論》1997、2),《文心雕龍語詞通釋》《金瓶梅語音研究》《臨清方言志》等也被學界給與相當高的評價。其他部分科研成果也被一些學報、學術專著所轉載和引用。

近幾年,我們整合所內現有科研力量,確立了“地域文化與文學”重點學科。“地域文化與文學”屬於交叉互補而又獨成一體的學科方向。作為一個兼跨文化與文學、以地域為載體的新的學術增長點,它以豐厚的內涵和變創開拓的學科特點顯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學術空間。該學科的主要研究領域,大致包括(1)為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理觀念、架構範式、研究方法等本體性的探討。其又可分解為若干研究板塊和專題,如地域文學史的史學觀念、地域文化背景上的文學流變與發展、地域文化走向與文學地域特徵的形成與消解關係、地域文學史的創建與發展等等。(2)是專項研究方面,如山東文化與文學、山東文學與語言學、山東文化文學與其他地域文化文學的比較研究、山東文化的調研考察、城市文化文學與鄉村文化文學狀況與關係研究等等。如前所述,長期以來,語文所該學科成員在地域文化和地方文學的研究方面有著深厚的學術積累,取得了豐富、突出的科研成果。其抗鼎之作、獲山東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的2卷本《山東文學通史》130餘萬字,乃屬國內地域文學史領域和山東的第一部貫通古今的文學通史。該著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肯定,被譽為是“地域文學史中的上乘之作”、“地域文學史的典範”(《中華讀書報》2003、12、16)。獲王力語言學一等獎的《金瓶梅方音特點》一書,亦是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有較高水準的科研成果。另外,包括青年科研人員在內發表的一些專題論文,也涉及到地域文化與文學的諸多重大問題和前沿性、現實性問題,說明了該學科的科研實力、成果水平,均已處於省內外相同學科方向的領先水平。

專家簡介

李少群,女,語言文學所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文化與文學。出版的主要學術著作:《李廣田傳論》(山東文藝出版社)、《追尋與創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新文化要義〉〉(光明日報出版社)、〈〈中國現代散文小品選〉〉(太白文藝出版社)、〈〈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選〉〉(太白文藝出版社)、〈〈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山東文學通史〉〉2卷本(合作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文化叢書·山東作家卷〉〉(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等。其中,獲山東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省級三等獎2項。個人主持國家課題1項、省級課題2項。

喬力,男,語言文學所研究員,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自1980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招考統一錄取,進入山東社會科學院從事專門研究工作至今,已在國家及省級數十家報刊發表學術論文百篇、出版專著7種,總計300萬字;主編叢書、專書15套、種,共達4600萬字。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精品工程獎3次。科研成果被哈佛大學權威教程44次、3項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引用介紹,並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文化報》、《新華文摘》、《讀書》、《博覽群書》等十餘家報刊專文、摘目或專版評論。被邀請赴香港中文大學講學,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澳門大學、澳門中華詩詞學會進行學術交流,在海內外產生較廣泛和良好的影響。

重大業績

業績主要分布在四個方面:一、古代文論研究,以《二十四詩品探微》為代表。據《中國文論》中譯本(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版)“譯後記”,這是1992年在美國初版,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授中國文學理論、中國詩學的經典讀本,書中鄭重引用、介紹了喬力此書及許多論點。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復旦大學《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也介紹喬力此書。二、唐宋文學研究。多種唐宋詞著述和“詞學研究論文系列”(11篇)面世後,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總纂《宋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詞學研究年鑑》(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均曾引為立論根據或重點摘要。並屢被其他多種著述作為參考文獻引用列目。三、文學史研究。《中國文學主流》被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中國文學史學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專門評述,稱為文學史研究“時代思潮中出現的佼佼者”。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山東文學通史》被權威專家教授評為地域文學史的典範,且具開創性(《中華讀書報》2003.12.16專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文學年鑑2003年》也專文評述。主持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地域文學史學引論》,由《論地域文學史學的學術源流與學理觀念》(《清華大學學報》2006.6)《論地域文學史學的架構基礎與範疇界定》(《江蘇社會科學》2006.6)《論地域文學史學的研究方法》(《理論學刊》2006.6)三篇系列論文組成,從事這門新興學科的創建。四、文學與文化研究。以十年之力,主編主纂“文化—文學三大世紀工程”,已完成出版(包括《中國文化經典要義全書》,25種專著、580萬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古代文學主流》,15種專著、390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2000年版;《中國文學經典書庫》,26種、1300萬字,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另有《華夏文明傳統與人生》(10種專著、160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叢書系列(已出版3輯19種,400萬字,濟南出版社2003-2007年版);《話題中國文學史》(70萬字,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等多套(種)。組織北大、北師大、人大、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天津社科院、復旦、華東師大、南開、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東北師大、四川師大、山大、山師大、曲師大、本院相關所等幾十家高等院校、專門研究機構的百多位學者專家,其中多有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參與撰寫,被學術文化界認為顯示出廣闊的學術視野、較高學術知名度和科研主導能力,促進了文學文化的發展。

張鴻魁,男,原語言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主要方向在方言、音韻等領域,對《金瓶梅詞話》的語言研究有建樹。1996年出版《金瓶梅語音研究》,1999年出版《金瓶梅字典》。

出版個人專著4部,協作專著多部。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研究》、《語文研究》與其它刊物上發表論文約70?篇,其中《報刊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全文複印6篇,入選《語言學文獻目錄》1篇、《中國語言學年鑑》2篇,學科研究綜述談到的(載《語文建設》1994年11期、12期)2篇。課題有:國家基金課題"金瓶梅用字研究","清初山東官話語音研究"(正在進行之中)。1985參與國家"六五"規劃語言學重點課題"論衡辭彙研究",參編的《論衡索引》由中華書局1994年出版。省級課題:參編的《山東省志方言志》。2001年主持山東省"十五"規劃課題"聊齋俚曲韻律研究",2003年主持省規劃課題"聊齋俚曲語音研究"。

主要獲獎:《金瓶梅語音研究》(齊魯書社1996年版)獲王力語言學獎金一等獎。論文《金瓶梅的方音特點》(《中國語文》1987年第2期)獲省二等獎。論文《甩、摔和蟀的讀音》(《東嶽論叢》2005年第4期)獲省二等獎。

楊政女,山東省金鄉縣人,生於1946年10月。1969年8月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今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80年入山東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工作,1998年被評為研究員。主要社會兼職:山東省作協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與山東地域文學、現當代小說研究。多年來已出版個人研究專著三部:《山東青年作家與齊魯文化》(濟南出版社1991年)、《文學的精神家園》(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中國文學經典書庫·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喬力主編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個人論文集一部《一段真實歷史的回聲》(青島出版社1992年),另有《山東特色文化叢書·齊魯典籍舉要》一部(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年);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參與編著專著《山東當代作家論》(任副主編)、《山東文學通史》(任副主編)、《山東當代文化叢書·山東當代作家》(任第二作者)。其中專著《山東青年作家與齊魯文化》、論文《簡論新時期山東的文學創作》曾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姜銳,女,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產業、地域文化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近年來先後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獲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承擔山東社科規劃重點研究項目三項:《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我省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關於網路文化產業發展及對策研究》。論文《山東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齊魯文化傳統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分別被《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7)和《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論文集》收錄出版。

盧少華,女,語言文學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戲劇文學。參與撰寫省級以上課題5項。其中,省課題《山東文學通史》榮獲山東社會科學一等獎。另外,參與校譯的《文白對照二十二子》榮獲鄭州社會一等獎。獨立撰寫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其中,發表於《江西社會科學》的論文《論胡可話劇的民族文化成就》,被《人大複印資料(戲劇、影視研究)》全文轉載。近年來,主要試圖從史的角度闡述山東戲劇影視文學的發展歷程,並著重論述話劇、電影、電視劇出現后綜合類藝術觀念的演變趨勢,以及它們對山東文藝觀念趨勢的影響。

主要課題

該學科現承擔2項國家課題,即〈齊魯文學的文化內質與形態演變研究〉(由李少群主持),〈清初山東官話語音研究〉(由張鴻魁主持)。主持和承擔了〈二十四詩品研究〉(喬力)、〈文化體制建設研究〉(姜銳)、〈論發展文化產業與先進文化建設〉(張偉)〈21世紀中國和諧文化研究〉(房偉)等4項省級課題和國家課題子課題。〈山東影視文學研究〉(盧少華)等4項院重點課題。

文學研究獎項

在中國文學研究方面,語文所長期確立了兩個研究方向,即古(近)代文學研究和現當代文學研究。多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關於古(近)代文學研究方面,主要在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近代文學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現當代文學研究方面,分別在詩歌、散文、小說、女性文學、魯迅研究和影視文學方面的研究上成績斐然。同時在研究中,始終將山東地方文學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作為全所的重點,從而形成了較鮮明的地域文學研究特色和學術優長。主要獲獎成果有:《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郭延禮著,獲國家級一等獎)、《山東文學通史》(喬力、李少群主編,獲省級一等獎)、《龔自珍詩選》《秋瑾年譜》《近代六十家詩選》(郭延禮著,均獲省級二等獎)、《二十四詩品探微》《晁補之詞編年箋注》(喬力著,均獲省級二等獎)、〈穿越歷史的智慧〉(喬力主編,獲省精品工程獎)《茅盾作品淺論》《茅盾作品欣賞》《茅盾的藝術世界》(丁爾綱著,部分成果獲華東地區獎和省級獎)、《李廣田傳論》(李少群著,獲省級二等獎)、〈論地域文學史學的學術源流與學理觀念〉(喬力、武衛華,獲省精品工程獎;省級三等獎)、《追尋與創建——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李少群著,獲省級三等獎)、〈台灣現代詩歌賞析〉(章亞昕著,獲省級三等獎)、〈山東青年作家與齊魯文化〉(楊政著,獲省級三等獎)。主要成果還有:《龔自珍年譜》《秋瑾文學論稿》(郭延禮著)、〈唐詩絕句選〉(蔡啟倫著)、〈張養浩作品選〉〈杜善夫集〉(孔繁信著)、〈齊魯文史之謎〉(李永先編)、〈中國古代文學主流〉(喬力主編)、〈巴人論稿〉〈大眾情人傳——多視角下的巴人〉(王欣榮著)、〈山東當代作家論〉(丁爾綱主編)、〈王統照的文學道路〉〈王統照詩詞注評〉〈諸城文苑〉〈中國小說史〉(王立鵬著)、〈新文化要義〉(李少群著)、〈近代文學流變論〉〈詩思維:生命的陀螺〉〈現代詩美流程〉〈詩心與童話〉(章亞昕著)、〈文學的精神家園〉(楊政著)《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李少群主編),盧少華的當代話劇、影視文學研究,曹振華的魯迅研究等一大批在學術界獲得普遍好評的學術著作和論文。

語言學研究獎項

在語言學研究方面,主要在漢語歷史語法學、語音學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獲獎成果有:〈漢語史斷代研究叢書〉(程湘清主編,獲中國圖書獎)、〈《文心雕龍》釋義〉(馮春田著,獲省七五期間二等獎)、〈兩漢漢語研究〉(楊克定、馮春田、張鴻魁參撰,獲省八五期間一等獎)、〈山東方言研究〉(張鴻魁參撰,獲省一等獎)、〈近代漢語語法問題研究〉(馮春田著,獲民間獎勵第五屆王力語言學獎)、〈金瓶梅方音特點〉(張鴻魁著,獲第八屆王力語言學一等獎)、〈金瓶梅方音特點〉〈‘甩’‘摔’和‘蟀’的讀音問題〉(張鴻魁著,獲省二等獎)等。

歷史

簡介

歷史研究所是我省社科界建立最早的專門性研究機構之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歷史研究所。1978年初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恢復成立後,於1980年11月建立了歷史研究室,同年12月改建為歷史研究所。現任所長劉大可,副所長莊維民。

發展

建院前期的10餘年間,歷史所設有中國古、近、現代史3個研究室,以中國農民戰爭、甲午戰爭、山東古國、山東解放區發展史為主要研究方向。1992年成立甲午戰爭研究中心。此後歷史所逐步調整了研究方向,建立了近代中日關係、山東區域史兩個研究室,將東亞關係史、山東地方史作為重點研究方向,現在這兩個學科均被確定為院重點學科。

成績

歷史所一向為我院專業技術人員較多、業務水平較高、在省內外影響較大的研究所之一。先後在所里工作的科研人員達30餘人,人員最多時有19人。現有人員13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和其他研究人員各4人。1人獲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獲省政府授予的“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人獲院優秀專家稱號。

獲獎

30年來,歷史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開展科研活動,為繁榮我省歷史科學、推動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歷史所先後承擔國家級課題6項,省級課題70餘項(其中省社科規劃課題21項);在省內外、海內外出版機構與主要報刊出版論著170餘部,發表論文1000餘篇;相繼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1項,省社科優秀成果榮譽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14項),院優秀科研成果獎35項。

歷史所繼承發揚了“文革”前老歷史研究所的優良傳統,注重基礎學科建設,具有短期內完成重大課題的能力。歷史所還注重學術交流,先後舉辦或參與舉辦的中國農民戰爭、甲午戰爭、東夷古國、教案與義和團、史學理論等全省性、全國性及國際性的重大學術活動百餘次,相繼有上百人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並與日、美、英、台、港等海外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聯繫,進一步擴大了知名度。

經濟

簡介

山東社會科學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是山東省專門從事對外經濟與國際經濟方面研究的科研機構,成立於1988年11月。現有科研人員11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2人,助理研究員3人,研究實習員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山東省優秀專業技術人員1人,山東省勞動模範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委省直機關“三八紅旗手“1人,山東社會科學院優秀專家3人,入選山東省委宣傳部全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3人。盧新德、劉淑琪研究員曾分別任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副所長。現任所長為范振洪研究員、副所長為王愛華研究員。

對外經濟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全體科研人員堅持正確的科研方向,按照黨中央和山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總體要求,特別是把省委、省政府關注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作為主攻方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取得了較大成就。據不完全統計,對外經濟研究所共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5項,國際合作課題7項,省部級課題32項。共在國外、國家和省級重要出版社、報刊發表科研成果950餘項,其中出版專著26部,發表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等900餘篇。共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山東省科技進步獎29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4項。有20餘項成果獲山東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多次參與山東省委、省政府有關對外開放的重大理論、決策諮詢活動和有關檔案、規劃的起草、論證工作,為山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6月,對外經濟研究所黨支部被山東省委省直機關工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發展

多年來,對外經濟研究所不斷加大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力度,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積極與政府有關部門、高等院校、市縣區、開發區、企業等方面合作,先後組織全省有關專家撰寫出版了《2006年山東對外經濟發展報告》、《2007年山東開放型經濟發展報告》等,為促進山東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主辦了“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與山東經濟國際化研討會”、“新形勢下中國與日韓經濟技術合作研討會”、“和諧世界理論與東亞合作研討會”、“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等國內重要學術會議,取得了良好反響。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多名科研人員曾應邀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多次選派科研人員赴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作訪問學者或研究學者。同時,已近百次接待來訪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新加坡、越南、聯合國、世界銀行、台灣地區等方面的專家學者。與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有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研究方向

對外經濟研究所現設有對外經濟和亞太經濟兩個研究室。對外經濟研究室的研究重點是國際經濟、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山東開放型經濟等;亞太經濟研究室的研究重點是東亞經濟合作、日本經濟、韓國經濟等。對外經濟學科為山東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2003年4月,對外經濟研究所被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為“山東省對外經濟研究基地”。另設有山東社會科學院韓國研究中心、山東社會科學院WTO研究諮詢中心。

專家介紹

盧新德,現任山東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十大優秀專家、山東省對外經濟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兼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山東經濟學院、山東工商學院特聘教授,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財政學院等兼職教授,中國亞太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對外經濟學會會長。自1981年以來,已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研究課題26項,出版發表專著、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科研成果280多項,其中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3項,山東省優秀圖書一等獎1項,還獲其他優秀成果獎30多項。在經濟學特別是國際經濟、國際貿易、信息經濟、環渤海經濟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對韓國經濟有開創性研究。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信息傳播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經營國際化戰略研究”,最終成果是一部35萬字的專著,鑑定等級為一級(A),平均93分,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公開出版發行。該書出版後,谷源洋、王勝今、張璉瑰、陳繼勇、王乃靜等知名專家寫書評。國家社科規劃辦在全國核心期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作專題評介,被評為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信息化專著。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信息戰的新形勢與我國信息安全戰略的新思路》,最終成果是長篇研究報告,鑑定等級為優秀,《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作長篇評介,眾多網站作肯定性評介。以此報告為基礎擴寫為一部28萬字的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盧新德堅持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相結合,以套用研究為主”的方針,寫了許多對策性研究報告,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服務。其中:《創造條件,制定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中國加入WTO與山東經濟國際化》、《中國加入WTO對山東服務業的影響及對策》、《依據科學發展觀審視和調整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戰略和策略》、《把山東省建設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龍頭”》、《提升山東大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對策》、《加快發展山東服務貿易的戰略對策》等研究成果獲得了省委書記或省長、副省長的肯定性批示。

范振洪,現任山東社會科學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兼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對外經貿諮詢專家組成員,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理事並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亞太學會理事,山東省對外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合作、東亞經濟合作、開放型經濟。先後主持、參與完成韓國和國家、省級重點課題18項,主編、主筆對外經濟論著11部,參著9部,在國外、國家和省級以上重要報刊發表論文、研究報告等100餘篇。10餘項成果被山東省委、省政府領導採納或肯定性批示。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其中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第1位)、二等獎5項(3項獨立)、三等獎1項(獨立)。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十佳理論工作者”稱號和“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貢獻

高度重視研究山東對外開放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積極主動認真地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服務。其研究報告和對策建議等,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較高套用價值,多項成果進入省政府決策。如:2000年4月主持完成的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山東省農業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獲山東省委書記、省長、2位副省長等4位省領導肯定性批示,推動了山東農業利用外資的發展。2002年8月主持完成的省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加入WTO對山東對外投資的影響及對策》,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肯定性批示,對山東擴大對外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9月,撰寫的研究報告《加快我省與日韓經貿合作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肯定性批示,促進了我省與日韓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作為省政府對外經貿諮詢專家組成員,撰寫並上報省政府領導的《關於加強山東與韓國經濟合作的幾點建議》、《關於發展電子商務和網路經濟的建議》、《從與江蘇的比較看我省外經外貿的差距》等10餘項專題研究報告,被省政府領導採納或肯定性批示;多次參與省政府重大決策諮詢活動並建言獻策,受到省政府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多次參與省領導在全省對外開放會議上的報告、有關對外開放檔案和規劃的起草、論證工作,為提高山東開放型經濟水平做出貢獻。

長期潛心研究國際經濟合作的學術前沿課題,對學科建設有一定貢獻。其著作、論文、研究報告《21世紀初期中韓經濟合作展望》、《山東與日韓經濟合作研究》、《加入WTO後利用外資的對策》、《加入WTO對中國對外投資的影響》等,對中韓經濟合作、山東與日韓經濟合作、我國和山東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總體戰略、重點領域、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研究,促進了國際經濟合作基本理論框架的完善,受到國際經濟合作專家學者的好評。

王愛華,山東社科院對外經濟所研究員,副所長。自調至外經所工作以來,能夠堅持科研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為省委、省政府領導決策服務的正確方向,把我國特別是山東對外經濟的對策性研究作為科研重點,在亞太經濟領域有著較系統的研究。1998年被院確定為亞太經濟學科帶頭人,併入選山東省委宣傳部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3月被山東省委省直機關“三八紅旗手”。

近年來的科研成績主要有:主持和參與課題情況。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外、國家和省級課題17項。其中主持完成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新形勢下山東利用外資新思路研究”、“山東經濟園區的產業整體布局與協作互動發展研究”、“擴大軟體外包,帶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等3項,主持軟科學課題“山東與日本投資合作難點熱點問題研究”1項,主持完成省領導交辦課題3項;參與國外課題3項,參與國家課題3項,參與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4項。

發表成果情況:(1)主編與參寫專著22部。其中主編專著《品牌戰略》、《企業形象設計》、《WTO與中國對外貿易》、《中國走進WTO》、《山東與日韓經濟合作研究》、2006、2007《山東對外經濟發展報告》等7部;參與撰寫專著15部。(2)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在《當代亞太》、《當代韓國》、《中國外資》、《東北亞論壇》、《大眾日報》、《東嶽論叢》、《山東社會科學》、《理論學刊》等國家級、省級核心期刊刊物發表論文約20篇。

成果獲獎情況:(1)主編的專著《品牌戰略》獲山東優秀圖書獎。(2)刊於國家級刊物《當代亞太》的論文“加入WTO後中國零售業業態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3)刊於國家級刊物《當代亞太》的論文“山東對韓貿易合作現狀及發展對策”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4)主持的省社科規劃重點課題“山東經濟園區的產業整體布局與協作互動發展研究”,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另外,有多項成果獲山東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和山東省對外經濟學會優秀成果獎。

主要成果

截至2007年底,對外經濟研究所共在國外、國家和省級重要出版社、報刊發表科研成果950餘項,其中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中國商務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時事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專著26部,在《世界經濟》、《世界經濟與政治》、《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國際貿易問題》、《當代亞太》、《當代韓國》、《國際經濟合作》、《中國外資》、《經濟研究參考》、《日本學刊》、《東北亞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亞太經濟》、《東嶽論叢》、《經濟學家》,以及韓國《東北亞研究》、《臨海地域開發》、《亞洲地域開發》、《京畿論壇》等刊物發表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等900餘篇。

1、在國際經濟發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其代表作主要有:專著《信息傳播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經營國際化戰略》、《構建信息安全保障新體系》等。論文《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徵及中國的對策》、《全球信息戰的新形勢簡析》、《信息傳播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論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論新經濟安全觀》、《論美國信息安全戰略的擴張性》、《全球信息戰的新形勢與我國信息安全戰略的新思路》、《關於我國國內國際的發展環境研究》等。

2、在經濟國際化研究方面取得較多有價值、有深度、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其代表作主要有:專著《科技進步與企業國際化經營》、《中國對外開放:新趨勢與新領域》、《新形勢下的對外經貿合作》、《2006年山東對外經濟發展報告》、《2007年山東開放型經濟發展報告》等。論文《努力實施山東經濟國際化戰略》、《創建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戰略和策略研究》、《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新形勢下山東省創建與發展跨國公司的新思路研究》、《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速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快發展山東服務貿易的戰略對策》、《加快發展我省服務外包的幾點建議》、《山東省農業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對策》、《新形勢下山東利用外資新思路》、《擴大軟體外包,帶動山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山東經濟園區的產業整體布局與協作互動式發展研究》、《山東對外貿易制度競爭力研究》、《山東海外資源開發戰略研究》、《加快山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加快山東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政策建議》、《新貿易保護主義對山東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山東利用外資的效益研究》、《外資併購新動向及山東應採取的對策》、《服務產品數位化與服務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等。

3、在日本經濟特別是韓國經濟研究方面取得較顯著的科研成果。其代表作主要有:專著《當代日本市場經濟模式研究》、《山東與日韓經濟合作研究》、《韓國經濟國際化與經濟騰飛》、《韓國企業在山東投資的調查與研究》等。論文《日本經濟的競爭優勢及形成機制》、《日本科技實力優勢及發展新趨勢》、《日本外貿體制的巨觀調控和微觀運行機制探討》、《中日貿易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新形勢下的中日關係探析》、《論日本信息安全的保障型》、《韓國實施“科技立國”戰略的新動向及其啟示》、《韓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論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韓國金融危機及對我國的啟示》、《21世紀初期中韓經濟合作展望》、《山東吸收韓國投資的現狀、前景及對策》、《山東與韓國貿易現狀及發展對策》、《加快我省與日韓經貿合作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韓國投資企業在山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發揮地方政府作用,促進中韓環黃海地區省道合作》、《中韓貿易平衡的調查報告》、《我國與日韓勞務合作:機遇、制約因素及對策》、《韓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及發展趨勢》等。

4、在加入WTO與我國特別是山東改革和發展研究方面取得較好科研成果。其代表作主要有:專著《中國加入WTO與山東經濟國際化》、《WTO與中國對外貿易》、《中國走進WTO》、《機遇與挑戰——加入WTO對中國工商業的影響與對策》、《加入WTO後的山東改革與發展》等。論文《中國加入WTO對山東服務業的影響及對策》、《加入WTO對山東對外投資的影響及對策》、《山東省適應加入WTO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經濟的對策研究》、《加入WTO後中國零售業態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走進WTO的中國網際網路業》、《加入WTO後的山東省出口貿易》、《加入WTO對山東勞動就業的影響及對策》、《加入WTO與山東利用外資》、《加入WTO“後過渡期”山東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戰略與策略研究》等。

5、在環渤海經濟圈的開放開發問題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代表作主要有:專著《環渤海經濟圈》(山東卷)等。論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環渤海經濟圈可持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與協作研究報告》、《把環渤海地區建設成為東北亞經濟圈的“巨龍”》、《環渤海地區的開放開發研究報告》、《環渤海地區應成為中國經濟第三次騰飛的“龍頭”》、《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態勢與環渤海地區的戰略選擇》、《環渤海地區與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等。

主要課題

近20年來,對外經濟研究所以多出精品力作為中心,組織全所人員並整合所外資源,積極主持承擔國家和省級以上重點課題研究。截至2007年底,對外經濟研究所先後主持承擔國家、國際合作、省領導交辦和省部級重點課題40項。其中,國家級研究課題4項、國際合作研究課題4項、省部級研究課題32項。

1、國家級和國際合作研究課題。(1)國家級研究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信息傳播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經營國際化戰略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信息戰的新形勢與我國信息安全戰略的新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APEC政策研究中心課題《市場開放與企業國際競爭力——山東大中型企業案例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為總負責人的國家大型課題《環渤海經濟圈大型系列叢書》(山東卷)。(2)國際合作研究課題。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重大課題《未來15年韓國與中國山東省經貿合作戰略研究》、福特基金課題《泰國社會安全網:政府的作用》、韓國京畿開發研究院重大課題《深入研究韓國企業在山東省投資,推進山東省與京畿道經濟合作》、韓國仁川市重大課題《東北亞地區物流合作研究》。

2、省部級研究課題。《南韓與山東經濟發展比較研究》、《山東省科技進步促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發展途徑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研究》、《環渤海地區的開放與開發研究》、《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與協作研究》、《山東與日、韓、新、德四國外貿體制比較研究》、《山東省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條件及對策研究》、《山東省農業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新形勢下山東利用外資新思路研究》、《加入WTO對山東對外投資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山東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應對入世突破綠色壁壘促進山東外貿發展研究》、《信息化與增強山東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中國加入WTO與山東經濟國際化》、《山東吸收跨國公司戰略性投資的對策研究》、《創建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戰略和策略研究》、《加入WTO後山東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山東經濟園區的產業整體布局與協作互動式發展研究》、《以科學發展觀推動山東外貿可持續發展研究》、《山東外貿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戰略和策略研究》、《山東省海外資源開發戰略研究》、《山東對外貿易制度競爭力研究》、《山東與日韓經濟合作研究》、《新形勢下創建與發展跨國公司的新思路研究》、《新形勢下山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加入WTO“後過渡期”山東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戰略與策略研究》、《新形勢下山東承接日本產業轉移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研究》、《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研究》、《擴大軟體外包,帶動山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新形勢下山東服務業國際化的戰略構想》、《人民幣升值對山東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及對策》、《加強出口品牌建設,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等。

主要獲獎情況

近20年來,對外經濟研究所不斷實施精品戰略,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獲得了較大社會反響。截至2007年底,共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29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4項。另外,獲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省對外經濟學會等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0餘項。

(1)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的主要情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環渤海經濟圈可持續發展》,獲第十三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加入WTO對山東服務業的影響及對策》,獲第十六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農業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獲第十六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信息傳播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經營國際化戰略》,獲第十八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2)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的主要情況:《談談重工業服務方向的調整問題》,獲第一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南韓的外債結構及其啟示》,獲第七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南韓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動向及啟示》,獲第八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從按勞分配的本質規定談收入差距》,獲第八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科技進步與企業國際化經營》,獲第十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試論中韓經貿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獲第十一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當代日本市場經濟模式研究》,獲第十三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1世紀初期中韓經濟合作展望》,獲第十五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加入WTO後山東對外投資的發展策略》,獲第十七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日貿易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獲第十八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與韓國貿易合作現狀及發展對策》,獲第二十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和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的主要情況:《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改進農村計畫工作》,獲第二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韓國實施“科技立國”戰略的新動向及其啟示》,獲第九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韓國對外貿易增長機制探討》,獲第九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韓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獲第十二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日本外貿體制的巨觀調控和微觀運行機制探討》,獲第十二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科技進步促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發展途徑的研究》,1993年12月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成敗》,獲第十三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日本經濟蕭條的原因及對中國啟示》,獲第十四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實施多元戰略開拓新的國際市場》,獲第十五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項目選擇及合作交流對策》,2000年10月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條件與對策系列研究》,2001年9月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加入WTO後的中國零售業態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獲第十七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推進山東省與日本、韓國經貿合作的對策》,獲第二十一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山東經濟園區產業整體布局與協作互動式發展研究》,獲第二十一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主要獲省領導批示情況

多年來,對外經濟研究所高度重視研究山東對外開放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積極主動認真地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服務。有20餘項成果獲得山東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如:研究報告《創造條件,制定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獲山東省常務副省長肯定性批示,為我省進一步制定和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專著《中國加入WTO與山東經濟國際化》,獲山東省委書記肯定性批示,對我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報告《日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及新趨勢》,獲山東省委副書記肯定性批示,為我省更好地掌握日本政治、經濟、社會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加強與日本的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研究報告《中國加入WTO對山東服務業的影響及對策——21世紀初山東服務業國際化戰略選擇》,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的肯定性批示,有效地推進了新形勢下山東服務業的國際化進程。研究報告《把山東省建設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龍頭”》,獲山東省副省長肯定性批示,對加快山東對外開放起到積極作用。研究報告《山東省農業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獲山東省委書記、省長、2位副省長的肯定性批示,並印發全省縣以上領導參閱,推動了山東農業利用外資的發展。研究報告《我省擴大對外投資的對策建議》,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肯定性批示,對山東擴大對外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報告《進一步加快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獲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東省副省長肯定性批示,促進了山東半島製造業基地的快速、健康發展。研究報告《加快我省與日韓經貿合作急需解決的幾個問題》,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肯定性批示,並轉全省各市政府、開發區參閱,推動了我省與日韓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研究報告《提升山東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對策》,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肯定性批示,對加快我省大企業建設特別是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報告《加快發展山東服務貿易的戰略對策》,獲山東省省長、副省長肯定性批示,推動了我省服務貿易的深入發展。研究報告《關於加快發展我省服務外包的幾點建議》,獲山東省副省長肯定性批示,對加快我省服務外包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報告《關於吸收外資促進山東服務業發展的幾點建議》,獲山東省副省長肯定性批示,有效地推動了我省服務業利用外資的發展。同時,對外經濟研究所的專家作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對外經貿諮詢專家組成員,撰寫並上報省政府領導的10餘項專題報告,被省政府領導採納或肯定性批示。另外,對外經濟研究所的專家多次參與山東省委、省政府有關對外開放的重大理論、調研、決策諮詢活動並建言獻策,受到省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多次參與省領導在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有關對外開放檔案和規劃的起草、論證工作,為山東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做出重要貢獻。

另外,許多論文和研究報告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經濟》、《外貿經濟·國際貿易》、《特區與開放城市》、《金融與保險》、《體制改革》和《經濟管理文摘》等全文轉載。

現代

山東現代人力資源研究院是山東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從事人力資源研究、素質能力模型研究與開發,專業人才培養、專業人才測評和高級獵頭服務,是經過山東省民政廳與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准成立的社會服務型事業單位;其培養的專業人才廣泛就業就職於國有企業單位和上市公司。

概況

建院時間、發展簡況:山東現代人力資源研究院是中共山東省委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領導的綜合性人才研究和培養機構,其前身是山東現代人力資源研究所。

人才力量

現有在職職工80於人。有36人獲得了社會科學研究、出版、翻譯、圖書資料等多個系列各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其中正高職16名,副高職25名,中級職稱30名;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9名,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名,山東省十佳理論工作者2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

機構設定

辦公室、人事處、科研組織處、對外學術交流、機關黨支部、財務處、行政處、 人力資源培訓中心。

工作概要

一、基於能力素質模型培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

二、為企業提供常見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諮詢和剖析服務。

三、為企事單位的特殊部門培養員工的內在特性。

四、國有企業事業編制人員的培養與拓展訓練。

五、為國家培養和尋找需求的專門人才。

六、能力素質模型的研究與開發。

七、引進國外先進的人才培養和訓練理念以及方法。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豐碩:自建院以來,我院先後承擔多項院級重點和國家級規劃課題;取得多項各類研究成果,其中一批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優秀成果獎。

對外學術交流:建院以來組織重大學術活動100餘次;接待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學者255批762人次;派出200多人次赴國外考察、訪問、研修或參加學術會議;與國外10餘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大學、學術團體等建立了學術交流、人才交流、人才互助和培養等多種合作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