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是省級綜合性地方志博物館,始建於1954年8月。新館位於濟南市風景秀麗的千佛山腳下,於1991年動工,1992年10月主體工程落成。占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宏偉、典雅的建築群,體現了民族風格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濟南的一大景觀。

基本信息

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
省級綜合性地方志博物館,始建於1954年8月。新館位於濟南市風景秀麗的千佛山腳下,於1991年動工,1992年10月主體工程落成。占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宏偉、典雅的建築群,體現了民族風格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濟南的一大景觀。

詳細信息

山東省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4年。當時館址分為東西兩院,東院位於濟南市廣智院街廣智院舊址,系1904年英國浸禮教會牧師懷恩光創建,原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博物館之一;西院位於濟南市上新街世界紅萬字會濟南母院舊址,原是一處融道、佛、儒、基督、伊斯蘭五教合一的宗教團體駐地,1942年建成。山東省博物館成立後,將濟南廣智院舊址闢為自然陳列室、世界紅萬字會濟南母院舊址闢為歷史陳列室。山東省博物館建館之初,藏品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調撥了原山東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銅器、書畫、善本書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原濟南廣智院歷年來收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類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區山東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收集保護的各類文物;另外還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民眾捐獻的傳世文物。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1954年至1980年期間,山東省博物館作為山東惟一的省級文博機構,承擔起了山東境內地上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開展了大量田野調查,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先後發掘了泰安大汶口、鄒城野店、濰坊姚官莊、日照東海峪、滕州崗上、茌平尚莊、蓬萊紫荊山、濟南大辛莊、青州蘇埠屯、沂源千人洞等重要遺址,保護清理了曲阜九龍山、鄒城朱檀墓、臨淄郎家莊、臨沂金雀山、臨沂銀雀山、莒南大店、沂南北寨、安丘董家莊等一批大型墓葬,收藏了大量珍貴出土文物,使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誠為精品薈萃,蔚為大觀。1991年8月,位於千佛山北麓的新館動工興建,1992年10月落成開放,山東省博物館發展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歷史、自然、藝術等多門類的新型省級博物館,成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擁有各類藏品20餘萬件,尤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等更具特色。山東省博物館在收藏和保護文物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宣傳愛國主義,著力舉辦山東古代歷史文化陳列和反映生物進化、環境保護的自然生物史陳列,並輔以靈活多樣的專題文物陳列,建立起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陳列體系。山東省博物館十分注重加強國內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歷史文化專題展覽,向世界各地人民展示齊魯文化的風采。在科學研究方面,先後出版了《大汶口》、《鄒縣野店》、《曲阜魯國故城》、《山東漢畫像石選集》、《中國古代貨幣通考》、《古錢新探》、《古錢新典》、《山旺昆蟲化石》等專著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另外還編輯出版了《山東省博物館書畫選》、《高鳳翰書畫選》、《山東省博物館藏品選》等精品圖錄,在業內和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山東省博物館基於豐富的藏品優勢,集收藏、研究、社會教育三位一體,肩負著展示山東地區璀璨的古代文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普及自然科普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是展示齊魯文明的視窗。然而,現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事業的發展。近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山東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山東省博物館新館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一個全新的、充分展現山東特色的、現代化博物館建設的宏偉藍圖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山東省博物館全體同仁將以滿腔的熱情、高度的敬業精神、科學認真的工作態度,積極投身於新館建設,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伴隨山東地方經濟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作為展現山東特色文明視窗的山東省博物館必定有更加輝煌的未來。

歷史沿革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山東省博物館建館之初,藏品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調撥了原山東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銅器、書畫、善本書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原濟南廣智院歷年來蒐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類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區山東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收集保護的各類文物;另外還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民眾捐獻的傳世文物。1954年至1980年期間,山東省博物館作為山東惟一的省級文博機構,承擔起了山東境內地上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開展了大量田野調查,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收藏了大量珍貴出土文物,使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1954年至1980年期間,山東省博物館作為山東惟一的省級文博機構,承擔起了山東境內地上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開展了大量田野調查,進行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收藏了大量珍貴出土文物,使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1991年8月,位於千佛山北麓的新館動工興建,1992年10月落成開放。至此,山東省博物館發展成為富有地方特色的、包括歷史、自然、藝術等多門類的新型省級博物館,成為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和展覽中心,擁有各類藏品20餘萬件,尤其在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漢畫像石、書畫、善本書的收藏方面見長。山東省博物館現有職工129人,其中專業人員87人。設有辦公室、政工科、保衛科、基建辦公室、保管部、陳列部、宣教部、考古部、文物保護部、自然部、鑑定辦公室、資料信息部、經營部、物業部等14個業務科室和部門。

機構設定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新館建設

建設山東省博物館新館,是山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重大決策。2006年5月1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第67次常務會議正式確定建設山東省博物館新館,占地230畝,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選址在燕山立交橋以東,經十路以北,毗鄰東二環路近郊區域。博物館新館內設八館四廳,即:“山東發展史館”、“齊魯名人館”、“民俗館”、“石刻藝術館”、“文物精品館”、“古代交通館”、“考古館”、“自然館”八館和“交流展覽廳”、“學術報告廳”、“青少年實踐活動廳”和“文化藝術品展示廳”四廳。功能設計符合現代博物館建築的發展潮流,建成後將成為“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按照工期要求,博物館新館預計2009年全運會前主體完成,部分展廳對外開放。山東省博物館新館必將對弘揚齊魯文化,提升省會濟南城市形象,促進我省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它的建成,預示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人們將在這裡感受到山東這片熱土上勤勞的人民和燦爛的文化,感受到山東的成長、發展和希望!

館藏寶典

【陶胡人俑】年代:元尺寸:高29.2厘米。出土時間、地點:1955年濟南祝甸出土.泥質灰陶,外飾紅色陶衣。該雕塑惟妙惟肖,表情逼真,真實再現了西域人的魁梧、威武、粗礦豪爽的性格。它給我們研究和了解當時西域人的生活提供了實證。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無款葵花蛺蝶圖扇面卷】年代:宋。尺寸:縱24.3、橫25.5厘米。出土時間.地點:1971年山東鄒城明魯王朱檀墓出土。扇面右為葵花蛺蝶圖,左為金書題詩,鈐“皇姊圖書”印。拖尾馮子振跋稱為“宋高宗德壽宮題葵花扇面”。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四神畫像石】年代:東漢。尺寸:縱78、橫110厘米。出土時間.地點:.鄒縣(今鄒城)看莊鄉出土淺浮雕。畫面刻有青龍、朱雀、玄武、白虎四神及人物。龍銜聯珠,朱雀展翅,四神守護,欲求吉祥。

【山旺山東鳥Shandongornisshanwangensis】年代:中新世中期(距今約1700萬前)山旺山東鳥標本產自山東省臨朐山旺,化石種是屬於雞形目的一種鳥,有點像現在的家鴿。這件化石標本保存較好,而且姿態優美,栩栩如生,是一件有極高觀賞價值的展品。它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鳥化石,對研究鳥類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陳列展覽

文明之光
山東,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早在距今四十萬年前這裡就出現了人類活動的遺蹟。發現於沂源騎子鞍山南麓的沂源猿人頭骨化石就是最好的證據。此外,在我省境內的新泰、長島、日照、蓬萊等地也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臨沂鳳凰嶺發現的細石器則為我們解決了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缺環,在沂沭河流域和汶泗河流域發現的遺物表明,我們的先人過著以狩獵為主,捕撈和採集為輔的經濟生活。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進入新石器時代,山東地區更是群星璀璨、異彩紛呈: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堪與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相媲美,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被認為是文明的曙光;龍山文化黑陶精美絕倫,玉器製作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牙璋、璇璣等成為山東的標誌性器物。山東史前文化遺址目前發現超過2000處,發掘遺址上百處,通過地層學和類型學研究比對,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艱苦努力,逐步建立起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這樣完整的文化序列。目前,山東地區史前文明研究正向著更深、更早、更先進的方向發展。
齊魯風采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商周時期,山東作為中原地區的近鄰,首當其衝的承受著中原文明的衝擊。商代甲骨文上記載了大量商王征伐山東方國的記載,目前的考古資料也表明,商代的遺蹟由早到晚存在著自西向東發展的趨勢。至遲在商代末年,山東的大部已經納入了商王朝的版圖,只在東部沿海地區還保留少量的東夷土著部落。西周以後,封建邦國,山東北部被周武王封給姜尚,建立齊國;南部封給周公旦,建立魯國,此外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齊國採用“因其俗、簡其禮”的政策,保持了地區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加上齊桓公即位以後,任用管仲為相,政治賢明,經濟發展,國力逐步增強,不斷兼併其它小國,成為東方最強大的國家,被尊為“春秋五霸”之首。魯國版圖雖小,但是國家完整的繼承了周代的禮制,文化氛圍濃厚,產生了很多光耀千古的思想家,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被尊為“至聖先師”。其他還有孫子、墨子、孟子等等諸子百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進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輝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兩漢時期,山東是中國最發達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山東瀕臨海洋,擁有魚鹽之利,在秦末戰亂中受到影響較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其中以尤以冶鐵和紡織最具特色。考古發現以漢代墓葬為主,迄今發掘數量上萬座,重要的考古發現,如長清雙乳山濟北王陵、章丘洛莊呂王陵、章丘危山濟南王陵、日照海曲墓地出土的珍貴文物盡會於此。臨沂洗硯池晉墓出土了豐富的具有南方風格的青瓷器和銅器;濟南東八里窪北朝墓發現的數量眾多、功能齊全的陶俑生動展示出當時的生活場景;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發現的逾400尊北朝佛像精美絕倫,殘斷的佛手、佛腳則從另外的側面講述著佛教歷史上的興衰和浩劫,帶給今天的人們思索的寧靜和心靈的皈依。

山東石刻藝術展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山東地區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漢代畫像石、漢魏碑刻、北朝佛教造像、唐代摩崖石刻等等,無一不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山東石刻藝術展,精心遴選百餘件漢畫像石和北朝的佛教造像,以及其他一些歷史時期的石刻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朋友。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漢代先民們用簡練的線條,精巧的構圖,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創造的不朽藝術作品。漢畫像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如同一部“畫面上的漢代史”,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其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如嘉祥縣出土的“樓閣人物畫像石”;另一類是當時人們想像中的神仙世界,如鄒城出土“四神畫像石”等。賈智淵妻張寶珠等造像是北朝時期一佛二菩薩的背屏式佛造像的代表作品,楊瓚造塔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唐代石塔精品,均是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明清官窯瓷器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瓷器依託華夏數千年文明的底蘊攀登上中國陶瓷史的高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作為明清兩代皇室用瓷的生產基地,景德鎮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人才,集天下名窯之大成,所產瓷器品種之多,色彩之豐富,工藝之精湛,為歷代民窯所不及。明清官窯的顏色釉瓷琳琅滿目,以雅致簡約亮麗勻靜的風姿閒步於瓷壇;成熟於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傑作,並以瓷入畫,有水墨青花的美譽;釉里紅瓷更得明初皇家喜愛;五彩瓷乘宋、元紅、綠彩之序,出現了釉上藍彩的新工藝;鬥彩之花於明宣德朝初綻,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兩度怒放;當人們還在欣賞五彩瓷的古韻時,琺瑯彩已攜著大西洋彼岸的異國風情,款款而來;粉彩瓷則集五彩瓷與琺瑯彩瓷之美,於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後一領瓷業風騷二百餘年。品種繁多,精彩紛呈的明清官窯瓷器,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藝術瑰寶,成為世人競相購買、收藏的亮點,仿製的樣板。

齊魯民俗

端午文化專家論壇——端午節習俗並非源自紀念屈原

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

又到粽子飄香時節,端午源頭再次引起廣泛關注,舊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划龍舟、包粽子、辦詩會紀念屈原的習俗。久而久之,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營救和紀念屈原。“端午本為與屈原無關的時令節日,”華中師大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認為,“先秦時期,五月五日,古人往往通過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屈原聯繫起來。”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懷沙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沿水招魂。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民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兩千多年來,這個駕舟相救的場面被沿襲演變,成為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並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和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則分析,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有關,但在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後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是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的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域的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了屈原,便是典型一例。據了解,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自汨羅江畔的楚人獻給屈原後,迅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端午習俗。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張勁松認為,端午習俗雖然並非源自屈原,但如果沒有將屈原人格精神注入端午習俗,端午可能在歷史的傳承選擇中不過是一般性的地方節日,絕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大節,歷經千餘年而不衰。

服務指南

館 址:濟南市經十路11899號(燕山立交橋東2公里)

交通指南:1、乘坐115、119、K139路公車,省博物館站下車。
2、乘坐BRT-5、202路公車,華洋名苑站下車,沿經十路東行500米。
3、乘坐18、62、63、150路公車,一建新村站下車,沿姚家東路南行500米。

開放時間:周一閉館,周二至周日:9:00——17:00(提前一小時停止入館)

山東博物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