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山東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是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18年12月29日發布。圍繞加快推進由裝備製造業大省向強省轉變以及將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山東省將採取“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升級產品結構、夯實發展基礎、最佳化產業布局、轉變發展方式[漢語詞語]、實施重大工程”的思路[漢語詞語],全面推進全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

基本信息

通知信息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東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山東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

魯政辦字〔2018〕254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山東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2月29日

通知全文

山東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決策部署,加快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充分認識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是衡量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標誌性產業。我省是裝備製造業大省,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2萬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6萬億元、利潤2364億元,分別占全省工業的27.1%、28.4%,是重要的支柱產業。但總體看,我省裝備製造業大而不強,規模居江蘇、廣東之後,排全國第三位,產業利潤率僅6%,低於兩省近1個百分點,缺乏市場競爭力;發展動力不足,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到1.5%,高端產品占比不到30%,產品更新慢,技術含量低,部分產品產能落後,經濟規模連續多年處於低增長狀態;產業布局分散,未形成集群化發展模式,配套效率低,生產成本高;生產方式落後,多數企業對智慧型化生產、網路化運營、信息化管理等現代技術套用不足,產品質量不穩定,生產效率低。這些問題和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全省裝備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如不加快解決,不僅會延緩全省工業轉型升級進程,還將影響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如期完成。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向各個領域廣泛滲透,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搶抓世界科技革命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聚焦重點領域,加強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裝備,加快發展壯大新興高端裝備,強化“四基”基礎配套,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努力將全省裝備製造業打造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向質量要市場。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根本手段,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探索套用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加大質量提升力度,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2.堅持向創新要動力。把創新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積極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傳統裝備,大力開發高技術新興裝備,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推動產業向智慧型化高端化轉型。

3.堅持向新模式要效率。把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廣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積極發展“製造+服務”新業態,提升價值鏈,實現跨界融合,聯動發展。

4.堅持向集聚要效益。集約集聚是實現產業高效發展的基本模式,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推動配套鏈、創新鏈、物流鏈、生產要素等加快集聚,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縮短供應鏈條,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三)主要目標。到2022年,全省裝備製造業形成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主導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一批產業規模大、核心競爭力強、配套供給優、支撐體系全、有較強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成為製造業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

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到2022年,重點行業經濟規模和綜合效益均居全國前列,全省裝備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萬億元,利潤率達到7%左右,高端裝備對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形成高端產品引領產業發展和增長的新格局。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到2022年,全省裝備製造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2.5%,重點骨幹企業達到5%,建成10個以上裝備行業創新平台,新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合作廣泛深入,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能力全面提升。

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到2022年,力爭打造2個主營業務收入過萬億元的產業集群,形成一批世界聞名的高端裝備製造名城。培育5家以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千億級企業集團,50家以上綜合實力領先全國的百億級領軍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

產業布局顯著最佳化。到2022年,形成濟南、青島、煙臺三個高端裝備產業核心區,產業規模占全省的60%以上;沿膠濟和京滬高鐵沿線,形成一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協同聯動的高端裝備產業帶。其它市產業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全省形成10個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基地)。

三、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

根據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的總要求,圍繞加快推進由裝備製造業大省向強省轉變和把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總目標,按照“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升級產品結構、夯實發展基礎、最佳化產業布局、轉變發展方式、實施重大工程”的總體思路,推進全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

(一)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裝備製造重點行業創新平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培育自主創新企業主體,使創新成為引領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1.打造一批行業技術創新平台。圍繞重點產品,依託優勢骨幹企業、產業基地和園區,整合創新資源,著力建設一批裝備製造業創新平台。加大創新平台資金投入,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面向全行業提供技術服務,輻射帶動全省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有關市政府配合)

2.實施一批高水平產學研合作項目。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富集、技術專業、研發力強的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加快共建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研發機構,為全省裝備產業提供公共技術服務支撐。完善人才引進及使用激勵政策,探索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為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來山東合作發展創造有利環境。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高端裝備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為培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撐。(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有關市政府配合)

3.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大的企業主體。鼓勵引導企業擴大對外合作、積極引進人才,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儘快造就一批自主開發能力強、掌控核心技術、具有市場話語權的裝備製造企業,到2022年,新培育一批高水平企業技術中心,培育30家以上高端裝備自主創新示範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的路子,加強專業製造、精益生產、集約經營,打造一大批行業“單項冠軍”和“小巨人”,搶占生產和市場制高點。(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有關市政府配合)

(二)升級產品結構。依託我省裝備製造業現有基礎,瞄準國際高端技術方向,積極套用現代新興技術改造提升八大傳統優勢裝備,加快發展壯大十大新興高端裝備,實現產品結構最佳化升級。

1.改造提升八大傳統優勢裝備。汽車、工具機及基礎製造裝備、石油化工裝備、工程機械、農機裝備、紡織輕工裝備、電力裝備、動力裝備是我省的傳統優勢裝備,要加快智慧型化改造,嫁接使用人工智慧、現代信息等新技術,開發新功能、新產品,向高端化轉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鞏固擴大優勢地位,確保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汽車。以節能、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節能型中高檔乘用車、高舒適性可靠性節能型載貨車、純電動汽車等。加快套用新材料、新工藝與製造裝備、新一代信息與感測技術,提高整車系統集成、發動機、自動變速器與傳動總成、輕量化車身及零部件等關鍵技術水平,全面提升乘用車和豪華客車的安全性、舒適性、節能性及智慧型化程度;載貨車和專用車加快向高端化、輕量化、節能化轉型。積極引進或合資合作發展高端新能源乘用車,加大自主開發投入,全力提高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精密減速機、智慧型控制軟體等效率、可靠性和穩定性,加快套用基於網聯的車載智慧型信息服務系統,積極開發無線充電和無人駕駛等先進技術,推動乘用車、豪華客車、載貨車及專用車加快向新能源轉型,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比重。濟南、青島、煙臺、威海、臨沂等市加快開發生產新型高附加值乘用車,中高檔車型(含新能源乘用車)占比達到60%,建設全國重要的乘用車生產基地;濟南、青島、濰坊、聊城等市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和貨車,打造國際著名的節能與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淄博市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電機和電池隔膜生產基地;威海、濱州市建設以汽車鋁合金輪轂及活塞為核心的汽車輕量化零部件產業基地。到2022年,整車節能、環保、安全性能等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零部件系列化、模組化、集成化程度和產品質量水平顯著提高,濟南、青島、煙臺、濰坊市成為千億級整車生產基地。全省汽車產量達到270萬輛(含新能源整車50萬輛),乘用車占比達到65%左右,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萬億元。(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威海、臨沂、聊城、濱州市政府負責)

工具機及基礎製造裝備。以具有高速、精密、智慧型、複合、多軸聯動、網路通信等功能的高檔數控工具機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精密級以上的車床、立(臥)式加工中心、複合加工中心、五軸聯動加工中心、龍門鏜銑床、深孔鑽鏜床、導軌磨床、智慧型衝壓成形與板料開卷/矯平生產線等高端金切與成型工具機。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力攻關精密與超精密工具機的可靠性與精度保持性、熱平衡與動態補償、整機動態回響特性等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研發數位化、綠色化、智慧型化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工程等基礎製造裝備,大力開發基於用戶工藝需求的先進制造單元和智慧型加工生產線,提高水平,壯大規模,形成優勢。濟南市加快提升萬能擺角銑頭及大型雷射器等技術成熟度,建設高檔數控工具機產業基地,打造全國領先的智慧型化鑄鍛裝備、焊接及熱處理裝備產業基地;棗莊市重點突破高精度數控系統、高速電主軸、複合刀架研發與套用,建設高檔數控工具機產業基地;泰安市著力突破高效鍛造裝備,形成規模和技術優勢;淄博市加快攻克精密伺服電機製造技術;煙臺著力攻克精密數控迴轉工作檯等關鍵功能部件;濟寧市做大做強精密滾珠絲槓、導軌副等精密傳動部件。到2022年,全省數控工具機的可靠性、精度保持性、平均無故障時間及基礎製造裝備的綠色化、智慧型化水平均居全國領先地位,工具機產品數控化率達到70%以上,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濟南、淄博、棗莊、煙臺濟寧、泰安市政府負責)

石油化工裝備。重點發展石油鑽采及頁岩油氣專用裝備,積極套用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全液壓超深井鑽機、模組鑽機、壓裂裝備、固井車、壓裂管柱、CNG加氣成套裝備等可靠性、使用壽命及智慧型化水平,突破高效壓縮機組、關鍵泵閥、反應熱交換器、大型空分設備、低溫泵、低溫/抗腐蝕傳輸管線等關鍵部件製造技術,加快研發新型地震儀、高靈敏度檢波器、電磁地質導向儀等精準勘探及鑽采測錄裝備。加大線上檢測、智慧型遠程控制與綜合分析等技術套用,提升煉油、多聯產煤化工、鹽化、煤化、有機原料及合成材料、橡膠及塑膠等生產裝置的高效、節能、低耗、精控技術水平,推動石化裝備向綠色、高端、智慧型發展。東營、煙臺市重點發展海洋及複合管鑽機、大型壓裂車組、固井成套設備、連續油管作業車、制氮設備、水下高壓防噴器、高集成化過濾分離等油氣開採裝備,建設國家級石油裝備製造基地;淄博、濱州、德州市加快發展先進化工生產裝備,形成產業優勢。到2022年,石油化工大型裝備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安全、可控,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石化裝備製造基地。(淄博、東營、煙臺、德州、濱州市政府負責)

工程機械。以智慧型化、綠色化、輕量化為主攻方向,加快套用先進設計製造、網路、數字、衛星通信、智慧型控制等技術,改造提升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起重機及路面機械、道路/隧道/樁基施工機械等,實現產品自動遠程定位、監控、檢測、診斷、維護、預報、管理等智慧型化控制。推進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加快解決液電傳動技術、系統節能、數字液壓、減震降噪、無人操控等關鍵共性技術,積極開發新能源工程機械、適應極端環境條件及城鄉用小微型等細分產品,向新型多功能、高舒適性、高可靠性、高效低耗、大型化及個性化方向發展。濟南、濰坊市重點發展高端盾構機、起重機、鏇挖鑽機;煙臺、德州市加快發展高端建築機械、路面機械等;濟寧、泰安、臨沂市著力發展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平地機及礦山機械等;打造各具特色、差異化發展的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到2022年,工程機械智慧型化、多功能化和可靠性、節能性與耐久性水平全國領先,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濟南、煙臺、濰坊、濟寧、泰安、臨沂、德州市政府負責)

農機裝備。重點發展大功率拖拉機、變數施肥播種機、高速栽植機、大型整地機、高效能收穫機、施藥無人機、精量植保機、種子精選機、節能高效烘乾成套裝備、畜禽智慧型化養殖及丘陵山區用高效小型農機裝備等。積極套用先進制造技術、數位技術、人工智慧、遠程運維等,突破高效節能、靜液壓傳動、電液懸掛、基於路徑規劃智慧型控制、病蟲草害快速識別、精準施藥等關鍵系統與技術;提升濕式離合器、動力換擋、無級變速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水平,全面提高部件配套和整機集成能力,向高端化、智慧型化、大型化、多功能化發展。濰坊市加快開發生產高端智慧型農機,建設智慧型農機裝備產業基地;萊蕪市打造全國知名的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裝備產業基地;日照市重點發展智慧型大功率拖拉機;臨沂市重點突破高端智慧型精量植保裝備;濟寧、聊城、德州市加快發展特色農機具裝備,向高端智慧型農機具轉型。到2022年,全省農機裝備數位技術、網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廣泛套用,大型農機裝備基本實現故障及作業性能實時診斷、遠程監測及自動控制,農業機械的整體技術水平全國領先,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濰坊、濟寧、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市政府負責)

紡織輕工裝備。加快套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動紡織、造紙、食品等輕工業裝備向節能高效、信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紡織重點突破金屬針布、金屬槽筒等關鍵零部件製造工藝,加快發展圓緯針織機、多軸向經編機、數碼噴墨印花機、高速梳理機、自動轉杯紡設備、高端棉紡及智慧型印染成套裝備等,引導紡紗、織布、染整企業協同創新,提高行業高效節能、智慧型化發展水平。造紙重點突破鋼製烘缸、壓力篩、高速紙漿泵等關鍵部件,加快發展高效製漿機、高濃度磨漿機、高速紙板機、多層特種紙機、高速切紙機、高速復卷機等。食品重點發展雙輥擠漿機、螺鏇潤糧機、柔性制曲機、螺鏇式常壓連續殺菌機等,集成套用數控與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固態發酵和釀造成套裝備及高速食品包裝(灌裝)生產線的智慧型化水平。青島、濰坊市加快發展以食品加工、包裝為重點的高端食品加工成套裝備;淄博、聊城、濱州市重點發展紙漿泵、磨漿機、壓力篩等造紙裝備;泰安市以智慧型印染成套裝備、釀酒智慧型成套裝備為重點,加快打造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基地。到2022年,形成多元化、高端化、智慧型化、品牌化發展格局,打造全國知名的紡織輕工裝備製造基地,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青島、淄博、濰坊、泰安、聊城、濱州市政府負責)

電力裝備。以智慧型輸變電裝備、儲能設備、分散式電源、微網控制為重點,加快發展特高壓交流/直流輸電成套設備、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特高壓高效變壓器、智慧型高/低壓成套開關、全封閉組合電器等。綜合套用現代感測、測控、信息網路、先進制造等技術,突破局部過熱、大型變壓器智慧型檢測、柔性輸電、高溫超導輸變電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電力裝備向輕量化、模組化、成套化、綠色化、智慧型化發展。濟南加快建設大型高效輸變電、智慧型電網、高效充電、智慧型維護等高端電力裝備研發製造基地;泰安、菏澤市進一步做強高效輸變電裝備、大型智慧型成套開關等電力裝備。到2022年,電力裝備產品系列更加豐富,配套能力更加完備,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顯著提高,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成為全國智慧型電力裝備重要生產基地。(濟南、泰安、菏澤市政府負責)

動力裝備。以汽車、農機、船舶、工程機械、非道路移動機械用內燃機及電動機、發電機、天然氣/氫氣壓縮機等為重點,圍繞提高裝備高效節能性及智慧型化、數位化、綠色化水平,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套用數字晶片和智慧型感測器及先進控制、動力總成匹配、排氣能量回收利用等先進技術,改造關鍵部件鑄鍛、機械加工及整機裝配工藝,全面提升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發動機、液化天然氣(LNG)/柴油雙燃料發動(電)機、超大型電力推進器等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及高效節能環保性能。積極套用薄鋼鏇鍛加工、電子繞線等先進工藝,提升電機的輸出效率和性能。加快發展無油靜音高壓節能型天然氣/氫氣壓縮機、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型動力裝備。濟南、青島、煙臺、濰坊、日照市加快現有發動機技術升級,形成年產300萬台(套)節能高效發動機的生產規模;濰坊市加快建設氫燃料電池及百萬台8AT自動變速器生產基地,創建國際化綠色動力裝備城;濟南、淄博、聊城市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到2022年,形成產品規格齊全、配套體系完善、品種系列化多元化、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動力裝備產業基地,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日照、聊城市政府負責)

2.發展壯大十大新興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機器人、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高檔儀器設備、高性能醫療設備等十大新興高端裝備,我省基礎好,潛力大,要加快發展壯大成新動能,努力走在全國前列。

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以積體電路、通信設備、工業作業系統及設備、智慧型製造核心信息設備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高性能伺服器、高端容錯計算機、嵌入式CPU、海量存儲設備、智慧型計算晶片、無線移動通信、新一代網路、量子通信、工業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製造物聯和製造信息安全等設備,加快套用新材料、新工藝、先進制造技術,合力攻克端到端的工業軟體、工業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數據驅動的構件組合、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增強現實、製造信息互聯互通標準與接口等關鍵技術,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產業體系。以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棗莊市為重點,突破積體電路晶片設計製造、支撐材料等核心技術與工藝,建設高性能積體電路生產設計基地;濟南市加快發展高端容錯計算機、融合架構伺服器、海量存儲設備等高性能、高可靠性信息基礎裝備,打造國際著名高端伺服器製造基地;青島市突破積體電路、柔性顯示屏製造技術,提升智慧型家電製造能力,加快建設芯谷產業園、海爾國際信息穀,打造高端智慧型家電生產基地、新型顯示產業基地;濰坊市加快發展智慧型可穿戴設備、VR虛擬現實設備、高端聲學元器件、雷射投影等產品,建設智慧型可穿戴設備和虛擬現實產業基地;聊城市加快發展新一代高性能光纖預製棒、特種光電線纜、大容量光通信晶片及模組,建設光電信息產業基地。到2022年,全省信息技術裝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高性能伺服器與通信裝備、積體電路及專用裝備、智慧型終端設備生產規模和水平顯著提升,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0億元,成為全國信息技術裝備重要研發生產基地。(濟南、青島、淄博、棗莊、煙臺、濰坊、聊城市政府負責)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圍繞服務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海上島礁利用和安全保障、深遠海漁業、海洋運輸與科考等,重點發展深水自升式/半潛式鑽井平台、天然氣水合物開採平台、智慧型海洋牧場、深海空間站、液化天然氣/石油氣船、超大型半潛式運輸船、深水半潛式鋪管及鑽井船、生態環保遠洋船舶、極地用船舶、無人艇等。加快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突破深水錨泊及動力定位、水下自動鑽探、柔性立管深海觀測、水下採油樹、水下高壓防噴器、海底管道檢測等關鍵系統技術與製造工藝,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向智慧型化、綜合化、高端化、多樣化發展,形成覆蓋科研開發、總裝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鏈。青島市加快發展深海空間站、超大型運輸船/極地船舶、大型豪華遊艇等,建設海上綜合試驗場和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煙臺市加快開發生產多功能自升式/半潛式鑽井及生產平台、海洋牧場設備等,建設深水平台試航基地,打造世界領先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威海市著力發展高端客滾船、高端遠洋漁船等,形成特色和優勢。到2022年,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等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占國內市場份額的35%、國際市場份額的25%以上,成為國際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研發製造基地,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青島、煙臺、威海市政府負責)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高速磁懸浮列車、跨座式單軌、跨線/跨網城際軌道交通裝備、快速重載貨車、公鐵兩用車、新能源城軌列車、智慧型檢測及遠程運維系統裝備等。加快套用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新材料,提升轉向架、動車組輪對、牽引電機、傳動齒輪箱、高效制動器、輕量化車體等關鍵零部件製造水平,全力攻克高速動車組智慧型控制系統,做強動力驅動、傳動與制動系統、受電弓及關鍵配套產品等,實現軌道交通裝備向智慧型化、綠色化、輕量化、系列化、標準化、模組化方向發展。濟南市重點發展30噸軸重快速重載貨車,建設國際先進軌道貨車生產基地;青島市加快發展高速動車組、高檔客運列車、城市軌道列車等,建設國際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東營市加快提升高速車輪綜合性能,做強高速動車組/貨車/捷運車輪產業;煙臺市加快建設軌道交通整車車體型材製造基地。到2022年,全省整車設計製造能力進一步增強,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顯著提高,成為全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和服務基地,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濟南、青島、東營、煙臺市政府負責)

智慧型製造裝備。以智慧型製造控制系統、智慧型物流與倉儲裝備、智慧型成套生產線、增材製造裝備、增減材複合製造裝備、智慧型檢測設備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高速重型堆垛機、智慧型分揀機、高速托盤輸送機、智慧型多層穿梭車、高性能增材製造裝備等,突破數位化非接觸精密測量、線上無損檢測、雷射跟蹤測量儀器、精準圖像識別、可視化柔性裝配及遠程運維等先進技術。研發集計算、通信、控制於一體的智慧型製造控制系統,提升增材製造高效成形、精準分揀、快速輸送、高效檢測等技術穩定性與可靠性,大力開發基於用戶工藝需求的智慧型化成套生產線,推動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濟南市重點發展智慧型物流、智慧型檢測、3D列印設備,建設工業3D印表機小鎮、數控雷射設備產業基地;青島市提升增材製造、電機智慧型生產線等製造能力,壯大規模,形成優勢;泰安市加快發展印染自動化生產線、礦業綜采智慧型成套裝備、食品智慧型加工生產線等,建設全國先進智慧型製造裝備生產基地。到2022年,數位化柔性化智慧型生產線等先進制造裝備在汽車、家電、醫藥等重點行業成熟套用,培育若干國際知名品牌,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成為全國智慧型製造裝備重要生產基地。(濟南、青島、泰安市政府負責)

航空航天裝備。重點發展直升飛機、無人機、多用途飛機、高端液壓油車、飛機牽引車及地面服務裝備、航空液壓件、發動機配件、航空航天電子設備等,創造條件合資合作或引進發展乾支線飛機。著力突破蜂窩材料、航空航天用板(型)材、碳纖維複合材料、航空塗料和基礎元器件等關鍵製造技術,儘快提高鋁鋰合金、鈦合金、複合材料等加工成形製造技術,做強飛機零部件關鍵製造技術及裝備、民機檢修和改裝、雷達罩維修、航空儀表維修、航空配套服務產業,提升產業配套服務能力,提高技術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形成後發優勢。濟南市依託臨港航空產業園,創造條件發展飛機及零部件製造;青島市加快建設空客H135直升機、萊西航空文化小鎮項目,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東營市加快建設商飛試飛中心東營基地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營研究院,打造集現場試飛、地面驗證及訓練、測試改裝、科研開發、材料及配件製造一體的空港產業園;煙臺市加快推進中科衛星遙感產業園、南山航空材料產業園建設;濱州市加快開發引進輕型固定翼飛機新機型,形成規模化生產,建設霑化大高航空產業園、北海航空產業園;威海市做大機場服務裝備,建設高端空港裝備生產基地。到2022年,在大型民用飛機維修維護、通用飛機和無人機設計製造等領域形成產業化,全省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500億元。(濟南、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濱州市政府負責)

機器人。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為重點,加強機械製造、控制、計算機、感測器、人工智慧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力度,著力突破機器人系統集成、高精密減速機、伺服驅動器、高性能控制器、集成一體化關節、靈巧手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提升機器人運動控制、精確參數辨識補償、信息技術融合、影像定位與導航精度等性能,全面提高焊接、搬運、塗裝等領域工業機器人的速度、載荷、精度、自重比、平均無故障時間等主要技術性能。加強機器人深度學習、人機共存、高度仿生等國際前沿技術研究,研發高智慧型助老助殘、家庭服務、公共服務、醫療康復、電力巡檢、消防救援等服務與特種作業機器人。濟南、青島市全力提升機器人穩定性、可靠性,建設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東營市加強特種機器人研發力度,做強消防防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巡檢機器人等,形成特色優勢;泰安市加強生肌電感知與腦機互動技術研究,加快套用新材料和新工藝,提升產品適人性,建設醫療康復機器人產業基地;煙臺、濰坊市加強機器人集成技術研究,培育全國先進機器人集成服務商;威海市進一步提高醫療機器人技術水平,開發系列化高精化產品,建設以微創手術、骨科復位機器人為重點的醫療服務機器人產業基地。到2022年,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參與能力明顯提升,關鍵零部件製造與整機集成技術顯著增強,建成全國領先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億元。(濟南、青島、東營、煙臺、濰坊、泰安、威海市政府負責)

節能環保裝備。以大氣治理、污水污泥處理及回用、土壤污染修復、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設備為重點,加快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改造提升工業領域脫硫/脫硝/除塵處理、水污染防治、噪聲與振動控制、廢舊電子電器/報廢汽車/廢金屬智慧型化拆解及綜合利用、廢輪胎/廢塑膠熱裂解等裝備。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綠色發展急需的高效節能和先進污染防治裝備,提升模組化設計、標準化製造、物聯網套用、機器人參與、自動化控制等技術集成水平,向智慧型化、數位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濟南市加快發展工業脫硫除塵大氣環保裝備;東營市加快油田污泥污水高效處理設備研發進度,儘快形成產業化;濰坊市建設污水污泥處理及循環利用環保裝備產業基地;德州市重點發展城市垃圾綜合利用成套裝備。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系統設計、設備製造、工程施工、調試維護、運營管理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的龍頭企業,建成由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配套、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先進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體系,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濟南、東營、濰坊、德州市政府負責)

新能源裝備。以新一代核電、生物質能、氫能、可燃冰、海洋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新型清潔能源裝備。煙臺市圍繞華龍一號、AP1000、高溫氣冷堆、海上浮動堆等,加快提升鋼製安全殼、結構模組、設備模組、一體化堆頂組件、核電法蘭、鑄造主管道、穩壓器、主泵泵殼、核燃料處理等核電關鍵設備製造工藝,強化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壯大產業規模和競爭實力,建設國家級核電裝備生產基地;濟南市重點突破核電材料及核壓力容器,做強生物質顆粒再生成套裝備,積極推進濟南“中國氫谷”建設,打造全國領先的氫能源裝備產業基地;青島市加強潮汐能、地熱能、海洋波浪能、海流(潮流)能、溫差能等新能源綜合利用前沿技術與裝備研發,形成新的優勢產業。到2022年,以綠色低碳、節能高效、多元互補、智慧互聯為主要特徵的清潔能源裝備持續壯大,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能源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全省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濟南、青島、煙臺市政府負責)

高檔儀器設備。以工業、農業、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慧型製造、電力、科技、環保、國防等領域快速增長的高檔儀器設備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工業線上分析儀表、機械裝備功能檢測設備、科研檢測分析儀器、食品化學及醫療檢測儀、石油地質勘探儀、煤礦安全監測系統、環境保護檢測儀、電力電子監測儀器、機器人用感測器、播種施肥檢測感測器、藥肥噴量智慧型感測器、智慧型化儀表、微機電系統(MEMS)等。積極開發具有數據存儲和處理、自動補償、遠程調整最佳化、通信功能的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多變數感測器模組,推動儀器儀表向嵌入式、微型化、模組化、智慧型化、集成化、網路化發展。濟南市加快發展食品和醫療檢測儀器,形成規模優勢;青島市突破精準環境檢測設備,引領產業向高端升級,建設全國領先的環境檢測設備產業集群;濰坊市提升影視傳媒和攝像設備技術水平,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泰安市發揮校企合作優勢,建設全國先進煤礦安全監測設備生產基地;臨沂市提升計量儀表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打造高端儀表產業集群。到2022年,形成一批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高端產品,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打造全國高端儀器設備製造強省,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億元。(濟南、青島、濰坊、泰安、臨沂市政府負責)

高性能醫療設備。以高端醫學影像、先進治療、臨床檢驗、健康監測和康復等設備為重點,加強數位技術、人工智慧與醫療科學深度融合及滲透,圍繞醫療設備可靠性、健康大數據、智慧型深度學習影像診斷系統、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手術導航系統及遠程醫療系統等關鍵技術,開展多學科協同創新。大力發展高端CT機、高性能彩色超聲成像設備、數位化X射線機(DR)、腫瘤放療一體化設備、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高性能呼吸機、全自動血型分析儀、血液分離淨化器、電子內窺鏡、全自動檢測設備、精準基因測序儀等,加快研發重大疾病及慢性病篩查設備、智慧型康復輔助設備等,推動產業向寬系列、多領域、高端化、智慧型化、集群化發展。淄博市加快突破彩色能譜CT軟體與整機系統、影像引導調強放療系統、全自動血型分析儀等,建設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基地;濰坊市加強磁共振成像核心部件及整機裝備技術研究,建設高端磁共振裝備產業基地;泰安市以智慧康復機器人、康復輔助器具為重點,建設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發展試點城市;威海市加快建設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基地。到2022年,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和重要設備,培育一批在國內領先的高端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億元。(淄博、濰坊、泰安、威海市政府負責)

(三)夯實發展基礎。圍繞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配套需求,實施強基“一條龍”套用計畫,重點發展機械基礎件、基礎材料、基礎製造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為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機械基礎件。重點發展高速精密軸承、精密齒輪及傳動裝置、精密滾珠絲槓及直線導軌副、高壓液壓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高頻響氣動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強度緊固件、精密模具、高應力高可靠性彈簧、高可靠性聯軸器、制動器、離合器等,加快套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推廣數位化、智慧型化生產技術,全力提高產品一致性、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為高端裝備發展提供基礎配件保障。到2022年,全省基礎件質量水平全面提升,充分滿足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基礎材料。加快提高關鍵基礎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質結構材料和工藝材料的理論研究深度與套用工藝能力。結構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結構鋼、高溫合金、高壓精密液壓鑄件用鑄鐵、高性能柔性石墨密封材料、F/H級亞胺薄膜、特高壓絕緣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液壓泵用雙金屬燒結材料等,突破鈦合金、高強鋁合金、高溫合金及高溫高強度工程材料、增材製造專用材料及粉末冶金材料套用工藝。工藝材料重點發展模具鋼、高強高韌焊接材料、超硬刀具材料、環境友好型塗料和潤滑劑等,為高端裝備產品生產提供先進優質的基礎材料保障。到2022年,全省在重點領域材料套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礎材料支撐作用顯著提升。

基礎製造工藝。以支撐先進綠色製造的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切削加工及特種加工等發展為重點,加快研發增材製造用高性能金屬粉末製備、高效增材製造、精密及超精密加工、超大型構件成形、複合材料構件製造、複雜鑄件無模成形、先進感測器製造等先進工藝,積極套用先進數字智慧型控制技術,推動基礎製造工藝向精準化、綠色化、高效節能方向轉型,為裝備製造業升級提供可靠工藝技術保障。到2022年,全省先進制造工藝體系基本建成,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產業技術基礎。針對裝備製造業重點領域和行業發展需求,圍繞可靠性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制修訂、認證認可、產業信息、智慧財產權、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等技術基礎支撐能力,創建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開展產品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安全性和環境適應性等關鍵問題研究。每年遴選一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產業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等高水平公共服務平台,促其加快發展壯大,為產業提供技術基礎服務。到2022年,建成較完備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有關市政府配合)

(四)最佳化產業布局。統籌考慮區位、交通和資源等條件,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和未來發展空間,將十大新興高端裝備重點布局在膠濟和京滬高鐵沿線城市,著力培育濟南、青島、煙臺三大核心區,打造集聚膠濟和京滬鐵路的產業帶,輻射帶動周邊市最佳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到2022年,構建起“三核引領、一帶支撐”的高端裝備產業格局,濟南、青島、煙臺每個市重點發展5—6類產品,產業規模占全省的60%以上,高鐵沿線的淄博、棗莊、濰坊、濟寧、泰安、威海等市,每個市主攻2—3類優勢產品,發展特色,形成優勢。八大傳統裝備主要依託現有基礎,引導生產規模大、企業資源多、產業配套全、發展前景好的市,以龍頭骨幹企業為核心,推動產業鏈向龍頭企業集聚,建設產業集群。每個市依託重點開發區圍繞重點優勢產品,以龍頭骨幹企業為核心,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完善配套政策,吸引上下游企業進園入區,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牽頭,各市政府負責)

(五)轉變發展方式。

1.加快向智慧型製造轉變。積極套用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網路技術、數位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建設無人生產線、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引導企業加快研發智慧型化裝備及成套生產線,推進嵌入式軟體、網際網路、感測器、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裝備產品上的套用比重,提高裝備產品智慧型化水平,推動重大成套裝備向精密化、數位化、自動化、集成化、智慧型化發展。大力推行智慧型製造生產新模式,在全省組織開展智慧型製造轉型升級活動,舉辦智慧型製造知識專題培訓,提高企業家對智慧型製造的認識;每年篩選30家左右重點企業進行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培育,打造智慧型製造樣板;實施“1+N”帶動提升行動計畫,依託智慧型製造標桿企業,複製推廣成熟的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推動全省裝備製造業由傳統製造方式加快向智慧型製造方式轉變。

2.加快向服務型製造轉變。積極引導裝備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服務增值在裝備製造價值鏈中的比重。大力發展與製造業密切關聯的產品設計、技術服務、維護維修、人員培訓、諮詢及信息等服務業,鼓勵發展檢驗檢測等專業化技術服務,積極推廣大型成套裝備融資租賃服務模式,推動大中型裝備製造企業加快向系統總集成、設備總成套、工程總承包、總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實現單純裝備製造向“製造+服務”轉變。

3.加快向綠色製造轉變。圍繞綠色製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套用,在產品設計、生產、服務各個環節,積極採用新理念、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發展高效、節能、節材、減排型綠色產品。積極開展再製造產品設計、剩餘壽命評估、無損拆解、微納米表面工程等技術研究,建立完善再製造技術規範、標準和評價體系,在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動力裝備、鑄鍛裝備等領域大力推行回收利用和再製造。在鑄造行業推行綠色共享製造轉型升級活動,選擇1—2個市進行綠色共享鑄造試點,實施高水平技術改造,建設鑄造共享園區,整合最佳化產業鏈資源,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連結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發展循環經濟和共享經濟,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六)實施重點工程。

1.開發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圍繞建設全國一流的高端裝備製造強省,聚焦國際前沿高端技術,組織裝備生產企業、科研單位和裝備用戶建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聯合體,每年開發100個左右對產業具有重大帶動和戰略引領作用的標誌性首台(套)技術裝備,掌握一批高端裝備設計製造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推動一批首台(套)高端裝備在關鍵領域、重大工程實現示範套用,鼓勵企業積極購買和使用首台(套)高端裝備,落實首台(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保險補償機制,促進高端裝備開拓市場。依託重大工程建設,支持用戶、製造企業與科研機構組成產業聯盟參與工程招投標,聯合開發大型高端成套裝備。(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2.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實施裝備製造業領軍企業培育計畫,支持開發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創新鏈和價值鏈布局,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跨國企業聯合建立創新中心,或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收購兼併境外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和研發機構,開展前沿技術攻關和重大戰略產品開發。建立行業領軍企業庫,每年遴選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入庫重點培育,動態考核管理,優先支持企業新項目建設、實施兼併重組、國內外高端品牌併購,迅速做大做強,根據領軍企業對地方財政貢獻情況,給予地方政府財政獎勵。(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3.樹立一批自主創新示範企業。開展高端裝備自主創新示範企業培育和協同創新建設。每年遴選10家左右自主創新投入大、產品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發展後勁足的企業,作為高端裝備自主創新示範企業進行培育。鼓勵“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搭建多主體協同、跨區域合作、創新資源共享的協同創新平台,實施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省財政統籌現有資金給予支持。對新認定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端協同創新平台,省財政給予貼息、獎補或股權投入支持。(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4.建設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依託傳統裝備優勢地區和新興裝備核心區及產業帶城市,加快建設產業集群,發揮龍頭骨幹企業吸引作用,將配套企業納入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標準管理、合作研發管理等,提升專業化協作和配套水平。支持建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打造協同製造和協同創新鏈,增強集群競爭優勢。鼓勵產業集群制定區域品牌發展戰略,開展區域品牌策劃及多種形式的宣傳推廣,共同創建區域品牌。積極引進強鏈補鏈重大項目、吸引高端人才和優秀團隊加入,打造產業集聚度高、布局結構優、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撐帶動力強的特色優勢裝備產業集群。注重發揮開發區在打造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的作用,每年遴選一批產業集群進行重點培育,實行動態考核管理,對集群效應顯著、配套協作緊密、要素配置精準、績效考核優秀的市、縣(市、區)和開發區,按規定納入省政府專項考核激勵。(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5.推廣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以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型製造、智慧型製造和綠色製造等為重點,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創建產業發展新體系。推動工業網際網路與裝備製造業深度融合,建設山東省鑄裝工業雲服務平台,打造產能共享、設備共享、標準與檢驗檢測共享、技術服務與人才共享、線上交易、網路協同等產業發展新模式,整合資源、提升效率、縮短鏈條、降低成本,提升產業運營效能。推廣服務型製造、智慧型製造和綠色製造新模式,每年遴選一批標桿企業,開展“1+N”帶動提升行動,指導標桿企業輔導帶動相關企業加快發展新業態,複製新模式,發展共享經濟,通過標桿複製推廣和套用,實現做大一個、跟進一批、帶動一片,全面提升裝備製造業發展新經濟、提升價值鏈的能力和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6.打造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實施標準質量品牌提升戰略,強化標準引領,對接國際、國內先進標準,建立完善重點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鼓勵企業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推動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獎勵。引導企業強化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先進質量管理模式,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推廣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線上檢測裝置、智慧型化生產等,提升產品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專注細分市場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註冊商標和申請專利,鼓勵企業、協會利用國際產能合作、國內外重大展覽活動等宣傳品牌,著力打造一批裝備製造業集群區域品牌,對認定的國家級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市、縣(市、區)財政給予獎勵,省財政給予適當獎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事關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建設,各市要高度重視,根據本實施方案,制定工作措施,落實部門責任,加強工作考核,加快推進本市轉型升級。省有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合作,創新協調機制,統籌資金安排,健全政策措施,形成推動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合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及各市政府配合)

(二)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權力和責任同步下放、調控和監督同步加強的要求,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立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產業準入制度,營造寬鬆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安全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強化政府服務,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府企業服務“直通車”制度,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企業加快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及各市政府負責)

(三)落實扶持政策。認真貫徹國家支持裝備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企業積極承擔國家重大專項。落實我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及新舊動能轉換一攬子政策,每年篩選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協同創新、產業集群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智慧型製造與綠色製造等項目給予重點支持,提高企業轉型升級積極性,推動產業加快轉型。(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各市政府配合)

(四)強化金融服務。建立重點企業和重大投資項目推介機制,每年向商業銀行和高端裝備股權投資基金推介100個以上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精準對接重點企業融資需求。大力發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深入開展“政銀保”貸款保證保險業務,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開展新舊動能轉換金融產品創新。鼓勵企業直接融資,對在主機板、中小板、新三板及區域性股權市場上市、掛牌或市場化債轉股的企業,省財政按規定給予獎補。(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稅務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負責)

(五)培養人才隊伍。發揮高端裝備專家智庫作用,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引進吸收、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諮詢。大力開展“招才引智”工作,廣泛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頂尖團隊來山東發展。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資源,探索建立校企人才與技術對接交流機制,促進高校人才資源和科研成果加快向企業轉化,加大職工教育培訓投入,為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政府負責)

(六)擴大對外合作。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擴大開放重大機遇,著力擴大對外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以新能源汽車、飛機、高檔數控工具機與機器人、智慧型製造裝備、智慧型農機、高檔儀器設備等高端裝備為重點領域,以世界500強企業和全球行業龍頭企業為重點方向,定期組織海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活動,健全重大外資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和重點外資企業服務機制,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環境。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對外產能和裝備合作,組織企業參加國際展覽會,宣傳品牌,開拓市場。(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各市政府負責)

(七)健全協會組織。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牽頭,聯合有關企業、科研院所成立山東省高端裝備產業協會。支持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智慧型製造和機器人等領域龍頭骨幹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成立行業協會、學會、聯盟等行業組織。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積極開展行業發展形勢分析研究,制定行業規範條件和產品標準,促進行業自律,推進產業鏈配套和協同創新,進行企業技術指導和職工培訓,組織開展國際合作交流,聯合開拓國際市場,協助政府研究制定產業政策,促進裝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負責,各市政府及行業協會配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